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暑期的原因,連日以來,每天接待十余批來咨詢、來參觀的家庭。從中發現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家長在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科室給孩子做的診斷,被確認為“孤獨癥”或“孤獨癥傾向”,就急匆匆的開始了求醫訪藥或者訓練之旅,我認為這其中是有不妥之處的。因為很多孩子雖然呈現了孤獨癥的表現,但很多孩子卻未必是孤獨癥患兒,因為有六種以上疾病的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呈現孤獨癥的表現,例如:瓦解性兒童精神疾病、酸血病、凱特綜合癥、重金屬中毒、各種代謝病。。。。這些疾病發病年齡也都在孩子一歲半到四歲之間,所表現的特征大多數很相似孤獨癥,除了長時間細心觀察和判斷,很多時候都會混淆,更不是三兩分鐘一個玩具就可以下定義的。而以上這些疾病,有的比孤獨癥更可怕,可以直接危及生命,有的就很輕松,只需要適當的藥物治療,孩子便可康復。
寫完上段留言,我心里壓力很大,這意味著我有可能否定了很多專家的判斷,這里,我鄭重解釋,就在我校這幾期的孩子里,我都發現了這些疾病的孩子,而之前都被不同地方診斷為孤獨癥。我毫不懷疑,在孤獨癥領域耕耘了多年的同行們智慧和眼光,我只是覺得孤獨癥的診斷是否應該更綜合性!因為如果一個家長去北醫六院,那么他得到的就是一個精神問題大夫帶有自己專業性角度的判斷,那么如果帶這孩子去北大附兒醫院找到楊老師,那么他得到的是一個帶有代謝疾病的判斷,如果再帶這孩子去兒童醫院找到某位專家,那么他得到的是一個帶有構造性疾病的懷疑,我想這樣造成的局面就是一個盲人摸象的局面,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最寶貴的康復時間就被這樣耽誤了,特別是有的疾病還是致命的,判斷越早越準可能就人命關天。我建議政府或者醫學機構建立一間多學科的綜合診室,從多種角度判斷孤獨癥樣表現的孩子,更清晰和準確的找到病癥,及早干預和治療。
我這番話如果不敬之處,請各位同行多多諒解,畢竟我們的目標都是讓更多的孩子早日康復,讓更多的家庭早日脫離苦海,讓更多父母灰暗的心亮起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