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中“雨人”形象
【中國孤獨癥資源網報道】稍稍熟悉美國電影的朋友,幾乎沒有人不記得“雨人”的,就算不記得電影中那位身患自閉癥、永遠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天才,也會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音樂,和那段令人難忘的雨中舞蹈。當“雨人”的原型、美國猶他州人金·皮特以58歲之齡,在圣誕節前悄然長逝,你會不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也許你不會介意和“雨人”同行,因為電影里的“雨人”,是一個與社會并無交集、相貌卻與社會每一份子并無二致的人,但皮特其實并不是“雨人”,盡管1984年,他與巴里莫羅在阿靈頓的相遇,導致了“雨人”的誕生,但“雨人”是屬于好萊塢、霍夫曼和巴里莫羅的,卻不是屬于皮特的。
和許多人、許多媒體的渲染和報道不同,皮特并不是--按照他自己話說“從來都不是”自閉癥患者,那是霍夫曼的“私字一閃念”,的確,他的腦部構造不同,患有先天性疾病,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幾乎連在一起,而小腦則高度萎縮,這讓他擁有地球人最大的腦部記憶體,卻也他幾乎成為運動的低能兒。
在記憶方面,他甚至比“雨人”更突出:智商指數僅73的他,16個月時就能閱讀,20個月時就能記憶,可毫無滯礙地背出12000部書籍的全文,記下一頁書的內容只需4-5秒--事實上他每次閱讀都是同時看兩頁,用左眼看翻開書籍的左頁,右眼看右頁。許多人曾預言,他的超常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可事實恰恰相反:他在38歲時才第一次接觸鋼琴,可去世前已成為公認的音樂鑒賞大師,可輕易分辨出交響樂中每一個樂器的演奏錯誤,也能隨口羅列成千作曲家風格的異同,據其親屬稱,他生命最后的幾年里,就如癡如醉地閱讀并記憶了3000部書。
但在其它方面,他卻還不如“雨人”:由于神經系統的關系,他的相貌與常人有明顯差異;由于小腦的發育畸形,他直到4歲才會走路,很長時間都無法自己學會穿衣,他長著異乎尋常的大腦袋,經常用一種過分坦率的語氣和表達與人交流,制造一個又一個尷尬。
如果他就是“雨人”,這也許反倒不是個問題:自閉癥患者并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他只生活在他一個人的世界里。問題在于他恰恰不是自閉癥患者,他樂于助人,喜歡交際,渴望朋友,在孩提時代就熱衷于幫人算賬(因為他擁有遠超過計算器的心算能力),成年之后他更熱衷于與人相處,常常興致盎然地幫初結識的朋友推算記憶模糊的紀念日。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又十分敏感社會、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奇人,一個渴望過正常人生活的“異常人”,又如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上自保、自存?
令人欣慰的是,現實中的“雨人”甚至比電影中的“雨人”做得更好: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輾轉于各社會福利中心,將自己的才智用于幫助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他努力地學習社交,學習適應和享受生活,學習感受人與人交往的樂趣;他并沒有讓“雨人”的一炮走紅改變自己的人生,盡管他也因此成為公眾人物,卻小心翼翼地將皮特和“雨人”區分開,使本來并無自閉癥的自己,能在物欲橫流的喧囂塵世中,不即不離地享受了21年的豐富人生;他不是“雨人”,他知道別人關心自己,也知道去關心別人,自己不良於行的他,卻常常記掛年邁老父的出行,常?!八樽熳印卑愕貒Z叨父親的“出門須知”,甚至做節目也不例外。
正如他生前所言,是社會的寬容,和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扶助的精神,讓他找到了尊嚴,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和位置。盡管并非自閉癥患者,但他的確曾是個不善社交的人,他曾當眾讓福特總統難堪,也曾在電影首映式中斥責遲到的霍夫曼妻子,講究坦白、直率、寬容個性的當代社交文化,讓如此與眾不同的他,最終成功地融入社會。
當“雨人”就在你身邊時,你無需像看《雨人》那樣帶有異樣的目光,你甚至無需對如此與眾不同的一個人,給予過多的關注和照顧,你所要做的,其實就是像對待你身邊其他人那樣去對待他,在他需要幫助時幫助他,在別人需要幫助、他也有能力幫助時,讓他幫助別人--當然,并非每一個“雨人”都具有金。皮特般超常的大腦,但每一個他們,都渴望如金。皮特般,成為有尊嚴、有自己完整人生的社會一份子。
- 發表跟帖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