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海豚人性療法
我自己有過與海豚同游的經驗,那是在一處國外的海洋公園,在訓練員的指導下,和海豚整整玩了半個小時,雖然內容很簡單,但是摟抱著光滑有彈性的海豚,手搭著背鰭任它在水中拉滑,著實是一段非常刺激,非常令人回味的經驗。
所謂的“海豚人性療法”是由佛羅里達的大衛納坦松博士在1978年創始的。最初他是應用在唐氏癥的孩子時,發現他們在海豚的陪伴及刺激下,對于感官刺激的注意力增加,隨后帶來更有效率的學習進展,于是他將這套方法運用在各種對于周遭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病童,包括自閉癥者。納坦松博士自己也坦白承認,海豚治療并不能直接治療這些病童,其發生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海豚能讓這些病童的反應得到強烈、鮮明、愉快的回饋鼓勵,在兩者之間反復增強病童原本缺乏的動作、語言等行為進展。因此,最近所出版的<<海豚的禮物>>一書中,主角小提姆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令人驚喜的成果------在他溺水一年半后,在海豚斯彭基輕碰他的小腳丫時第一次高聲大笑了起來。
許多病童面對的疾病是類似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沒有什么快速的特效治療,病情改善緩慢、需要極巨大的人力與時間來訓練療育,父母對于正式的機構制度往往有很多挫折經驗,不要說是海豚,只要有效,他們真的是愿意嘗試任何一種方法,誠如提姆的媽媽自述:“只要不會傷害他,或不會帶來痛苦的治療方法,從理論上講都可能有用”。因此,即使<<海豚的禮物>>書中的小提姆沒有痊愈,心懷期望、勇于嘗試,身為外人,即使是相關的醫師,恐怕也很難不為母親的這一番苦心而感動!
在我們的眼中,這些病童、這些母親、這些家庭仍然在各種醫療、訓練、學習當中默默地奮斗著,我們相信他們需要的除了奇跡,還有周圍的人群、整個社會能像這些敏銳、友善的海豚一樣,不斷給他們了解、接納、陪伴、扶持、回饋與鼓勵,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高聲大笑!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