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衛生部制定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

m.www471818.com  2007-6-11 10:37:04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切實做好精神衛生宣傳教育工作,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促進心理健康、防治精神疾病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精神衛生知識水平,衛生部日前組織專家編寫了《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以下簡稱《核心信息》)。

  《核心信息》包含8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個人不僅需要身體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二是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與軀體健康和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三是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四是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癡呆。五是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咨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六是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七是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八是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促進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核心信息》顯示,我國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原則是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則,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絡,把防治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社區和基層。

  《核心信息》顯示,近年來,我國切實加強了精神衛生工作:

  2002年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國殘聯聯合發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提出了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達到50%;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降到12%;精神分裂癥治療率達到60%;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工作覆蓋人口達到8億人。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模式,加強重點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突出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干預,努力開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建立健全精神衛生的法律法規,加強精神衛生工作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和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

  為切實加強對精神衛生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部門間精神衛生工作的發展,推進《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的實施和精神衛生各項工作,2006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包括衛生部、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科學院、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和單位,辦公室設在衛生部。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能為,研究擬訂精神衛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推進精神衛生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討論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并協調落實,指導、督促、檢查精神衛生各項工作。

  2006年國家制訂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系列政策,將開展精神疾病社區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列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公共衛生工作內容,工作補助經費由政府提供。

  附件: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


  衛生部新聞辦公室

  二〇〇七年六月七日


  附件:

  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

  核心信息: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個人不僅需要身體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與軀體健康和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

  三、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癡呆。

  五、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咨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七、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八、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促進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知識要點: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個人不僅需要身體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l      健康(health)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

  l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稱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的一種良好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系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l      精神衛生問題(mental health problems),又稱心理衛生問題。精神衛生問題的存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人都會存在精神衛生問題,自己可能意識不到。

  l      精神疾?。╩ental illness),又稱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是指精神活動出現異常,產生精神癥狀,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并且達到足夠的頻度或持續時間,使患者的社會生活、個人生活能力受到損害,造成主觀痛苦的一種疾病狀態。

  l      現行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ICD-10)將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10大類為:

  1.   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老年期癡呆。

  2.   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和行為障礙。如酒精依賴綜合征。

  3.   精神分裂癥、分裂型障礙和妄想性障礙。

  4.   心境(情感)障礙。如抑郁癥和躁狂癥。

  5.   神經癥性、應激相關的及軀體形式障礙。如焦慮癥。

  6.   伴有生理紊亂及軀體因素的行為綜合征。如失眠癥。

  7.   成人人格與行為障礙。如偏執型人格障礙。

  8.   精神發育遲滯。即通常所說的智力低下。

  9.   心理發育障礙。如兒童孤獨癥。

  10.    通常起病于童年與少年期的行為和情緒障礙。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與軀體健康和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

  l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生物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產前產后的發育情況、軀體疾病和成癮物質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相互影響,精神疾病會加重軀體疾病,患有軀體疾病也會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險性。

  l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個性特征、對事物的看法、應對方式和情緒特點等。如心理負擔過重、對各種生活事件的心理反應大,均可能誘發精神疾病。

  l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社會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種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文化、環境等。如天災人禍、親人亡故、工作或學業受挫、婚姻危機、失戀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誘發精神疾病的重要社會因素。

  l      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著人生的各個階段。各因素之間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護因素,反之則是精神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當危險因素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通過消除危險因素、加強保護因素可以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促進精神健康。


  三、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l      嬰幼兒(0-3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發育問題,如言語發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緒行為控制差。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情感、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是避免嬰幼兒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l      學齡前兒童(4-6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難以離開家長、與小伙伴相處困難。處理不好,易發生拒絕上幼兒園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問題。鼓勵與小伙伴一起游戲、分享情感,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合作能力,是避免學齡前兒童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l      學齡兒童(7-12歲)和青少年(13-18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適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凌弱、自我傷害、魯莽冒險)、網絡成癮、吸煙、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興趣愛好,是避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l      中青年(19-55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如工作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等帶來的問題;與家庭相關的問題,如婚姻危機、家庭關系緊張、子女教育問題。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和張弛有度地生活,發展興趣愛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l      中老年(55歲以上)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退休、與子女關系、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的適應與情感問題。接受由于年齡增大帶來的生理變化,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l      各類自然災害、人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外,還會引起明顯的心理痛苦,嚴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礙。認識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變化,積極尋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發事件導致的精神衛生問題的可行方法。


  四、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癡呆。

  l      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現有幻覺、妄想和思維混亂,部分患者轉為慢性化病程,表現為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會交往,最終可成為精神殘疾。當一個人出現不尋常的行為方式和態度變化時,應及早就診。精神分裂癥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社區一體化的連續治療和康復。

  l      抑郁癥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身體的疲勞衰弱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慮和無用、無助、無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自傷和自殺傾向。抑郁狀態下還常出現多種軀體不適,常被誤認為軀體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續兩周以上時,應及早就診。抑郁癥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曉率、就診率、識別率和治療率。

  l      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品行障礙、抽動障礙和其它行為障礙。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較為常見,發生于6歲以前,表現為明顯的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因而影響學業和人際關系。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及早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l      老年期癡呆是指老年人出現持續加重的記憶、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損害。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表現為逐漸發生記憶、理解、判斷、計算等智能全面減退,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日益降低,隨著病情進展,逐漸生活不能自理。當老人在短期內出現明顯的近記憶力減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問題時,應及早就診。老年期癡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腦外傷等)、早發現、早治療,控制病情進展。


  五、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咨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

  l      懷疑有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漆t院或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進行咨詢、檢查和診治。

  l      如發現家庭成員、鄰居、同事、同學等周圍人有明顯的言語或行為異常,要考慮他可能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應及時勸告其去醫療機構檢查。

  l      心理行為問題的處理,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為主,輔以社會支持和藥物對癥治療。

  l      在精神疾病的治療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以及心理治療和心理社會康復方法。

  l      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者,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遵照醫囑全程不間斷按時按量服藥,以達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療、不正確治療或不規律服藥,會導致病情延誤、難以治愈或復發。

  l      通過規范化的治療,多數患者可以治愈,維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l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為三級。一級預防的目的是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二級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級防治的目的是減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殘疾和社會功能損害。

  l      一級預防主要是增強精神疾病的保護因素,減少危險因素??刹扇〉拇胧┌ǜ纳茽I養狀況、改善住房條件、增加受教育的機會、減少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培養穩定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社區支持網絡、減少成癮物質的危害、防止暴力、進行災難后心理干預、開展健康教育、發展個人技能等。

  l      二級防治是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控制疾病,降低危害。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精神??漆t院、綜合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為骨干、綜合醫院為輔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區康復機構為依托的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

  l      三級防治是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訓練,以減少殘疾和社會功能損害、促進康復、防止疾病復發。為此,需要開展“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復工作。

  l      采取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把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調適對社會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等,均有助于個人保持和促進精神健康。


  七、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l      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

  l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

  l      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

  l      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

  l      精神殘疾屬于我國六類殘疾中的一類,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保護。法律規定:保護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精神殘疾是指精神疾病經久未愈,患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功能受到明顯損害,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

  l      對流浪乞討人員中有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的精神疾病患者,應實施救治。2006年民政部、公安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設部、衛生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民政部門、公安部門和城建城管監察部門負責將患者送到當地定點醫院;衛生部門確定定點醫院并負責患者救治;民政部門按照規定支付救治經費,其所屬救助管理站在患者病情穩定或治愈后接回,或通過其他方式幫助患者離院。

  l      在農村和城市已經開展醫療救助工作或試點工作的地方,符合條件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醫療救助。2003年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和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對農村中五保戶、貧困戶家庭成員,對城市中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個人負擔仍然較重的人員及其他特殊困難群眾,實行醫療救助。


  八、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促進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l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世界衛生報告》估計,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會出現精神或行為障礙;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發育、情感或行為方面的問題,八分之一會出現精神疾病。

  l      根據我國浙江、河北兩省的流行病學調查,推算全國15歲以上成人精神疾病的總患病率在15%左右。

  l      我國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原則是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則,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絡,把防治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社區和基層。

  l      2002年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國殘聯聯合發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提出了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達到50%;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降到12%;精神分裂癥治療率達到60%;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工作覆蓋人口達到8億人。

  l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模式,加強重點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突出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干預,努力開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建立健全精神衛生的法律法規,加強精神衛生工作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和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

  l      2006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包括衛生部、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科學院、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和單位,辦公室設在衛生部。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能為,研究擬訂精神衛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推進精神衛生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討論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并協調落實,指導、督促、檢查精神衛生各項工作。

  l      2006年國家制訂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系列政策,將開展精神疾病社區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列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公共衛生工作內容,工作補助經費由政府提供。

本文打印自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