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師,有校服,還有升旗儀式,但學生只有一個
昨天8歲的小東成為媽媽開辦的營口“孤獨癥患兒小學部”的第一名學生
昨日營口市金石兒童康復中心舉行一個特殊的開學典禮,當中心主任劉凱華宣布,熱烈歡迎兒子入學時,她已淚流滿面……
母親給他一個學校
新聞背景
營口男童小東(化名)出生即患兒童孤獨癥,只對圓形物體和光影感興趣,對此外一切事物充滿恐懼,拒絕交流。
這種病癥,世界上現在還沒找到病因,所以也沒有根治辦法。
為幫助和兒子一樣的兒童康復,小東的母親劉凱華在輾轉各地為兒子治病中,學習康復知識并考取資格證書,在營口市教育等部門幫助下,成立了非營利的兒童康復中心。
開學了,有老師、校服、升旗儀式,甚至有胸牌。
可學生只有一個。
男童小東不知道,他成為小學生,是母親劉凱華長久的一個夢。
一個學生的開學典禮
昨日10時20分,營口市金石兒童康復中心院內,一個特殊的開學典禮正在進行。
該中心主任劉凱華宣布,金石康復中心小學部成立,熱烈歡迎新同學小東入學。
8歲的小東不太理解眼前發生的事情。而34歲的劉凱華在說到“歡迎兒子入學”時,已淚流滿面。
“我懷他時就常想,孩子什么時候能上中學,上大學……”儀式間隙,劉凱華對記者說,“可我沒想到,光走上起點,就這么不容易……”
2003年,小東3歲的時候,忙于工作的劉凱華和丈夫才意識到孩子有問題:他會說話,但根本拒絕與人交流,眼神終日躲人,只關注圓形的光影;稍有聲音,孩子輕則大叫,重則毀物自殘……
同年5月,醫院確診:兒童孤獨癥,沒有根治辦法。
第一堂課讀“歡迎新同學”
“就常想,孤獨癥孩子也應有受教育權利。”劉凱華說,所以,為孩子實現權利的夢想一直纏繞著她……
10時30分,開學典禮進行第二項———升國旗、奏國歌。小東由母親扶著,在國歌聲里升起五星紅旗,盡管被母親扶著,小東還是不時掙扎兩下,聽母親唱起國歌,才稍微平靜。
“這個場面他很陌生,所以總想逃避。”小東的父親孫先生說。
來參加這個開學典禮的,還有營口市西市區教文體局局長冉照晨。他向小東贈送了專業的學習教材。之后,小東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第一個內容是讀“歡迎新同學”。
小東一個字一個字地跟讀,看起來還有點心不在焉。剛進行了20分鐘,他就去對面教室玩起了玩具。記者試圖與他交流,盡管他一概不回應,但記者發現,當記者說話的時候,小東在看。小東的母親說,這在兩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小東就讀的教室門上,已經貼了“一年一班”的標簽,他胸牌上的編號是001。劉凱華說,校服、胸牌都是她和丈夫挑選的。“給孩子一個受教育的身份,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很重要。”她認真地說。
小學畢業標準>>>
自己乘坐公交車
既然是上學,孩子的考核目標與普通孩子有何差異?
劉凱華介紹,目前,國內外并沒有針對孤獨癥的統一考核標準,但傾向一致的理念是:在“小學”階段,孤獨癥孩子應基本解決自理,“中學”階段,盡量減少被別人照顧的程度。
“因為中心的其他孩子家長都持觀望態度,我就想先讓小東來上學。”劉凱華說,她給兒子設立了學前班考核標準:從去年10月開始,鍛煉孩子獨立上廁所。到今年初,孩子通過了這一項。
在劉凱華的計劃里,小東“小學”畢業的標準是:能自己獨立乘坐公交車。“中學”畢業標準,是能獨立看懂藥品使用說明乃至讀報。
“等到我老了不能照顧他的時候,我希望他能自己獨立找藥、服藥……”劉凱華說。
記者了解到,該康復中心基本硬件設施由政府及福彩提供幫助,日常管理由劉凱華負責,為保證非營利性質,每月都在中心里公示上月收支狀況,接受政府、公眾監督。
“今天這個儀式,我覺得我主要是完成一個母親為自己孩子就讀權利的宣示。”劉凱華說,“但這個‘小學’不會是專為我兒子辦的,我要繼續摸索經驗,積極和教育部門協調,讓它在身份上、制度上更完善。”
記者看到,小東的課程表上,除了生活練習外,還有語文、數學、音樂和美術。
教育部門>>>
是有益探索
昨日,營口市西市區教文體局局長冉照晨說,盡管這個“小學”目前無法注冊,只能稱“小學部”,但教育部門還是很重視。
“我也專門了解了,我國現有法律只有對智障孩子的受教育有所規定,”冉局長說,“但孤獨癥孩子和智障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前者智力沒問題,但有攻擊性……無法納入這個體系里。”
今年初,劉凱華就申請審批這個小學。西市區教文體局為慎重起見,將此事層層匯報到省教育廳,最終教育部門允許用“金石兒童康復中心小學部”的名義運行。
“現在只能說,我們想為孤獨癥孩子創造這個模擬環境,愿意做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冉局長說。
本組稿件由記者 唐聰 采寫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