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放在媽媽的手中,讓樂樂感到媽媽時刻在身邊。
媽媽為樂樂買了許多他喜歡看的小人書。
看著兒子一天天改變,媽媽由衷地高興。
美國電影《雨人》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記憶力超常,行為卻失常的孤獨癥患者。許多孤獨癥患者可能一輩子都要像“雨人”那樣,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至今也沒有哪個醫生能完全準確地給出有關“孤獨癥”的定義。它被認為是一種發育障礙,患者常常表現為嚴重的社交障礙和行為失常,對親人沒有依賴感,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多動和智力發育不均衡。據醫學統計,孤獨癥的發病率為萬分之一,據此推算在中國至少有50萬孤獨癥患者,其中男性比女性多四倍。
不久前的一天,記者來到濟南市殘聯兒童明天康復中心,為了不引起家長和孩子們的恐懼,記者一直將相機背在身后。一會兒,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來到我面前,當我試圖要抱他的時候,我才發現了他的與眾不同,我根本無法捕捉到他的目光,不光是我,他的老師和母親也同樣不能,同去采訪的省教育臺的一位記者把他們叫做“星星的孩子”,可能他們的目光真的只能和星星相通。
樂樂,在3歲的時候,被診斷出了孤獨癥,從此不幸降臨到了這個家庭,全家人的生活被拖入到另外一番天地。媽媽從無法接受到無奈地接受,希望、失望和絕望三重復雜的心態在折磨著她,她甚至想到了帶著孩子去死。最終她擦干眼淚,作出決定,只有訓練,別無選擇。從此,全家人踏上了艱難的心靈跋涉之路。
發現孩子患病后,媽媽辭去了工作,帶著小樂樂,輾轉了很多孤獨癥治療中心,最后在濟南市殘聯兒童明天康復中心進行了10個月康復訓練,孩子在心理訓練師的幫助下逐漸“正?;?,樂樂的癥狀有了顯著的改善,終于有一天,樂樂開口說話了。媽媽永遠也不會忘記,在2006年6月的一天,樂樂終于叫了一聲“爸爸”,全家都哭了,這也是全家人3年來唯一的企盼,在這背后的代價是媽媽哭干的眼淚和巨大母愛的付出。
現在的樂樂,已經能和正常的孩子交流了,并且也已經進入了正規的學校上課了,媽媽在經歷了從喜悅到痛苦,又從悲痛到喜悅的艱難蛻變之后,復雜的心情讓她難以言表,她很感激兒子給她這樣的經歷,讓她體驗到了另一種人生的滋味。她要繼續陪伴著兒子走下去,直到他長大成人。
本報記者 王鴻光
通訊員 盛樺 攝影報道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