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藝術治療

m.www471818.com  2004-8-24 1:00:24  來源: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藝術治療(art therapy)即一般所謂的繪畫治療。繪畫在早期多做為人格診斷的工具,如開發出來的事實、人物畫測驗、畫樹測驗等,均為投射法(projective technique)的應用測驗。常見的療法有手指畫、點畫、掌印畫等特殊方法。

藝術治療的目的是藉助繪畫及其創造性的自由表現活動,案主可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效果。藝術療法與游戲療法的相異點是:藝術療法可以在有限的空閑(紙張)呈現完整的表現,爾后案主方可客觀的觀看自己的作品;此乃是其最大特色。 陸雅青等(民82)則更具體而詳細地說明藝術治療在治療上的十二點特質:

  藝術治療的表達,常運用心象做思考。此種心象思考,屬
于直覺式的思考方式,往往能透露潛意識的內容。藝術治療因具非語言溝通的特質,治療的對象較一般心理治療為廣。舉凡智能不足者、幼兒、喪失語言功能者等均能接受藝術治療。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當事人較能投人于事件的主體,降
低防衛心理,而讓潛意識的內容自然地浮現,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有效方法。
  藝術創作可以是一種憤怒、敵視感覺的發泄,它是一種能
被社會所接受,且不含傷害到他人的發泄方法。
  藝術是一種自發與自控的行為。經由創作的過程,當事人
的情緒得以緩和。.
  藝術治療中的創作品為當事人意念和情感的具體呈現,透
過此具體的形象,當事人得以統整其情感和意念。
藝術提供治療者從中獲得當事人的潛意識素材,而不必騷擾到其脆弱的或需要的防衛機轉。
  藝術治療的成品是一種診斷指標,可用來做個案其它數據
的補充。治療者方可從當事人一連串作品的表現中來評估其病情的發展。
  當藝術治療團體中的團員在陳述其作品,和團體分享時,
常能喚起或刺激旁觀成員的情緒反應,加強其它成員積極參與活動的動機,增進團體的互動和凝聚力。藝術涉及到當事人對其知能和感官的運用。藝術治療可促進幼兒的感覺統合",或成為某些病人的復健方式之一。
藝術的表達具有時空的整合性。當事人能將所表達的思想和情緒聯結到過去事件、現在甚至投射到未來活動。由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當事人能直接經歷到能量的改變,
創造的潛能得以釋放。

  國內有關藝術治療適用自閉癥兒的敘述較為罕見,可舉例的有民國六0年代臺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楊冠根教授與兒童美術家邱垂德老師,成功的引導二十多名自閉癥兒從繪畫活動中走出精神病世界,逐漸恢復與外界的溝通(趙云,民69);至于國外如美日兩國則多納入幼兒教育的正規課程內(林共田,民 82)。目前國內外則嘗試著運用計算機軟件對自閉癥兒、精神病患等進行藝術治療,由于尚在實驗性階段,成效如何則未可知。

音樂療法

  音樂具有治療功效的記載可以遠溯至埃及等古代文化,然而與教育、醫療及復健的結合,則可說是正式始于一九五0年美國國家音樂治療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Therapy)的成立。至于首創音樂療法而被正面肯定者可推舉一九五九年特為殘障兒童發展出諾都夫.羅賓次音樂療法的保羅.諾都失和克立弗.羅賓吹(Paul Nordoff & Clive Robbins)。

  音樂療法的適用對象與藝術治療一樣,最初嘗試性的應用在精神病患并獲得穩定情緒之療效證實,而逐漸廣泛應用于身心障礙兒童乃至正常幼兒及學童,以改善情緒障礙等癥狀、矯治注意力及人際關系等問題行為或改進學習的情形。

  音樂治療的定義與藝術治療一樣;依字面解釋可簡單解釋為采用音樂所做的心理治療。美國國家音樂治療在其出版的<音樂治療如生涯(Music Therapy as a Career)>一書中則有詳細的界定 如下:「把音樂的成就當作治療目標令音樂達到復原、維持及改善個體心理及生理健康的作用,使個體在行為上帶來良好的改變。此改變使個體能在進行治療后,對自己及所生存的環境會有較大的了解,進而達到適當的社會適應(林貴美,民 82)。

  音樂療法可分成團體治療與個別治療;主要的治療工具為實用的大鼓和銅鈸,讓受療者即興而自由的敲打以達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同時治療師運用鋼琴對受療者做反應,敲打與琴聲有時成為一種音樂對答,而這種溝通即具有治療作用(檜垣真紀,民82)。

  音樂療法應用在自閉癥兒的臨床實例首推法國音樂治療家法蘭西等人(Francoise & Alfred Branner)成立一兒童研究小組,使用音樂與韻律的治療,確能引起自閉癥兒的注意以改善其人際關系(林貴美,民80)的實證報告;爾后續有多納 (Donard, 1979)和朱卡(Jocab, 1987)等專家對自閉癥兒繼續進行音樂治療,并有正面的療效報告如下:

  多納提出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等身心殘障者具有下列五點作用:

協助受療兒(者)集中注意力并促進機能的協調。
培養想象,并能穩定情緒。
促進社會化與語言互動。
促進參與團體活動的動機。
發展休閑技能與新的興趣。 朱卡說明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的療效如下:

取代其它活動。
可做為獎賞及成就。
具感覺發展作用。
做為感覺發泄管道。
可做為心理刺激。
可做為社會化的媒介(林貴美,民80)。

  山松質文(民82)據其臨床心得指出音樂療法適用于自閉癥兒主要是活用其執著個性,并倡導音樂跳床法最能發揮自閉癥兒的執著個性,并能使自閉癥兒從重復的跳躍中獲得感官知覺約滿足與喜悅。

  潔特露(Gertrud Orff, 1984)則根據十余年的音樂治療實驗教學證言音樂對身心障礙兒童確實具有診斷、預測、治療及促進發展等功效,并強調采用多重感官輸人法,如打理樂器的使用河提供多種感官刺激、大小肌肉運動、增強記憶力、創造觀念聯想并促進新觀念的建立(林貴美,民80,民82)。

  國內則有國立臺北師范學院特教中心林貴美教授致力于納入啟智教育,而采奧福兒童音樂教育與高大宜幼兒音樂理論及活動模式與教育,進行音樂治療與教育合一之實驗性的嘗試,并且證實對自閉癥兒等之注意力及情緒障礙的改善效果(林貴美,民 80,民82)。自閉癥兒之家長組織如臺中市自閉癥教育協進會等,已于民國七十九年進行音樂治療課程,主要治療重點亦以注意力與聽力之集中訓練為主,進而期能增進其社會性與溝通、認知能力。

  近五年多來,由于林貴美教授的大力倡導與推廣,音樂治療課程逐漸廣獲國小特殊班及特殊學校,尤其是啟智班與啟智學校的教師之肯定與采用。然而針對自閉癥狀之全面性改善與促進自閉癥見之身心發展,音樂治療在教育治療課程設計上,仍需并用其他治療方法以期達到極限效果。

計算機輔助教學之應用

  計算機自一九四五年問世以來即迅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成為現今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工具。至于計算機應用于教育體系則亦始于一九五0年代,史金納(B.F.Skinner)提出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的有效性(野村東助,1992);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不斷研究與開發,計算機輔助教學已廣被使用于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一致被認為是實現個別化教學與達成因材施教之教育理想的最佳教學媒體(宋明洲,民81; 吳鐵雄,民81;野村東助,1992)。

  計算機輔助教學之適用于自閉癥兒的學習,主要是利用其采近距球的自閉性感覺癥狀,以及一致性的刺激提示之計算機特性,足以彌補自閉癥兒視知覺之過度選擇問題及抗拒變化的固執個性,而即刻及富變化的增強回饋亦呈提高其學習動機與興趣之主因。另外亦是利用多數自閉癥兒喜愛機械,并對屏幕所呈現的刺激頗感興趣的特征,以及優勢空閑知覺與空間操作能力,而活用計算機進行語言教學及增進認知能力等的學習(野村東助,1992)。

  不過,目前國內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對象仍僅限于能夠上機操作的高功能自閉癥兒,應用的教學內容主要為利用WINDOW等軟件的彩色繪圖、寶島動物園與皮術方塊等游戲競賽,以及 PE2文書處理等。

本文打印自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