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新聞資訊 > 媒體關注 > 瀏覽文章

只生一個,不好?

2007/4/19 10:55:42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成長的孤單如果處理不好,就極容易誘發自閉癥等心理疾病,嚴重的還會產生孤獨癥,不跟人說話,和外界毫無交流,把自己封鎖在一己的小世界里,甚至還可能影響智力發育等

  調查中20~3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婦女組的平均期望子女數大約為1.6~1.7個,僅僅略高于我國現行生育政策規定的生育率(1.5~1.6)。即使未來我國人口政策進行微調,既不可能導致出生率的大幅提高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社會的福利保障體系薄弱,“上學難,看病貴”。城市育齡青年對再生二胎的第一反應就是“養不起!”而已經進入社會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面對“421”家庭結構中的6位老人,其必然結果也是“養不起!”

  《南方人物周刊》對話政協委員葉廷芳

  人物周刊:您最早對獨生子女政策產生質疑是在什么時候?

  葉廷芳:我記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計劃生育口號。開始是由周恩來總理傳達下來的,“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一個小孩的話也挺好,兩個也不限制,鼓勵生兩個就不要再生了。但后來城市只準生一個孩子,不知不覺就作為國策了,我的質疑隨之產生:沒有經過討論,也沒有經過宣傳,怎么就當成國策來執行了?

  《南方人物周刊》主筆 蒯樂昊 實習記者 周璇 饒智(南方人物周刊供網易深度稿件,更多精彩人物報道請閱讀即將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

  近七成網民贊成“葉廷芳提案”

  王女士出生于1960年代末,家里三姊妹。對比自己童年和妹妹們一起長大的生活,她認為自己10歲的兒子成長得實在有點太孤單了:“小時候我經常帶著兩個妹妹跑出去撒野,跟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打打鬧鬧,很快樂??稍倏次覂鹤?,我就覺得他長大得好孤單呀,只能跟我們大人玩。其實小孩子還是應該跟同齡小朋友玩才對,他們有他們可以溝通的語言?!?/P>

  在王女士所住的廣州珠江帝景小區里,有著類似想法的年輕父母還有很多。吳女士是位全職太太,有一個寶貝兒子,今年3歲。吳女士直言她一直都渴望再生一個孩子?!拔医洺;袒滩话?,老是擔心萬一哪天小孩在幼兒園出了什么事,摔殘了,或者出了車禍可怎么辦。雖然這樣想挺不吉利的,但有一次跟小區里其他媽媽聚會時說起來,她們都連聲說是,其實大家都有這層顧慮的?!眳峭嘎?,她周圍有些朋友就生了兩個孩子,并把第二個孩子的戶口給報到老家去。

  “就這么一個孩子,如果哪天我和老公都去世,孩子至愛是有了,可至親的人就沒了啊?!?吳女士還有另外一層擔心,“將來如果他們生活中遇到個什么難事,跟好朋友說和跟家人說,那種感覺無論如何是不一樣的??!親人畢竟是親人,那是無法替代的!”

  這些正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葉廷芳所擔心的,“獨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樂,成天被父母長輩圍著轉,其自然成長的天性受到壓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從人的情感層次講,至少可分為親情、友情和愛情,親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嬸嬸、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F在堂、表這些層次都沒有了!這是人倫的缺陷,必然導致人性的變異?!?/P>

  成長的孤單如果處理不好,就極容易誘發自閉癥等心理疾病,嚴重的還會產生孤獨癥,不跟人說話,和外界毫無交流,把自己封鎖在一己的小世界里,甚至還可能影響智力發育等。

  據研究,獨生子女易受到溺愛,而溺愛往往導致任性、自私、受挫力差等問題。一項調查表明,我國獨生子女中約30%有適應能力障礙。

  今年三月,葉廷芳等29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要求盡快停止執行獨生子女條例。這一新聞很快被各大網站轉載并引起熱烈的討論。支持“葉廷芳計生提案”的跟帖在各大網站都占壓倒優勢。根據網上組織的在線投票:截至3月15日17時,6433名網友參加了投票,其中贊同“葉廷芳提案”的占69.37% ,反對的占27.15%,無所謂的占3.49%。

  如葉廷芳所言,已經實行近30年的城市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效控制了人口數量,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比如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親情倫理的傷害、養老問題等等。葉的提案建議:我國應盡快恢復原先的“一個不少,兩個正好”的方針。

  獨生子女政策與中國社會的迅速老齡化
 
  除了人倫缺失之外,支持人口政策微調的專家們還有更多的理由。

  一個已經引起政府高度注意的人口問題是男女比例失調。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7,2003年抽樣調查為119……到2020年,20歲至45歲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币簿褪钦f,屆時數量龐大的中國婚齡男性將找不到老婆,這必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與計劃生育政策之間究竟是何關系,目前尚缺乏針對性的科學研究,但不可否認,二者之間存在或隱或顯的聯系,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讓有重男輕女、養兒防老思想的一些中國人選擇性別生育。

  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口過快老齡化。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生育率迅速下降的同時,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明顯上升,總數已達1.44億,占總人口的11%,老齡化時代已經到來。421的家庭結構讓獨生子女不得不承載起比非獨生子女更重的負擔:小時候是父母望子成龍的重負,成年以后是照顧老人的重擔。今后的一對中年夫婦很可能要照顧8位老人,還有孩子,而他們自身也曾是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子女。

  “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我國人口老齡化本身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數學博士、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用一系列數據表達了他的擔憂——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而同樣的過程,法國用了115年,美國用了60年。這就導致了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l萬美元。而中國2000年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即使到了2005年,也只有1731美元。

  “換句話說,‘未富先老’是我國人口結構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獨特問題,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真正問題之所在。這意味著,中國必須以比發達國家少得多的人均社會財富和短得多的時間,來應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是一個空前嚴峻的挑戰!”

  早在“葉廷芳提案”之前,已有多位專家學者(其中經濟學家包括了吳敬璉、胡鞍鋼、林毅夫等)對中國人口政策提出了適度微調的建議。包括“從2000年開始實行現行的一孩或一孩半生育政策向二孩平穩過渡”、“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二孩加間隔生育政策”或者“允許全國城鄉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二孩”等主張。有關研究也表明,這些方案對中國人口變化趨勢可以起到、也只能起到微調作用。

  以“允許全國城鄉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二孩”為例,它將使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的峰值大概向后推遲5年左右,而總人口峰值依然將被控制在16億(這一規模被一些專家認為是中國最大人口承載規模)之內。

  政策放開,有多少人愿意再生二胎?

  1997年國家計生委在全國組織了“人口與生殖健康”的抽樣調查,共有15000多名育齡婦女接受了生育意愿調查,覆蓋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得出的結果是,已婚婦女平均期望子女數為1.75個孩子,其中農村為1.81個。而另一項調查則顯示,未婚青年的生育意愿大概為1.6個孩子。調查還發現,年輕婦女組的生育意愿低于年長組,文化程度較高的婦女的生育意愿低于文化程度較低的婦女。調查中20~3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婦女組的平均期望子女數大約為1.6~1.7個,僅僅略高于我國現行生育政策規定的生育率(1.5~1.6)。這反映了21世紀未來大多數中國青年的生育意愿。這些調查表明,即使未來我國人口政策進行微調,既不可能導致出生率的大幅提高,也不可能明顯地改變低生育率的總體現狀,沒有必要視開禁為開閘之水。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社會的福利保障體系薄弱,“上學難,看病貴”。城市育齡青年對再生二胎的第一反應就是“養不起!”而已經進入社會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面對“421”家庭結構中的6位老人,其必然結果也是“養不起!”

  以我國最早實行計劃生育的城市之一上海為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少出生人口達700多萬,接近于上海戶籍人口的一半。自1993年以來,上海戶籍人口自然變動已連續13年負增長, 即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時期,現在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數量是5萬多人,5年之后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15萬人左右,在2025年左右,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00萬人左右,占戶籍人口的比重將達到或超過1/3。

  據預測,上海戶籍人口中的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從2006年開始將出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這在上海人口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事件,標志著上海本地勞動力數量供給趨勢已經發生了逆轉,它對上海的發展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即使放開了生育二胎的限制,有多少人真正愿意生育二胎?還是一個未知數。1997年和2001年,國家計生委兩次在全國范圍的生育率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而近年對上海2萬多個樣本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顯示,一個上海家庭希望生育的孩子數量平均只有1.2個。有社科類專家表示:“上海完全有必要、也有條件充當試點,在全國率先適當放開生育二胎的限制,進行生育政策調整。試點總結出的經驗結果,可以適時向其他地區推廣?!?/P>

  中國獨生子女問題專家、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風笑天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到:“我個人還是傾向于自己能生兩個,兩個孩子有個伴,對他們的成長來說好一些?!?/P>

  在本文文首提到的王女士居住的廣州市珠江帝景小區里,記者碰見了四五對雙胞胎,他們被家人或是保姆帶出來散步,最小的還坐在推車里,而最大的差不多已有十來歲。管理處保安說,這個小區是目前廣州市雙胞胎最多的小區,3000多戶人家中就有40對雙胞胎。有傳言說是小區風水好所致,但據不肯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有些夫婦之所以懷上雙胞胎多是采取了某些醫學手法,至于是否就是現在全國不少地方正隱秘風行的民間藥方“多仔丸”還不能確定。

  獨生子女政策的人文缺失——專訪葉廷芳
 
  本刊記者 彭蘇

  人物周刊:您最早對獨生子女政策產生質疑是在什么時候?

  葉廷芳:我記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計劃生育口號。開始是由周恩來總理傳達下來的。當時,他的話很清楚,也說得挺妙的,“一個不少,兩個正好”,給你一個自由度,一個小孩的話也挺好,兩個也不限制。但這還是鼓勵性的,鼓勵生兩個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來城市只準生一個孩子,不知不覺就作為國策了,我的質疑隨之產生:沒有經過討論,也沒有經過宣傳,怎么就當成國策來執行了?憑一般的想象,兩口子生兩個,才能保持人口的穩定,而其實,兩口子生兩個也不可能保持穩定,還會下降,因為有些人不能生育,有些人不愿生育。生一個就更有問題了。我以為執行10年、20年就會停止,可是到現在還不停止,去年還強調要堅持下去,我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人物周刊:為提出這個議案,您都做過哪些調查工作?

  葉廷芳:我非常注意觀察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區別,非獨生子女長大后,都特別地勤勞、節儉,容易與人為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也處理得比較好。凡是我見到一個年輕人,通過談話我感覺比較滿意的,我就問一下有兄弟姐妹嗎?如果說有兄弟姐妹,那我判斷比較準確,我比較欣慰。有些年輕人讓我看到令我不滿意的地方,我就會問他有沒有兄弟姐妹,他說沒有,我就會想難怪會這樣。

  然后,是從自己的孩子觀察,我孩子也是獨生子女。我是半自愿的,我老伴是自愿的,當然,當時還沒提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我女兒是60年代生的。我女兒還不是很典型的獨生子女,但從外孫來看,因為他很可愛,祖輩對孫輩又特別喜愛,這孩子從小到現在一步步越來越像小皇帝了,雖然我也知道這樣有問題,但也阻止不了他往那個方向發展。

  人物周刊:但是,您還有沒有更廣泛的調查呢?比如進入別的家庭進行調查?

  葉廷芳:我這不是有意專訪誰,我就是社會觀察。有時候到國外也觀察別人的孩子的游玩方式。比如我在德國,有一次在一個大學講師家里住,那個講師有兩個孩子,有時候他出去,自己抱一個孩子,后頭跟一個大一點兒的孩子,他在前面走,那個小孩拼命追,我說你等等他,他說不要緊,小孩就要讓他學會跑。但是,我們中國父母舍不得讓孩子這么拼命地跑,舍不得孩子遠遠落在后頭。

  從自己的體驗來講,我們小時候有外婆,有舅舅,有很多表兄、表弟等,非常值得懷念,而獨生子女就享受不到這種人倫之樂了。

  人物周刊:也許您所提到的人倫之樂,在現在看來,并不受到重視?

  葉廷芳:眼睛瞎了當然不知道眼睛亮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我眼睛亮,就想象眼睛瞎,少了一些什么東西。

  一個社會主要的活力體現在青壯年身上,青壯年人數少的話,社會和經濟的活力就會相應地減弱。另外我們從倫理學方面講,人的情感都有親情、友情、愛情,光從親情方面講,就有父母之情、兒女之情、夫妻之情,伯伯、舅舅、表兄弟、堂兄弟。人的情感是多層次的,具有豐富性,現在的獨生子女政策讓表、堂、姨關系都沒有了,這是人文的缺陷,這種缺陷會造成人的感情變異,將來人的感情會十分單調,造成人格缺陷。這個問題不思考不行。另外從社會學的觀點看,獨生子女容易被家長溺愛嬌縱,所謂的小皇帝,這是非常形象的形容,孩子精神上過于安逸,不能吃苦耐勞,沒有頑強的性格,現在有好多部門招聘員工,都拒絕獨生子女。

  人物周刊:去年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政法司司長就表示,計劃生育是我國基本國策,符合現實的國情。即使現在允許每家多生一個孩子,緩解人口老齡化高峰壓力作用也不大,我國不能依靠多生孩子來解決老齡化問題,您怎么看?

  葉廷芳: 他這有點兒片面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解決老齡化的問題,我的意思是要維持我們精神生態的平衡和穩定,導致老齡化是一個方面的負面影響,我現在提這個提案并不是針對老齡化問題,如果允許生兩胎或者三胎,抑制老齡化肯定會起作用。

  人物周刊:有人說獨生子女的問題,不在于一個獨字,而是在于教育的問題。

  葉廷芳: 對,看你怎么教育了,像兄弟姐妹多還有一個競爭的問題,我如果表現不好,唯恐在父母面前失寵。所以孩子之間還有一個性格制約的問題,而且孩子喜歡互相制約,將來也會習慣互相制約。不像小皇帝那樣,碰不得,批不得。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問題。人口現在增加是表面的,《瞭望》周刊發表過一篇文章,江蘇省的一個人大副主任講到我們人口的增長沒有達到估計的程度,實際上沒有達到13億,只有12億多,他說2004年到2006年都沒有達到我們原來的指標,另外國家計生委把秘密超生的一些人估計得太高,據他們統計我們是一對夫妻大概生1.3個孩子,而計生委估計為生1.8,每個人生兩個的話,只差0.2。根據這位農業專家披露的數據是1.3,因為漢族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

  兄弟姐妹如何影響我們
 
  你的父母生養了你,你的伴侶與你朝夕相處。但是真正造就你的個性的卻是你的兄弟姐妹。最新的科學研究揭示了同胞對一個人的重大影響。比如,為什么兒時的兄弟糾紛其實對你是有好處的?兄弟姐妹中或許你不是母親的最愛,但這對于你未來性格的形成卻可能大有好處;有一個性別不同的同胞姐妹或兄弟甚至可以影響你對未來伴侶的選擇。

  本刊記者 蒯樂昊

  37歲的IT工程師陳青松現在回國創業,這天他接到加拿大的來電,9歲的大兒子陳遷在電話里老聲老氣地告訴他,今天教會了弟弟玩飛碟?!耙婚_始飛碟老是往地上掉,我認為Jonai不是個玩飛碟的好手,至少不像我,anyway,我還是把他教會了?!标愡w得意地在電話里吸著鼻子。隨父母移居加拿大后,他迅速學會了英語,甚至一度拒絕說中文,“anyway”是他常用的口頭禪之一。

  陳青松以前沒想過自己會生第二胎,跟大多數城市青年人一樣,陳遷出世以后,他覺得這輩子生兒育女的工作就算結束了。但4年前,他與妻子帶著5歲的陳遷,舉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陳青松屬于技術移民,工作不錯,薪水很高,剛來時太太沒工作,就在家帶孩子。這里老外生兩個孩子、三個孩子很普遍,“常常能看見別人車里推著個小的,手上抱著個大的,或者是看見別人家的后花園里,陽光特別好的草坪上,幾個金頭發的小孩子在一起做游戲,其樂融融的。那種天倫的感覺特別吸引人?!标惽嗨烧f,以前從來沒想過的念頭,就出現在腦子里了。沒想到一天太太竟像看穿了他的心思:“要不,咱們也再要一個?”

  加拿大社會福利健全,尤其鼓勵生育,在醫院的生育費用,乃至出院以后的奶粉費,都不需要個人掏一枚大子兒,產婦還能享受各種津貼?!拔艺脹]工作,這就等于生孩子還給發工資。生!干嗎不生?!”陳太姜萍毫無顧慮就誕下了第二個孩子,Jonai。

  家里只有一個人對Jonai的降生悶悶不樂,那就是陳遷,這會兒,他已經有了英文名:Janson。

  “畢竟他在國內生活了5年,已經當慣了獨生子女,周圍的小伙伴也都沒有兄弟姐妹。Janson是長子,又是長孫,非常得寵,性格很霸道。這下子,突然出現了一個弟弟,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全被轉移到新來的小家伙身上,他一下子懵了?!?/P>

  姜萍注意到陳遷的反常。父母說起弟弟的時候,他總是一副很漠然的樣子,仿佛毫不在意。父母不注意他的時候,他又會偷偷躥到搖籃車邊,盯著打量里面那個睡眼瞇瞇的小東西,有點好奇,也有點敵意?!澳嵌螘r間他脾氣特別壞,經常變著法子要這個,要那個,而且馬上就得要,給得遲了一點,就吼,有時還摔玩具。我們正忙著照顧小的,他就鬧頭痛,或者肚子痛,不肯吃飯。反正都是些小孩子的把戲,感覺像是故意要引起我們對他的重視。我們給老二買的嬰兒玩具,明明不適合大孩子玩,他也要搶?!?/P>

  “Janson對弟弟的不歡迎持續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這中間,我們一直在教育引導,讓他明白父母的愛并不會被誰分走,也常帶他去加拿大朋友的家庭里,讓他看看別的家庭孩子們有兄弟姐妹相伴游戲是多么有趣。他慢慢接受了小弟的存在,跟我們說,OK,我不是不喜歡弟弟,但是他現在只會哭、吃奶和睡覺,我希望他快點長大,可以跟我一起玩?!?/P>

  等Jonai年齡漸大,他對Janson的良性影響也愈加明顯。姜萍甚至有意識地利用這一點?!澳菚r候Janson開始上學了,他在學校里接觸到的孩子都說英文,很多小時候會說的詞,開始忘記了,他甚至回家跟我們也滿嘴英文,而且一度對中國話很抵觸,我們叫他說,他就大叫‘no way’!”

  陳青松和姜萍開始了“曲線救國”:在家里只說中文,而且盡量多教Jonai說中文。小Jonai的語言環境單純,而且學說話沒多久,對中文接受起來非????!懊看蜫onai吐出一個新的成語或歇后語,我們就哈哈大笑,表揚他聰明,這對Janson影響很大,他發現,會說中文是討人喜歡的,而且,從自尊心上來說,他也不愿意比他小的弟弟超過他,如果他要跟弟弟玩,他也必須說中文,不然跟Jonai就沒辦法溝通。他常常沖到廚房里來向我求助某個意思的中文該怎么表達,然后又沖了回去?!?/P>

  兩個男孩子是游戲的伙伴,也是競爭的天敵,“在一起玩經常會發生矛盾,有時還會打架,但是為了能繼續玩下去,他們學會了自己去處理這個矛盾,學會了讓步和妥協。我跟先生都發現,Janson的性格有比較大的改變,凡事不再只想到自己,懂得謙讓,而且開始具備了當大哥的責任心,連脾氣都好了很多。我常常跟青松說:兩個孩子,反而比一個孩子好帶?!?/P>

  今年,陳青松帶著他在加拿大的項目回到上海創業,太太和孩子暫時沒辦法跟回來。Janson還是那樣老聲老氣地拿出大哥作派,教育4歲的小弟,“以后爸爸會常常不在家,我們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她生氣,so you must be good(所以你得乖乖的)?!本瓦@一句,差點讓這個在事業家庭中兩難的男人熱淚盈眶。

  兄弟姐妹才是終身伴侶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同胞兄弟姐妹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的伴侶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得相對較晚;父母最終也會離開我們;兄弟姐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終身伴侶。

  美國《時代》周刊撰文披露了這一研究成果,文中這樣寫道,“從他們出生之日起,我們的兄弟姐妹們就是我們的同伴、同謀、模范、反面典型。他們是我們的訓斥者、保護人、眼中釘、嫉妒之源、鞭策者、同伴、顧問和驕傲。他們教我們如何解決沖突;如何結交朋友。姐妹們教兄弟認識女孩子的秘密;兄弟們教姐妹們了解關于男孩的疑問。加州大學的家庭社會學家凱瑟琳·康格爾說:‘兄弟姐妹伴隨我們一生的旅途?!?/P>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孩子們與他們的兄弟姐妹一起相處的時間實在多得驚人,而這對于他們的社交技巧造成了重大影響。根據1996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公布的一份研究,美國孩子們11歲時,他們33%的空余時間和兄弟姐妹呆在一起,比他們與朋友、父母、老師相處的時間都多。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相對獨立的青少年們每周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也至少有10個小時,如果考慮到上學、運動、約會、睡覺,中學生們并沒有多少空余時間,10個小時非??捎^。一些少數族裔家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更密切。在墨西哥裔美國人家庭中,這一數字高達17小時。

  而中國的這一代孩子,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每日生活在2至6位乃至更多長輩的關注之下,與同胞手足相處的時間幾乎為零。

  伊利諾伊大學的家庭研究教授勞里·克拉默發現,平均而言,3至7歲的兄弟姐妹之間每小時發生3.5次大小沖突。根據加拿大的一項研究,2-4歲的孩子之間沖突更頻繁:每小時約6.3次,相當于10分鐘1次。雖然這些打鬧摩擦可能讓父母抓狂,其中卻隱藏著一個學習過程。研究人員肖和他的同事們針對90個家庭的2歲孩子進行了長達1年的研究,研究者主要觀察目標孩子的天生個性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3年后,孩子們5歲了,研究者再次上門調查,通過預先設計的游戲他們發現,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溝通技巧和解決沖突的能力遠高于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更難教育?

  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人格成長似乎更加健全,這是否意味著獨生子女更難教育好呢?有人對此提出異議。長期致力于研究獨生子女問題的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導風笑天,就曾多次公開為獨生子女正名。

  從1988年起,風笑天就開始了對獨生子女的跟蹤調查。那一年,第一代獨生子女們大約10歲。此后,隨著這一代人年齡的增長,他又分別在1990、1996、1998、2000和2002年,五次對獨生子女們進行跟蹤調查,考察獨生子女與同齡的非獨生子女有什么差別,獨生子女進入社會后的適應程度如何,會對社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實證調查的結果與一般人的想象相去甚遠。

  對獨生子女,人們普遍認為他們受溺愛過度,自私、懶惰,性格軟弱怕吃苦、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等等。但調查發現,年齡越小的兒童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越大,隨著年齡的增大,兩類兒童之間的差異在逐漸減小。到了高中和大學階段,兩類兒童之間的差異幾乎完全消失。

  到了2000年和2002年,風笑天的調查對象們——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開始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了。

  風笑天就工作選擇、職業適應、人際交往、繼續學習、婚姻戀愛、家庭關系、家務表現、自我評價等方面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進行了比較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選擇方面,與20年前人們的擔心恰恰相反,獨生子女們的獨立性更強些。在職業適應、人際交往、婚姻戀愛等方面,兩類人群的差別也很小,80多個調查選項中,只有20多項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存在差別,這可以得出兩者在社會化發展上不存在顯著差別的結論。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只生一個,不好?]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