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于幫助困難群眾、調節貧富差距、增強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發展慈善事業的關鍵環節入手做了進一步的論述,必將推動慈善事業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事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日益增強,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助醫等方面都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向支持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領域延伸,一些捐贈項目和重大捐贈活動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慈善事業還處在起步階段,慈善意識普及率低,公眾特別是富裕階層的參與意識有待增強;有效激勵社會捐贈的法規制度亟待完善;慈善組織數量不多,勸募能力不強,行政色彩較濃。
依據慈善事業的發展規律,針對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的薄弱環節,《決定》提出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社會捐贈免稅減稅政策。對慈善事業的社會捐贈實行免稅減稅政策是激勵社會力量對公益事業的投入,鼓勵先富幫助未富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前不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文件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向公益性、非營利性慈善組織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要進一步完善這些政策措施,簡化程序,為捐贈人辦理免減手續提供規范、便捷的服務。
二是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慈心為人、善舉濟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要將傳統的慈善文化在繼承中發揚,在發揚中豐富,納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和規劃,圍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宣傳扶貧濟困、誠信友愛、互幫互助、奉獻社會的良好風尚,宣傳新形勢下慈善事業的重大意義和政策法規,宣傳新時期慈善事業的先進典型和好人好事,普及慈善教育,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的社會氛圍。
新聞鏈接:
曾培炎等出席殘疾人日慈善晚會號召幫助孤獨癥兒童
在“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一年一度的“集善嘉年華”慈善晚會12月1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了慈善活動并現場捐款,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殘疾人事業,幫助孤獨癥兒童康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路甬祥,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出席了晚會并捐款。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韓啟德、傅鐵山,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也以不同方式捐款。 >>詳細
六中全會系列解讀>>>>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完善收入分配 促進社會和諧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促基本公共服務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如何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如何保障和促進教育公平?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如何解決"上學難、上學貴"問題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為什么要發展和諧勞動關系
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