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老師講座心得
在參加甄老師自閉癥兒童培訓之前,很多家長都會認為阻礙我們的孩子進入社會生活的最大的障礙無外乎就是語言。因此家長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語言教育上來了,每天都希望孩子可以發出一個新的音節,甚至學會一個新的詞語或一句話。然而我們有時也會發現即使語言發育很好的孩子,也并不能很順暢的和別人談話和交流。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中,家長們困惑了,甚至對我們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作為一名機構教師,我能做的也只是一直鼓勵我們的家長們不要放棄希望,但我卻也提不出更好的教育方向和方法。直到參加了甄老師的培訓班,讓我覺得自己今后的工作都有了明確的方向。
就像甄老師說的一樣,一名孤獨癥兒童,即使他的語言方面發展再好,語音、語調、語速再正常不過,倘若他不能用他的語言去解決問題,那么他依然和正常人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教育的價值在于讓一個什么都不會的自閉癥變成一名有很多社會功能的接近于正常人的自閉癥。我們要把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第一位,而語言則是社會性發展的橋梁,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工具,它來自于孩子豐富的體驗。在發展孩子的社會性教育當中,我們應把社會性教育放在康復訓練的統帥地位,語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除去語言我們還要做很多的工作,我們也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孩子的社會認知等等。我們還要訓練孩子的行為逐漸正?;?。讓我們的孩子逐漸懂得社會交往的規則和禮儀。
對于孤獨癥兒童,在他們平靜的時候,他們的表情似乎只有一種:對身邊事物漠不關心的淡漠表情。正是這樣的表情,讓想要接近孩子,想要和孩子們交流的人們漸漸放棄了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事的想法。正是這些異常的行為把我們的孩子推出了社會交往的大門。
因此,關于社會交往與社會禮儀的教育也變得十分有必要。這些其實并不復雜,也并不需要孩子具備多么高的功能。年齡再小的孩子我們都可以開始進行教育。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對他們進行社會交往與社會禮儀的教育,更容易讓我們的孩子融入人與人的社會交往當中,讓孩子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開始教起。例如:辨別和使用各種面部表情。爸爸媽媽可以在自己的臉上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表情,還要告訴孩子們我們所做的各種表情的名稱,例如“微笑”“皺眉毛”“撇嘴”“哭”等等。我們也可以搜集一些有不同表情的人的照片或圖片,給孩子解釋每一個表情,“微笑”就表示高興,“皺眉毛”就是發怒就是生氣,“撇嘴”就是很痛苦或哪里疼,“哭”就是傷心了委屈了。孩子們往往都會喜歡老師或家長在他們面前做出各種夸張的面部表情,他們在看到這些夸張的表情大都會很感興趣,這也正應對了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的理念。
對于教孩子使用各種面部表情的方法,我建議家長可以用讓孩子照鏡子的方法來教。讓孩子學會照鏡子,既學會了一項生活自理的內容,又可以讓孩子從另一個方面認識自己。而且有的孩子也許對照鏡子這項活動很感興趣。首先,讓孩子注意到鏡子中的人就是自己,讓孩子指出鏡子中人的五官。然后讓孩子一邊照鏡子一邊做出不同的表情:笑的、撇嘴的、哭的、皺眉毛的等等,鏡子會照出孩子各種不同的表情,孩子也可以一直看到自己面部各種表情的變化,漸漸的孩子就會喜歡上這樣的游戲,對于各種表情的理解也會進一步提高。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非語言的交流也有很多,而且這一點對于很多語言發育比較慢的孩子顯得更加重要。往往一個手勢動作就可以代替非常復雜的語言描述。我們要設法教孩子可以理解甚至去使用這些手勢動作。例如:擊掌。這是對孩子進行表揚和激勵的動作。當孩子完成了一個課題或者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都會伸出雙手和孩子擊掌。當有人伸出雙手想要和孩子擊掌時,我們只需要輔助孩子的手來回應我們的雙手就可以教會孩子擊掌了。對于類似擊掌、握手、再見等等的禮儀性手勢動作,我認為比較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孩子把這些課題作為一種對方將手伸出來以后的一種被動的回應。因為孩子對于什么時候應該握手,什么時候應該擊掌又是什么時候可以說再見往往會判斷不準確。將這些社交禮儀作為一種被動的手勢教給孩子,他們理解和應用起來就會更加的簡單和方便。
以上僅僅是我在教學當中總結出的一些小方法,當然,這些并不是最終的目標,我們對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和社會禮儀的教育,最終目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交往中體驗到快樂。但愿能給家長和其他老師們帶來一些方便。希望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