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確診不聾啞卻自閉
“聰仔”的母親向醫生介紹,“聰仔”已經4歲了,從來沒有開口說過話,平時喊他也沒有任何的反應,而且興趣愛好和行為模式很怪癖,家里人一直都認為他是一個聾啞殘疾孩子。最近,殘聯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大規模殘情普查工作,才意外發現他的病情。通過詳細了解病情,現場進行特殊檢查和綜合評估,最終確診“聰仔”患有自閉癥。
根據“聰仔”的診斷評估報告顯示,他對擊鼓有反應,對拆裝積木游戲表現專注,喜歡拒絕他人單獨來回走動,并無端做出奇怪舉動;遇到周圍環境變化,會產生緊張情緒,出現極度不安和焦慮急躁等。醫生認為,這些異常行為完全符合自閉癥的臨床表現特征,一般2~3歲期間為最佳治療階段。
隨后,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為“聰仔”辦理了收診手續。該中心醫生還專門帶他們看望了正在康復中心接受特殊治療的殘疾兒童患者。據了解,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針對自閉癥兒童患者專門開設了許多課程,能有利于促進患者逐漸走向康復。
讓“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
又被人們稱為兒童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嚴重情緒錯亂疾病,通常發生于孩子3歲前。
小兒的自閉癥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所重視的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數孩子不開口說話,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有明顯障礙,接觸新鮮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較弱等等,嚴重的還會有自殘或暴力的傾向。
兒童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常見的病因及影響因素包括遺傳、腦器質性病變、社會心理因素等。由于兒童孤獨癥起病年齡早、癥狀特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至今也沒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F比較統一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行為干預和特殊教育訓練等方法,來提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認知、社會交往及適應社會的能力。臨床上比較有效的具體干預方法有行為干預、結構化教育、感覺統合訓練、語言訓練、針刺療法、音樂游戲治療等。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