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ABA
m.www471818.com 2007-8-10 17:16:07 來源:不詳
應用ABA
Carolyn Thorwarth Bruey博士[美],心理醫生。她獲得美國羅杰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有多年臨床心理學的經驗,著書豐富,代表作有:《家庭行為訓練手冊》和《發育障礙認識服務體系的擴展》等。
如果 你有一個孤獨癥的孩子,每天都是一個挑戰,因為你每天都要面對如何對待一個幾乎無力與你交流的孩子,每天你都要打起精神走近一個在情感上似乎遙不可及的孩子,每天你都要再一次嘗試教給孩子多一點生活的技能。
有時這種每日的照料和教育讓你望不到盡頭,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是孤獨癥的緣故。與其他類型發育障礙的孩子不同,孤獨癥兒童在行為表現上的騷亂比他們遲滯的發育要更讓人頭疼。他們可能在某些方面展現出天分,但在很多方面明顯的比其他的孩子弱??傊?,一般的“育兒大全”里的招數很難應用在孤獨癥兒童的身上。你的孤獨癥孩子需要有針對于他們的“育兒大全”。
與孩子相處時,你的目標應該始終是: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一部分 ,而不是家庭的“核心”。也就是說:不要讓孩子的需求主宰了你的生活。沒有哪個孩子會從父母過度的關注中受益,而且如果是這樣,家庭的其他人則會受苦。照顧好孩子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在你的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和家庭中其他人的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這其中也包括你自己的需求。
1. 從建立家庭生活的程序入手——提高可預見性,減少不安
孩子 在生活中都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每天的活動內容都無章可循,不可預見的話,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對于孤獨癥兒童,生活程序化就更加重要,因為事實上,大多數的孤獨癥兒童都有“固執與不變性”的特點,日常生活中,在程序上或環境中出現哪怕只是很小的變化,都會引起他們很大的不安。盡管他們的這種刻板性會讓家長灰心喪氣,但我們應該從中看到他們恰恰是對可預見性有強烈的需求。你應該嘗試為孩子的生活建立起一個結構,但切記不要讓它主導了你的生活。運用ABA的原理可以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1)結構化和時間表
用時間表 可以讓建立日常的家庭生活結構化。無論家里的成員有多強的個性,你的任務是在這個結構化的程序中能夠使人人都感到舒服,并一致遵守。如果你感到現在的生活有些雜亂無章,不要忘記你的孤獨癥孩子很可能也有同樣的感覺。不幸的是,你的孩子會將他的困惑用令你更混亂的方式表現出來,如隨地大小便、有自我刺激行為等。因此,你需要設法用一種“計劃游戲”使日常家庭生活與各種需要結合起來,例如:將購物、正規的訓練課和打掃衛生按相對固定的時間表進行。
2)一致性和泛化困難
如果 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的,那就是“一致性”。許多孤獨癥的孩子都不能從環境中學到東西,因為他們很難從經驗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點的一個方法就是盡可能的使環境有一致性。
孤獨癥孩子需要一致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很難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情境之下運用同一個技能。這個弱項也被稱作“泛化困難”。例如,即便你的孩子在家里吃飯時有規矩的表現,在飯館兒里他也可能會攪得你暈頭轉向。一個孩子可能單獨和母親在一起時很平和,但與父親在一起時可能會每小時發三次脾氣。與其說責備某個人或再也不帶孩子到飯館,還不如了解“泛化困難”是孤獨癥孩子的特點之一。將這種泛化障礙盡可能克服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周圍所有的人都按照“完全一致”的方式對待他。
一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在你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中都運用一致的規則,它涉及到你對孩子適當行為的每一次夸獎,和每次對他的不良表現的消除舉措。例如:怎樣發指令,什么時候獎勵,用什么獎勵物,什么時候忽視,為什么要懲罰等等。
·孩子周圍的人所運用的原則是一致的。即當他做對了什么,或做錯了什么,他所得到的反應都是一致的。這樣你的孩子就可以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做出和在家庭中教他時候的舉動。
你還可以通過向其他與你的孩子經常打交道的人介紹本篇中的內容,向他們滲透“一致性”對孩子的重要性。然后與他們一起坐下來了解你希望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你還可以模擬一些場景,讓他們參與到練習中來。你們還可以討論一下以前他們是怎樣與孩子打交道的,其中有哪些利弊,如何做得更好等。這種“滲透”工作可以是與個別的人做,也可以與一組人一起探討。但在這之前,你要將你所希望的東西列出綱要。
2. 行為的規范和管理
許多 孤獨癥孩子的家長都對孩子的不守規矩感到頭疼,他們對孩子的這種不尋常的舉動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難點之一是因為大多數的育兒手冊介紹的是建立在規范基礎上的方法和策略,而簡單拿它們用在孤獨癥孩子的身上時根本無效!更糟糕的是,家長還常常要出于禮貌地接受那些來自親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好心”,但其實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勸告。
沒有什么魔術般的公式可以保證你的孩子永遠行為規范,但是家長們所獲得的經驗表明,[行為改變技術](“ABA”)在改變孤獨癥孩子行為方面是最有效的。這種方法的基本假設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行為導致的結果所習得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歡他的行為所引起的結果,他就會繼續地做;如果他不喜歡行為的結果,他就不再做了。因此,只要有系統地對好的行為進行獎勵,同時對不好的行為進行懲罰,不良的行為就無法“被習得”并被良性的技能所取代。
下面的技術和實例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這種方法的原則,提高你對孩子行為管理的有效性。
1)抓住孩子做對了什么——獎勵很重要
一種 很有效的策略是關注并獎勵孩子的適當行為,大部分家長常常覺得他們要做的是“抓住孩子做錯了什么”,而實際上他們應該做的是“抓住孩子做對了什么”。這個策略要求家長有高度的注意力,否則當孩子尖叫時要比他安靜時更容易獲得注意。一般的規則是:給予十句夸獎(如:太棒了,你自己鋪好了床?。?,一句“糾正型的”責備(如:不許扔玩具?。?。
關于孤獨癥兒童的研究表明,家長要用特別的方式夸獎孩子:如說特別的言語——“穿上衣服,好極了”——要比一般的“好極了”更合適。這種特別的方式,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準確地理解他被夸獎的行為。在夸獎的時候,配給一些實際的東西如食物和玩具,效果經常會很好,特別是在你訓練孩子的早期。因為孤獨癥的孩子對于純社會性的獎勵不敏感,使用實用的獎勵物對于增加他們的動機很有幫助。
2)早下手為強——預防為主,爭取主動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表現,你就要立即著手。在他的問題行為出現時,你時常會覺得不知道該如何應付。例如,孩子在大超市里尖叫著發脾氣,你會感到慌亂或無助,這是很自然的。然而,你可以設法做到在行為開始之前就阻止他。家長經常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可以事先計劃并制訂出一套預防的措施,而不是在行為發生的時候窮于應付。與問題已經發生時的應對相比,實施預防要容易些。以下是幾個預防措施的策略,希望能有幫助:
·改變環境——有許多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預防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方法,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撕墻上的畫,就換成過塑的畫或干脆在墻上畫壁畫;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拉褲子里,就為他買回一次性的尿褲。
盡管這些主意聽起來有些太一般,但你還是要花一些時間,審視周圍的環境和每日生活的流程。你會發現,你其實忽視了一些很簡單的解決辦法。經常問自己:“家具擺放上有沒有問題?”“常用的必需品是否很容易拿到?”“哪些易碎物品是一場事故的潛伏地?”按照你認為有益的方式改變一下,再評估改變后事故的發生率是否下降了。如果是,就祝賀你自己成功地預防了一些可能發生的危機。
·注意孩子的信號——所有的孩子在要發作之前都會發出細微的信號,即有線索可循。有些孤獨癥的孩子發出抱怨似的嗚嗚聲,有些會收緊身體的肌肉,有些會增加猛烈拍打或扇乎手的次數,而有些孩子會表現得特別安靜。家長往往認為后果的出現——行為的惡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將后果納入他們的計劃中:“讓我看看,如果她在5分鐘后尖叫起來,而她發脾氣一般半個小時會過去,我還來得及把飯做好?!?/P>
與其 認為惡性結果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不如留意孩子發出的這種警告信號,在他發作之前將他的注意力轉移開來。一種做法是,對他平穩地發出一些基本的、簡單的指令,如:“把書遞給我”,“把手放下來”,如果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了,就熱情地夸獎他;如果他不聽從你的指令,就面無表情地輔助他應該怎么做。在孩子獨立完成了5-10個指令的課題后,他的行為惡化就不會出現了??傊?,讓他忙于跟隨指令,使“失控”成為不可能。僅通過發出簡單的指令,你就可以消除炸藥的雷管。
·描述發生了什么——一個經常會引發孤獨癥孩子發作問題行為的因素是[困惑]。所以你要簡明扼要地告訴孩子將要做什么。許多家長在一整天中不斷地對孩子說下面要做的事情,以幫助孩子理解,如:“好了,我們現在要去食品店,就是奶奶家旁邊的那個紅色的商店,幾分鐘后我們就可以到那里了”。通過告訴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會發生什么,會減輕他的焦慮感,從而減少了問題行為的發生。
·設置清晰的結果——家長們經常會說到,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去的時候,最難的是隨時揪著一顆心,提防孩子可能會有的發作。這種提防可以說比孩子真正的發作更讓人負重和疲憊。
為了 有助于預防問題行為的出現,在帶他到一個可能會有些麻煩的場合之前,你可以嘗試給孩子描述不良行為會產生什么結果。例如,如果你的孩子總是進了超市就大喊大叫地要東西,在走進去之前告訴他,如果他能夠輕聲地說話,他就會得到;但如果他大聲喊叫,他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講話時隨身攜帶可以看得見的一級強化物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樣在孩子又想喊叫時,你就可以指著強化物說:“想想你應該怎么做?”或者用一張展示強化物的圖片提醒他。
這一類 方法不一定對每個孩子在任何場合下都有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沒有萬無一失的妙招。盡管預防策略并不總是有效,采用它們至少可以降低危機發生的頻率,并且通過采取預防措施,而不是總在應對孩子的發作,可以明顯的改善你的家庭生活氣氛。應該記住的是,改變一種行為習慣比在發生之前去防止要困難得多。
3.怎樣改變孩子的行為呢?
當你 面對孩子的一種已經是習慣的行為時,你首先需要判斷它是不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如果不是,就要由你來嘗試改變它了。改變一種行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你還可能會不成功,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你會成功的。以下我介紹的行為改變的方法并不是行為改變策略的全部,但它是對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消除不良行為的方法的一個歸納。所例舉的方法按照其懲罰性的程度從輕到重排列。除非你孩子的行為已經對他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嚴重的威脅,否則總要首先采用懲罰程度較輕的方式。
1)獎勵——永遠是首要的念頭
正如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的,改變孩子行為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孩子的任何及所有好(適當)的行為表現給予有計劃的獎勵——即ABA所強調的“強化”。在矯正孩子的不適 當行為時,你的獎勵行動要注意以下兩點:
a. 要注意到孩子每一次的良好表現,并都給予獎勵(如前所述,“抓住孩子做對了什么”);
b. 注意對孩子的某種特定的、與他常有的、不適當行為有反差的表現(即替代行為)給予獎勵。例如:你在嘗試矯正孩子的尖叫行為時,就要注意在他安靜的時候給予獎勵;再比如:你的孩子扇動雙手令你頭疼,那么就要注意在他(用雙手)玩弄玩具時給予熱烈的夸獎。孩子的這些替代行為因為得到強化而會繼續出現,相反他的不適當行為則會逐漸減少或消失。
與第一點“抓住孩子做對了什么”時的即興反應相比,操作第二點時你應該做一個結構化的強化方案,例如:制定出強化的頻率(獎勵的次數與間隔時間),使用象征性的標記作為強化物(如,孩子的替代行為可以“掙”到一枚紅星)。
2)“弱化”孩子的行為——忽視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弱化法”是ABA中的一個術語,含義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對他的行為進行完全的忽視。具體的做法是:“當孩子做出問題行為時,你要有意識地不去注意他的表現,盡管你實際上意識到他在干什么,但不要讓孩子發現這一點(即給他的感覺是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睂⒛愕哪抗廪D向別處,做出一副被其它的什么事情吸引著的樣子,顯得完全不被孩子的行為所影響。你需要小心的是不要漏出哪怕是非常細小的破綻。例如:你面部肌肉收緊,輕輕地嘆氣等,其實這些反應都會被孩子察覺到。
弱化法被用來處理那些原本是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的行為(參照“問題行為的功能”,“星星雨”通訊第16期——編者),其原理是:“如果他的行為沒能引起你的注意,孩子就失去發出該行為的動機,該行為就會逐漸的減弱或消失?!毕旅媾e一個運用[弱化法]的例子:在確定了孩子總是尖叫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每當他尖叫時都不理會他,切忌在他尖叫時哪怕只是看了他一眼,或不自覺地做出某個身體動作,讓孩子察覺到他的做法對你產生了影響。
還要提醒 你注意的是,在使用[弱化法]忽視的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在確實出現減弱之前往往會變得更加厲害,因為孩子會用行為得升級達到吸引你的注意力的目的。例如:如果你現在決定矯正孩子對老師發出嗚嗚聲的行為,在他“嗚嗚”時給予忽視,這時他很可能會從“嗚嗚”變成尖叫或大聲地哭鬧,而此時你要做的是繼續給予忽視,你做出的姿態傳遞給他一個信息:“隨便你怎么叫和哭鬧,我反正不會理你?!边@樣僵持一段之后,孩子終于會明白無論他怎么費勁都是徒勞的,而一旦他安靜下來你就馬上注意并獎勵他,讓他理解什么樣的行為能夠獲得你的注意力。
3)隔離法
如果孩子 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時,你所采取的處理方法不見效,可以嘗試使用“隔離法”,即將孩子置于一個不容易出現問題的環境中。如: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將他關在一個(安全二封閉的)房間里,或者當孩子打別人的時候,讓他獨自面對著墻坐著。
采用隔離法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孩子表現出不適當行為實際上是為了逃避你正在要求他做的某件事(如,學習回答問題,看圖說話,物品配對,等等),采用隔離法就正中他的下懷,因而也就不會產生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應該做的是:堅持讓孩子跟隨你的要求。
采用隔離法的一個關鍵是,隔離室距離行為的發生地很近,因為如果你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能將孩子帶到隔離地帶,只能使局面變得更糟。在他被隔離期間,你一定要去觀看他的情況,但注意不要跟他說話,甚至不看他一眼;最好是在隔離室的門上有一個小孔,可以讓你隨時窺視他,以確保他是安全的。隔離的時間不要太長,并且如果孩子的不適當行為有潛在的危險時,就不要使用隔離法。對于幼兒,隔離的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對少年的孩子也最多控制在十五分鐘。
4)反應成本法——代幣制
反應成本法 是指:當孩子表現好(對你的要求有正確反應)的時候,他就可以“掙到”一些與他的愿望相關聯的象征物。諸如:不干膠貼畫,硬幣等。而當他表現不好時,他就會失去這些東西。有時可以讓這些象征性的物品變得對孩子更有實用的價值,如入一定數量的硬幣換取食物或玩具等。在采用反應成本法時,要將[得到-失去]的程序盡可能的簡單明了,為的是幫助孩子理解這個過程意味著什么。切記的是對孩子的正確反應給予大量的口頭夸獎,這樣在沒有象征物可以失去的條件下,你也能夠控制孩子的行為表現。
除了以上建議的這些方法之外,家長也可以在許多關于行為矯正的書籍或雜志中獲得更多的方法信息。有一點是要提醒的,如果你的孩子的問題行為過于危險,最好還是要尋求專業行為矯正工作者的幫助,與他們共同探討行為矯正的方案。
4. 在矯正孩子的行為時有哪些基本規則?
孤獨癥孩子 對訓練技術的反應經常是超乎常規的,因此,不管是采用哪一個行為的矯正方法,或是正在矯正哪一個行為,記住以下的建議會對你有幫助:
1)問自己“如果不是這個,那我希望的行為是什么?”
與其 整天琢磨著怎樣讓孩子的一個問題行為消失掉,更好的思維方式是考慮一下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另外一個可以替代的、同時又讓你感到可以接受的行為,這個原則就是“正性行為支持法”。例如:你的孩子總是用打你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矯正他的這個行為的最好方式是同時安排出專門的時間訓練孩子學習用其它的、適當的方式來達到統一目的。如:說“媽媽,看”,或出示“幫邦我”的圖片/動作,或輕輕地拍一下你的肩膀,等等。
如果你在矯正孩子的一個問題行為時,沒有同時教會他一種可以替代的適當行為,他的這個問題行為可能會消除,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新的不適當行為,因為孩子總歸需要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就上面的例子來講,你采用行為削減的方法成功地讓孩子停止了[打你]的行為,但由于他不知道需要引起你的注意的時候應該怎樣做,所以他以后又會用尖叫的方式獲取你的注意力。所以,只有同時訓練孩子掌握各種適當的行為方式,你才不會陷在一個不停地矯正各種問題行為的怪圈中。
2)不要主觀地以為你的孩子感到他被懲罰了
讓家長 時常感到無奈和不解的一點,就是那些傳統的被我們認為是由懲罰作用的方式對于孤獨癥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懲罰性。例如,很多孤獨癥的孩子并不愿意被帶到他自己的房間里去獨自呆著,但他們又經常情愿獨處一方。因此,一種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對發脾氣的孤獨癥孩子采用隔離法時,對很多孩子會很快起到消除發脾氣行為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孤獨癥孩子的發脾氣行為反而會有所增加。因此,很多家長不經意間在自以為是懲罰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對他給予了獎勵。
唯一可以幫助你識別所采用的矯正策略是否是有效的途徑是:觀察孩子的行為在你采用了這種方法后是否出現減弱或消失的趨勢,如果是,那這種方法對你的孩子有懲罰的作用;如果他的行為發生率反而在增加,你就要反思自己正在使用的方法可能恰恰鼓勵了他,趕快考慮換一種其它的方式。舉例:你的孩子總是撕紙,你采用的方法是每當他撕紙就會得不到小點心。如果孩子撕紙的行為在逐漸地減少,說明失去吃點心的機會對他有懲罰的作用;但如果他還是想以前一樣撕紙,甚至還撕得更厲害了,則表明,由于不知道的原因,不吃點心并不讓他感到難受,甚至還很有意思。
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失敗了,也不要因氣壘而放棄,到專業人員那里咨詢,或查看行為矯正方法的列表,以獲得新的點子。
3)盡你最大的可能忽視它
只要 孩子的不適當行為還沒有達到對他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險的程度,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做出一副只當是沒有發生的姿態。孤獨癥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怪異的舉止以獲得大人的注意,因此忽視他的舉動會比因為你的關注而在無意中給予了他鼓勵要有效得多。在忽視的同時你也在等待他出現相對適當些的行為,一旦這種行為出現,立刻并熱烈地給予夸獎和獎勵。通過這種交往,你的孩子就學到了一個規律:“我表現得好媽媽才理我,表現得不好媽媽就不會理我了?!?/P>
4)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
因為 孩子都是通過有意和無意的模仿來學習社會行為的,因此作為孩子身邊的人,你自己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視,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十分重要的。檢查一下,你是不是也做出一些不希望孩子有的舉動?想想這樣的場景,家長大叫著對孩子說:“不要再叫了!”或一邊打孩子一邊責備:“誰讓你打人的?!”這樣矛盾的情景對孤獨癥孩子來說是最容易混亂的。所以,無論采用什么行為矯正的方法,首先要確定的是,在操作的過程中你沒有無意之中給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待續,Hope 編譯)
5. 訓練貫穿在日常生活每一天
這個題目看起來可能就很累人,但你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當中,只要是與孩子打交道就是訓練的時機,哪怕只是一次很短暫的接觸也可以成為學習性情境。例如, 你對孩子的要求讓步,他就學會了怎樣可以操縱你;但如果只有當他用清楚而恰當的舉動表達自己時,你才滿足他的愿望,那他就學習了只有通過言語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這個規則。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使用能夠幫助孩子學習正性行為的方式與他互動,以下的要點可以指導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創造學習的環境。
1)指令要簡明扼要
簡明扼要的指令可以幫助孩子準確地理解你想要他怎么做,根據以下原則選擇你的指令措辭:
① 在發出指令之前至少有3秒鐘的安靜時間。
② 使用短句子,其中要包含能夠讓孩子理解你的要求的足夠的信息,但又不要太多太雜。例如:說“看著我”,而不是“看”,也不是“看看,看看,用你漂亮的大眼睛看看媽媽?!?/P>
③ 使用常見熟悉的表達,即在以前的經驗中已經證明是有效的句子。例如:如果以前說的是“手放好”,孩子能夠理解并做出反應的話,就不要一下子變成“把手放在兩邊”。
④ 意思要明確。準確地告訴孩子,你要求他做什么。模糊不清的語句,如:“以后不要這樣了”,“要表現好”之類,只能使孩子感到糊涂。
2)輔助要及時
如果孩子對你的指令沒有做出反應,就要通過給予輔助或指導,讓孩子做出盡可能接近正確的反應。輔助的形式主要可以歸納為四種。首先,你可以通過“環境輔助”進行指導。例如,為了讓孩子表達出“我想喝牛奶”,你可以在他的面前迅速地放一個空杯子。你也可以運用非言語的“身體動作輔助”來表達,如用手指指著物品。有時,你也需要為孩子提供語言輔助,如當你讓孩子鋪床準備睡覺時,可以提示他:“揭開床罩”。最后,如果其它的輔助方式都不能成功地讓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你就要嘗試身體輔助,通過接觸他的身體(如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
提供有效的輔助,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① 在一次指令之后。在發出指令后,觀察孩子的反應,及時地給予輔助,不要反復地重復指令,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學會忽視你發出的指令。
② 所有的輔助都要有效果。一旦給予輔助,就要使孩子做出起碼是近似你所期望的反應,哪怕你需要在一個動作的全過程中參與。如果沒有達到效果,孩子就會在以后回避你的輔助。例如,將你的手拉開。
③ 提供的輔助越少越好。如果只用手勢的輔助就能達到效果,就不要用手把手的輔助。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過多的輔助會導致孤獨癥孩子產生對輔助的依賴,他會等待你的輔助,而不去嘗試獨立的完成。例如,當你說“坐下”后,他不在意對這個指令的反應,而是等待另外一個信號,如你用手指指著椅子,或按一下他的肩膀。
④ 輔助的出現不要太快。在決定給予輔助之前,要等待5到6秒鐘,給孩子啟動正確反應的時間。
⑤ 盡快地消失輔助。輔助的消失表現在逐步減弱輔助的程度上,如在訓練語言時,從說出完整的句子,逐步減少你說出的字數,直至消失到你只做出第一個字的口型作為提示。
3)給予的反饋有矯正的作用
有時孩子在努力對你的指令做出反應,但反應并不正確(即不是你所期望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對他的反應所做出的反饋要能夠告訴他什么是錯的,對的又是什么。如何使你的反饋有矯正的作用呢?請記住以下幾點:
① 清晰。明確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里了。如“你把面包放在椅子上,錯了。要把面包放在桌子上?!?/P>
② 語調不強不弱。對著孩子喊叫只能使他知道他“擊中你的要害”。
③ 簡短。不要給予很長的解釋。用一個短句肯定比說一堆話的效果要好。
4)強化正確的行為
對孩子的正確行為反應給予強化對于你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但家長在選擇用什么來強化孩子的正確反應時經常會感到猶疑難決,因為“傳統的”獎勵手段經常失效。雖然,對有些孩子來說,找到有效的強化物似乎很困難,但是肯定能找到,請記住,所有的孩子都是“可被強化的”。
要想準確地知道什么對于你的孩子有強化的作用,就要對他進行仔細地觀察。如他折騰時是為了得到什么?什么東西或活動可以使他有比較長一些時間的興趣?思考那些讓他有矚目舉動的瞬間(如:當他看到,聽到,觸到或嘗到什么的時候)。你的原則是選擇那些通過孩子的感覺器官容易對他產生刺激的物品或活動。你可以像準備自助餐時那樣,將所有可能有強化作用的東西擺在桌子上,列出一張清單,讓你自己對那些物品或活動更能激起孩子的興趣一目了然。其結果很可能是你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物品,如一段細繩子,一塊麻織品等,可以用來作為強化物。
不管你選擇什么來強化孩子,在強化他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是很重要的:
① 在對孩子的每一個正確行為進行強化時都要伴隨著夸獎。如果可能,夸獎時盡可能地接觸到孩子的身體——擁抱、輕撫他的后背等。即使你在使用食物強化,也不要忘了同時給予夸獎,為的是讓孩子聽懂夸獎并珍惜它。
② 夸獎中對行為有準確描述??洫勊臅r候,明確地告訴孩子一個信息——為什么夸獎他,如“真棒,說出了名字”,“好極了,拿到紅杯子了”。
③ 強化時富于激情。在夸獎孩子時,要確定你此刻的聲調與平時有明顯的差別。有時,孩子僅僅從你說話的語調上就可以分辨出你是不是在夸獎他。
④ 先夸獎孩子,然后再把食物等實用物品給他。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就取消使用物品的強化物。例如,在訓練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在孩子每一次說完整一句話后就給他一點食品,但在出示食品之前一定要先對他說:“真好,你說完了一句話!”。
⑤ 在孩子做出正確反應后立即給予強化,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將兩者(前面的行為和現在的獎勵)聯系起來。
⑥ 讓孩子自己選擇強化物。這樣可以使他更加有興趣去“掙得”它們。例如,你可以將兩個玩具放在他的面前,在他選擇后立刻給他,當然前提還是他對你的要求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前面提到你和孩子之間的任何一次互動都可以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你就能夠成為孩子的老師,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充滿信心。你的目標應該是“隨意中有意地教他”,不是“有意中隨意地放棄”——要控制有這個孩子的生活,而不是讓這個孩子的生活控制了你。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努力運用以上介紹的原則和方法,你的孩子會越來越能干,而你也越來越能夠把握自己的生活。
6. 常見的生活主題訓練
1) 吃 飯
偏食和挑食 吃飯的時候可能會使很多孤獨癥孩子的家長感到沮喪和沒有信心,特別是那些孩子很挑食/偏食的家長。即使是那些不十分偏食的孩子,支持某些固定的食物或有固定的口味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如果你的孩子只吃香蕉和薄餅,每到做飯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頭疼。大多數家長在這種情況下的做法是讓孩子吃他喜歡的東西,省得他鬧起來不吃更糟糕;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你越來越為孩子的營養問題操心。
為了幫助孩子的膳食營養平衡,你應該在吃飯時逐漸地引入新的食物。開始的時候你在孩子的碗里只放上一小塊肉,等到他習慣了碗里有肉并開始吃以后,在逐漸增加食物的品種和數量。只要孩子吃了一下他平時不吃的東西,就要熱烈地夸獎他。鼓勵孩子什么都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向營養專家請教食譜,從而確定你為孩子添加的下一種食物時什么。
坐不住 吃飯的時候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孩子不能夠安穩地坐在那里吃完一頓飯。很多家長在處理這一情況時采用的是追著喂孩子,將一餐飯變成幾頓“小餐”吃完,而不是要求孩子吃一頓完整的正餐。要讓孩子逐漸學會坐在餐桌旁吃完一頓飯,否則他的生活會僅僅因為這一點就被局限在家里,隨你到別人家里做客,上飯館,甚至是在感恩節的時候到奶奶家去吃火雞宴都會變得十分困難或不可能。
在一天當中拿出20到30分鐘的時間訓練孩子“坐好了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方案,例如,讓他坐著吃完一塊兒餅干,一個水果,或坐著玩一段時間的玩具。在開始的時候,只要孩子能夠坐上幾秒鐘就可以給予獎勵和夸獎,逐漸地在給予強化之前提高對他坐著的時間的要求。當孩子在訓練時間里學會了“坐得住”之后,就可以在餐桌旁進行泛化的練習了。
2)上 廁 所
孤獨癥的孩子自己處理大小便的能力發育經常會比同齡的孩子要晚。因為70%的孤獨癥孩子也伴隨有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礙,所以,訓練他們學習自己大小便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孩子來說,更困難的是他不能夠理解符合社會要求的如廁行為;而對于家長來說,則往往難在如何對孩子的適當如廁行為進行強化。盡管很大的挑戰,但如廁行為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孩子6-7歲了還需要不停地換尿布,即會使人感到疲憊也是十分花錢的。
訓練孩子如廁時,你的主要法寶是掌握孩子接受的時間特點。雖然有些書里會建議你每隔5分鐘就帶孩子上一次廁所,但這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既是令人不堪重負的,又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建議你先要記錄下孩子每次尿濕或拉褲子的時間和場合。
經過幾天的觀察和記錄后,對孩子的大小便狀態你就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清楚的了解。在找出一定的時間規律后,你就可以針對他最可能大小便的時間段制定一個嚴格的如廁時間表。例如,你發現孩子在飯后的第一個小時里最容易/尿/拉褲子,就要在這個時間段里每隔五分鐘就帶他上一次廁所,而在一天的其它時間里只是注意鼓勵他上廁所,而不需要如此的嚴格和頻繁。
在上廁所時,夸獎孩子能夠坐在那里,只要孩子是在廁所里小便或大便了,就要獎勵他食品或物品。如果在一天中的其它時間里孩子尿/拉褲子了,輔導他一起收拾殘局。當孩子基本上能夠做到在廁所里大小便之后,就要逐漸地延長兩次上廁所之間的時間。例如,從每隔五分鐘到二十分鐘、三十分鐘、直至更長。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起一個可以遵守的如廁程序,如脫褲子、擦屁股、提上褲子、沖廁所、洗手等。
在訓練孤獨癥孩子如廁時經常會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有的孩子用手玩耍糞便甚至吃它。對于家長來說,在這種情況下精神上尤為苦惱,處理時也很艱難。許多家長的做法就是一次次地替孩子收拾干凈。正確的處理是:“用語言和身體輔助的方式指導他自己收拾干凈”,而不是你總是在為他的問題行為接受懲罰,而孩子卻沒有學到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應該讓孩子體會到如果他涂抹糞便就會有不愉快的結果出現。如果你的孩子有吃糞便的現象,就要在他如廁時進行監督,并強化他沒有吃的表現。
每當面臨孩子的如廁訓練時,許多家長都會有遲疑,但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如廁訓練就會成功。
3)睡 覺 時 間
許多孤獨癥的孩子有不同尋常的睡覺習慣。諸如,睡得晚起得晚,或半夜里起來在房間里來回溜達。家長在夜里經常因為孩子的一個響動而半宿不能入睡。這樣的睡覺習慣只能使家長感到精疲力盡和沮喪不堪,有的人只要一聽到“睡覺”這個詞就會引起焦慮。
有各種不同的策略幫助你解決這個難題。首先,你要確定什么時間是最合適的睡覺時間,然后嚴格地按照這個時間去做。當你堅持要求孩子在這個時間睡覺時,他可能會尖叫、哭鬧或在床上折騰,但你要堅信,即使這樣也比讓孩子來決定他什么時間睡覺更容易。如果你妥協了,孩子就學會了用哭鬧、尖叫等方式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
在堅持讓孩子按照你設定的時間睡覺時,你可以強迫孩子躺在床上,卻無法強迫他入睡。因此,你的目的只是幫助孩子學會在整個夜間安靜地躺在床上。如果他半夜要起來,你就在他的床邊放置一些玩具,或者在他通往房間的路上設置一些安全的障礙,如碰到什么就可以發出讓他不舒服的聲音??傊?,讓孩子學會在夜間睡覺不僅可以幫助你的家庭生活正常和健康,還可以避免孩子夜里在房間里溜達時,可能會因為誤食了洗滌劑、打開爐火等制造危險的情境。
除了在晚上采取一些措施外,對于喜歡在夜里起來溜達的孩子,你要制定一個白天的應對計劃,基本原則就是在白天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因為他的“夜游”而得到照顧。例如,你可能會放棄白天給他上課,因為覺得他晚上沒有睡好。即使他在頭天晚上睡得再少,你也要堅持進行白天的活動。也要告訴學校的老師,讓他堅持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
4)托 人 照 看
對于孤獨癥的家長來說,能夠擁有離開孩子一會兒的時間是很難得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你還有你的生活,生活中你除了是一個孤獨癥孩子的媽媽,還有其他的角色,為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你需要找到從孩子身邊脫出來的途徑。
不幸的是,很難為孤獨癥孩子找到一個能夠勝任并富于愛心和耐心的保姆。最終很多母親要么從不讓孩子離開自己,要么是只能將孩子托付給親戚,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幸的是,(在美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或組織意識到發育障礙兒童對于特殊技能保姆的需求,有些機構對保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使她們具備照看孤獨癥兒童的知識和技能。尋找你所生活的地區有什么可能的社會輔助機構,對于你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即使你所生活的地區沒有專門訓練保姆的資源,也仍然有其它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要主觀的認為你的孩子除了自己不可能交給任何其他的人。在剛開始把孩子交給別人照看的時候你會很不放心或牽掛不已,但為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要這樣做。
如果你不能找到一個固定且長期的訓練有素的保姆,也可以嘗試在當地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或大學里學習特殊教育(將來要成為特教老師)的學生中尋找暫時照看孩子的人。最關鍵的是,一旦你將孩子托付給另一個人,就要相信照看者,讓自己無牽掛的享受這個可以不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段。
七、結束語
在生活中有一個孤獨癥的孩子是很大的挑戰,要記住的是,無論何時首先要將他作為你的“孩子”來對待,然后才是你的“孤獨癥的孩子”。為孩子提供明確的生活程序、他人的期待、行為的標準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發揮最大的潛力,并使他成為你和你的家庭生活中的一個部分——但不是中心。
切記要給你自己的生活以時間。如果你感到身心交瘁,你就沒有精力去關注到孩子表現出來的哪怕是細小的進步。正是通過這些細微的進展,讓你享受到與孩子在一起生活,因為它們是由你的知識和努力所帶來的。(Hope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