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新聞資訊 > 媒體關注 > 瀏覽文章

“心殘”兒童受困“教育殘疾”

2007/8/8 10:48:28 來源:南方報業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相對生理殘缺孩子,腦癱、孤獨癥等心智殘障孩子能去的學校太少了……

  “心殘”兒童受困“教育殘疾”

  本期提要

  提到特殊兒童,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盲童、聾童和弱智兒童,長久以來,腦癱、孤獨癥等心智方面的“心殘”兒童得到的關注較少,或被簡單地等同為弱智兒童。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這一群體認識加深,相關康復訓練機構也不斷建立,但在規模、學費、發展現狀等方面都還不盡如人意。記者經連日調查發現,這類特殊兒童教育,既需要國家扶持,也需要民間力量的幫助。

  家住白云區的鄧澤民是藥廠的一名退休干部,孫子蘇蘇(化名)1歲半時,家里人發現其走路遲緩且不會拐彎,醫院檢查結果為腦胼體發育不良,屬于智障兒童。鄧澤民曾把蘇蘇送到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學,但8天后就把他接了回來,“智障兒童在那里沒人管,也沒專業老師教”。后來又將蘇蘇送到越秀區弱智兒童學校-啟智學校就讀。他感慨,“家有殘障兒,真的很辛苦?!?/P>

  像蘇蘇這樣的特殊兒童,在廣州還有許多。弱智的蘇蘇尚有學可上,特殊兒童中的另一群腦癱兒童、孤獨癥兒童卻正面臨著針對性機構少、學費高上不起學的狀況。

  怕“擠爆”

  腦癱兒學校不敢宣傳

  據了解,目前,廣州的特殊教育資源一般配置在盲校、聾校和弱智教育學校?!吧怼睔垉和艿胶亲o,而“心”殘兒童似乎還在被遺忘的角落。由于腦癱、孤獨癥兒童是近年來才被社會所逐漸知曉的新型特殊兒童群體,相較聾、盲校,廣州市腦癱、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資源還比較缺乏,且代價高昂。由于各種特殊兒童的受教方式迥異,也無法在上述3類學校代替開展。僅有的一些針對性機構,也處于艱難經營的狀態。

  據了解,現在全國腦癱兒的發病率為1.8‰-4‰,患兒中有1/3左右智力正常,不正常的2/3中70%可經過訓練恢復正常。但廣州乃至全國腦癱兒童的教育資源和機構嚴重不足。

  位于天河區龍口西路的廣州市康復實驗學校,是廣州也是全國惟一的腦癱兒康復訓練學校,2004年由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主辦,市政府投資5000萬元興建。據該校校長李林介紹,當時廣州還只有針對盲人、聾人和弱智等三類殘疾人的學校,因為腦癱兒不同于上述三類殘疾人,那些學校不會接收。而正常人學校因為缺乏相關配套設施,也只接收了極少部分腦癱兒??祻蛯嶒瀸W校運作4年來,現共有120余名腦癱患兒。學校既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又兼顧腦癱兒身體各項功能康復,在校教師分為文化、生活、醫療3大類60余名,師生比例是普通學校所罕見的1:2。

  與幾年前學校曾因知名度問題遭遇招生困境相比,現在的李校長是感慨“不敢大力宣傳,怕太多人過來,我們資源實在有限”。他告訴記者,由于實行的是九年義務制教育,學校免收學雜費,只收取伙食費、住宿費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費。學校沒有創收來源,每年500多萬元的運作費用全靠政府撥款?!皩W生一多,教師、配套設施都要同比增加,以我們的經濟狀況,實在沒能力接收更多的患兒,”李林說,現在能進入康復實驗學校就讀的腦癱兒僅占廣州市腦癱兒總量的10%左右,絕大多數腦癱兒還被關在家里。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工作者,李林表示,聾、盲校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針對智力、心智殘障的教育機構僅開辦了20多年,得到的社會關注和資金支持都十分有限。上海在浦東新區曾建起全國第一所腦癱兒學校,也在2005年因運作困難而“夭折”。他坦言,辦這類學校沒有政府在經濟上的大力支持是完全不行的,“特殊教育的學費你按實價收取,誰還敢來,”所以,腦癱兒學校只存在于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是必然的。

  畏學費

  一些家長把孩子關在家

  小孩子喜歡聽同一首歌、說同一句話,毫無緣由地原地轉圈、不遵守規則……專家稱,這些都是兒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的表現,跟通常印象中“孤獨自閉無非是性格內向”的錯覺不同,它是僅次于精神發育遲滯(弱智)的第二大兒童嚴重發育障礙,患者在語言、社交和行為上均存在障礙,俗稱“自閉三聯癥”。目前,估計全國發病率為1‰-5‰,且呈顯著上升趨勢。

  由于對孤獨癥的認識不夠全面,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將孤獨癥簡單地認定為智障,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學也一直與智障兒童混同在一起開展。然而,與正常兒童和智障兒童相比,孤獨癥兒童在感覺、思維、認知等方面都有極大不同。在廣州,對孤獨癥兒童有針對性的康復教學也是近幾年才開展起來。

  相對腦癱兒學?!蔼毚艘患摇?,廣州市的此類康復、訓練機構現已有大小十幾家,其中,廣州市兒童孤獨癥康復研究中心為公辦,其余均為私立,規模和發展現狀都尚有局限。

  星語兒童心理素質訓練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廣州市最早專門針對孤獨癥(自閉癥)兒童進行綜合性康復訓練的教育基地。據中心主任張建偉介紹,現訓練中心共有2至10歲學員三四十名,即便這個數字看上去很小,但類似機構中,星語的規?!斑€算大的”,“有些機構僅有一二十名學員”。張建偉以其從業經驗告訴記者,能享受到私立機構全日制訓練的孤獨癥兒童只是少數,“全廣州5000到8000個孤獨癥兒童中不到200人”,“每年2萬-3萬元的費用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的”。由于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成本遠高于普通兒童,星語中心在大多數時候也只是勉強收支平衡,“有時還要倒貼”。

  在張建偉看來,國家、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支持還不多,“這些學費全部由家長承擔的話,相信很多家庭是背不起這個經濟壓力的。另一方面,現在提供給孤獨癥兒童的多是學前培訓,孩子一到入學年齡,不適合再留在康復中心,普通學校又不收,很多孩子又被重新關回家里,直到父母放棄了治療”。

  憂出路

  弱智兒亟須職業培訓

  相比上述兩類機構,廣州市各區的弱智兒童學校發展相對較好,公辦學校有越秀區培智學校和啟智學校、海珠區啟能學校、荔灣區致愛學校和康迪學校、番禺區培智學校,私立的有天河區至靈學校。黃埔、白云區尚無公辦或私立的弱智兒童學校。據越秀區啟智學校校長陳凱鳴介紹,學校每年均由教育局、區政府給予撥款幾百萬元支持辦學,弱智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全免。

  盡管如此,陳凱鳴還是存有一份對弱智兒童的憂慮。她說,現今的弱智兒童學校中,進行的主要是培智教育,而給予弱智兒童職業培訓的學校幾乎沒有,“從我們這兒出去后,他們就沒處可去了”。并且通過培智教育,孩子的恢復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先天殘障的輕重,弱智學校的培智教育起到的是“啟迪”而非“恢復”的作用,因此對為數不少的重度智殘兒童來說出路堪憂。

  陳凱鳴表示,雖然殘疾人展能中心可提供一些勞動職位,但主要還是針對智殘程度較輕的人,對于重度智殘的兒童來說,“沒有后續的職業培訓,之前的培智教育也就缺乏意義了,教育始終是為了今后的發展”。

  誤區

  “隨班就讀”并非靈丹妙藥

  專家指出,將心殘兒童插入正常學校不利康復

  長期以來,“隨班就讀”被認為是投資少、見效快、有利于普及殘疾兒童尤其是農村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一種安置模式。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在部分病童的親歷還是教育專家的口中,“隨班就讀”都非萬金油。

  廣州少年宮特殊教育中心教研組長、進行過多個相關課題研究的解慧超老師指出,有些腦癱兒肌肉無力握不了筆,在普通椅子上連坐都坐不住,如何受教;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講究視覺優先,他們認圖片多于認聲音,比如要在課桌貼上照片,他才會“知道”這是他的位置,跟普通學校以“聲音”為主要傳達方式迥異,對這兩類兒童來說,隨班就讀并不適宜,最終還會使特殊兒童陷入孤立的境地,挫敗感強烈。

  解慧超認為,一味迷信隨班就讀也是某些家長心態的過分敏感,不顧孩子的實際智力情況就將其扔到普通幼兒園、小學,認為“跟正常孩子在一起就會變正常,跟不正常孩子在一起會更不正?!?,而結果最終吃虧的將是孩子。

  解老師還提出了一個現象,那些輕度智殘甚至接近正常的特殊兒童,無論在特殊學校還是隨班就讀都面臨尷尬,她舉例說,如果一個智力重度殘障的孩子,他可能在特殊學校中受到最大的關注和照顧,因為特殊學校是“就低不就高”。而一個智力輕度殘障、接近正常的孩子,在特殊學校就無法受到很多照顧,進入普通學校也是一樣狀況,因為普通學校是“就高不就低”,關注的是成績好、有特長的學生?!疤幱谥虚g的特殊兒童最乏關注,而恰恰這一群體不在少數,”解慧超如是說。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郭楚淳 實習生 蔣煜明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心殘”兒童受困“教育殘疾”]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