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孤獨的你,在1歲的時候,還會順口地叫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傻?歲的時候,父母親卻焦急地發現,你居然什么也不會說了,甚至不會叫上一句曾經對你而言簡單如本能的媽媽。你不再依戀爸爸、不再黏著媽媽,甚至不再理睬一直拿你當心肝寶貝的奶奶,在和小朋友們做游戲的時候,你不聽話地插隊、搶先,不再和小朋友們和睦相處,而總是孤獨一人,你是一個孤獨的孩子,可是你也有一個斑斕五彩的內心世界。4月2日是世界第二個孤獨癥日。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愛在藍天下——綻放基金杯第二屆全國孤獨癥兒童繪畫作品展”日前在北京皇城藝術館舉行。
193幅作品展示孤獨癥孩子的內心世界
據悉,本次畫展上,共展出了193幅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品。主辦方舉辦此次畫展的目的,是希望使社會更多的人通過孩子們的作品,了解孤獨癥兒童的創造力和繪畫潛能。畫展共收到來自全國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殘聯)和有關社會機構選送的三百余幅作品,展出作品包括國畫、油畫、水彩、水(色)粉、素描等五類。作者以不同體裁、不同手法、不同色彩,描繪生活、歌頌生命。在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孩子們拿起畫筆,用純真無邪的眼睛去觀察和表達對世界的感悟。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說,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的孤獨癥兒童樹立自信心,減少自我孤獨;使他們能在一個充滿理解、包容、寬松、友愛的社會環境中生活成長。畫展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希望由于畫展在展覽意義上的拓展,推動整個社會整個文明進程發生的變化,使人們不再僅僅從醫學的角度看待孤獨癥,而是從社會學角度等角度看待,因為,孤獨癥不僅僅是個醫學問題,其涉及道德、心理、法律,教育等很多方面。
對話李木:
孤獨癥孩子的畫更沒有功利心態
廣州日報:你們如何來評判自閉兒童的畫?
李木:我們收到了將近300幅作品。請了5位教授擔任評委,共同來判斷。從評委來說,他們習慣從藝術的角度來衡量哪個畫更好一些。而這本身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辦法把孤獨癥繪畫作為一個特殊的美術展覽來對待。事實上,很多評委并不太知道自閉癥是什么,也不太可能知道,得一等獎的作者和沒有入選的作者之間沒有太多差異,而這些孩子的展覽和繪畫的權利其實是平等的。
廣州日報:孤獨癥孩子的畫和普通孩子的畫有什么不同?
李木:孤獨癥孩子的畫和普通孩子的畫相比,在客觀上他們更加沒有功利的心態。由于他們的自閉,所以他們的繪畫非常天真,有時候甚至很任性,而他們的天真無邪正是他們的畫的價值所在。這是正常人,或美術工作者應該反思的,通過他們反思一下自己。
廣州日報:在本次展覽上,有沒有哪個孩子的作品給你印象最為深刻?
李木:我更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拿起筆來畫,而不是他們畫成什么樣,和他們畫什么。孤獨癥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智商高的,也有智商較低的,對于那些智商較高的孩子,可以對他們規定繪畫的選題、材料和手法,但不能無限制地讓他們隨意去畫。
同時也不要對他們進行過分的制約、包辦,或者家長老師畫一幅讓他們照著畫。對那些不能懂得這些繪畫命題或主題思想的孩子而言,他們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無意識或下意識的繪畫,但這也非常好,我認為,只要他們有興趣,他們就可以這樣畫。我們更加希望,社會能夠以更寬容的心態來接納他們,讓他們能夠自得其樂,自食其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