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新聞資訊 > 媒體關注 > 瀏覽文章

自控能力落后——多動癥兒童的致命弱點

2006/2/9 9:49:09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調查顯示,我國城市6歲到11歲的小學生中,大約有4%到6%的孩子患有多動癥。這意味著幾乎每個班級中都會有患多動癥的兒童,這也意味著幾乎所有的教師一生中都會遇到患有多動癥的學生。

  多動癥兒童的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現象,其實質是兒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在我國一直被叫做多動癥,這個譯法多少有些不準確。大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更注重的是該障礙的多動方面。我國學者正是由于在80年代初開始了解此障礙,才將其譯為多動癥的,隨后多動癥成為一個流行甚廣的概念。

  其實,多動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動到什么程度為多動?有些多動的兒童上課時卻能認真聽講,他們可以一心二用。在臨床上,多動概念并不能全面解釋兒童的學習表現。

  另外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夠有利于教育矯正的理論,而且70年代后,學習障礙的研究也開始向教育靠近。這些都促使研究者們開始注重從注意力缺損和沖動控制的角度來界定此障礙,他們認為注意力缺損和沖動控制比活動水平更容易測量。例如,道格拉斯曾建議用行為描述的術語來研究障礙兒童,如這類兒童不能安靜地學習,難以控制沖動,不能保持注意以及喚醒水平不足等。而不能保持注意和難以控制沖動,是造成多動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如此,后來美國的《精神障礙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二版)取消了“兒童期活動過度反應”這一概念,并界定了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的三個要素,即難以集中注意力、沖動和過度活動。1987年出版的《精神障礙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則將此障礙定義為“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并列出了相應的診斷標準。目前,醫學界和教育界都把此癥叫做“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

  其實,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可能是表面現象,此病癥遠比人們想象得更為復雜。上世紀90年代后,研究者更重視的是自我控制和行為抑制缺陷,認為兒童自我控制能力落后是根本原因,因此曾建議將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定義為“自我調節障礙”。

  一些家長經常問這樣的問題:“有的教師說,注意力障礙兒童應當在游戲和玩的時候也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可我的孩子看電視或玩游戲時,注意力特別集中,只是一到學習時就注意力不集中了,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礙嗎?如果是注意力問題,為什么在玩的時候或者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孩子卻能專心致志呢!”

  事實上,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注意力有問題的孩子,他們在所有的活動包括游戲中也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和保持的,但隨著人們對這一病癥的認識加深,人們的看法有所改變?,F在,專家越來越認識到,注意力障礙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

  假定在游戲中,我們觀察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注意力障礙兒童,另一個是正常兒童,我們就會發現,兩個孩子在玩游戲時差別不大,他們都會很興奮和投入,也很快樂。但如果面對的是枯燥的學習任務,兩者就表現出明顯的不同了。正常兒童似乎對學習不那么反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作業;而障礙兒童則拖拉、磨蹭,效率低下,他們只是在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就是說,如果某一活動是符合兒童興趣或需要的,他們就不會存在注意力問題。而且這些孩子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可能會比其他正常孩子更為投入和癡迷,更難以克制自己的迷戀。

  這一事實表明,此癥的關鍵不在于注意力過程的缺損,而是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正如美國研究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的著名學者巴克利所言: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機制是兒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為,不能自控。

  如果能夠提高多動癥兒童的自控能力,則所有讓人頭疼的行為就會得到改善。

  那么,什么是自我控制能力呢?它對于注意力的保持為什么如此重要呢?人類有許多行為,大部分行為總是指向環境的,與自我控制無關,比如我們每天的吃飯、娛樂等。人類還有另一類行為,即指向或為改變自我以后的行為反應的可能性而產生的行為,這類行為就是自我控制的行為。

  自控行為改變了原有的行為后果,是一種有意識的意志行為。自控行為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這一行為反應是指向個體自身的,而不是環境事件的。

  *這種自我控制的行為是為了改變以后可能出現的行為反應。自控要求自己為以后的行為結果著想,不能只考慮當前的利益。比如,是先玩游戲,還是先學習呢?良好自控能力的兒童會選擇先學習再玩游戲。

  *自我控制的行為是為了相對長久的行為后果,而控制目前的行為。典型需要自控的行為是學習,學習對于兒童來說,不像吃喝玩樂那樣,能夠得到立刻的滿足,但是,好好學習可以為將來獲取一個好的物質條件做準備,學習是有計劃性的,目的是長遠的,需要兒童良好的自控行為。

  *自我控制的行為中,相對于近期的后果,個體一定更偏重遠期的后果。

  *自我控制的行為一定是涉及需要滿足的時間差,是一種現在與未來的聯系。自我控制是現在與未來之間聯系的橋梁和中介。

  由此可見,自我控制總是產生于終止當前的對于我們有吸引力的、直接的活動,它總是為了一個更為長遠的目標或更大的滿足而終止眼前的小的滿足。只有抑制這些當前的活動,才有可能使我們進行比較、記憶與決策。通俗地說,做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需要我們具備堅強的意志,能夠抵制一切誘惑,具備堅忍不拔、一心向前的精神。

  實際上,自控能力不光有對行為的自控,還包括對情緒的自控。注意力障礙兒童不僅行為自控能力落后,而且情緒自控能力也不如正常兒童。他們動不動就發脾氣,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沖動,易發怒,容易與人發生口角,失敗后非常沮喪。

  美國學者巴克利認為,抑制反應功能的發展性落后造成了兒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腦神經接受刺激產生必要的興奮,但與此同時,也要產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興奮?!澳睦镉信d奮,哪里就有抑制?!比绻覀儾荒苡行У匾种谱约旱男袨榉磻?,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發了瘋的鋼琴,胡亂演奏。這種抑制是我們做計劃和思考問題的前提。注意力障礙兒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適當地抑制或延遲自己的反應,而是傾向于立即做出反應,如觀察一個數學題,他們沒讀完題就開始反應,結果自然有誤差。

  游戲與學習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夠帶來立即的快樂滿足,而學習造成的滿足是將來的。玩游戲是人的本能,不需要預見,而學習則需要預見。游戲只需要人們按照現有快樂去做,爭取更多的快樂,而學習則需要計劃與策劃,要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傊?,游戲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學習需要自我控制。

  多動癥兒童的抗拒誘惑能力低于正常兒童,此外他們的抗干擾能力也很差。

  一項研究考查了69名被診斷為注意力障礙的兒童和43名正常兒童,讓他們先玩一種玩具,然后告訴他們當老師出去時不許碰這些玩具,然后老師出去三分鐘。此時,在單向玻璃窗觀察記錄兒童的行為,觀察的指標為兒童能延遲多長時間才觸碰這些玩具和觸碰玩具的次數。結果發現,注意力障礙兒童中平均觸碰玩具的時間比正常兒童提早35%。而他們觸碰玩具的次數為正常兒童的兩倍。正常組的兒童能夠使用一些延遲滿足的策略來控制自己,如對玩具說話,數一數有多少玩具等。而注意力障礙組的兒童沒有這樣的策略。

  此外,注意力障礙兒童的抗干擾能力也低于正常兒童。有這樣一個實驗:讓兒童對顏色和顏色的命名進行快速聯想。首先,讓兒童辨認小方塊的色彩,這些方塊按照一定順序排列起來。然后,讓兒童讀出印在黑墨水上面的顏色名字。最后,讓兒童必須說出印有某一顏色名稱的彩色墨水是什么。也就是說,即便是這個詞表明的色彩的名字與彩色墨水不一致,也必須說出正確的名字。比如,某一紅顏色墨水背景上寫著綠這個字,你也要說出它是紅色的墨水。在這種抗干擾實驗中,注意力障礙兒童的準確性通常都比正常兒童差,他們通常需要更長的反應時間,并出現更多的錯誤。

  總的來說,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兒童似乎只是關心手頭正在從事的快樂的活動,很少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活動。他們很少反省自己的行為,主要精力都放在不斷地對環境事物做出反應。他們看上去簡單、幼稚,沒有什么焦慮和煩惱事,像一只快樂無知的小鳥。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提高注意力問題兒童的自控能力,則所有讓人頭疼的行為就會得到改善。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自控能力落后——多動癥兒童的致命弱點]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