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都會失去依賴感和安全感,那么很自然的,若面對陌生的面孔和環境孩子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很害怕周圍的人傷害他。所以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出現哭鬧,孩子出現了哭鬧,好多媽媽都會很擔心孩子在教室會不會……你的孩子若有這種情況請不要擔心,你應該高興才對,對于孩子的這種表現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說明孩子有一定的正常思維表現。
接到新孩子,孩子一般都要鬧情緒,出現哭鬧的現象,雖然我們的孩子沒有停下腳步仔細的看我們一眼,與我們對視過,但是你對孩子的好與不好,孩子會用心來看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一接到孩子,就開始給孩子做訓練,那樣會使孩子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強,情緒不斷的在加重。
好多家長都會問今天學什么了,明天學什么了,其實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種機器,你今天若沒學到什么,我會不高興的,其實孩子只有適應了新的環境,情緒才能得到穩定,情緒穩定還害怕孩子學不會嗎?所以不用心急,我們要明白下一步的重點是什么?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首先干預者不能受孩子影響,也就是說看見孩子哭了,不要心煩,此時此刻你的重點是:
1、怎樣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穩定?
2、你怎樣成為孩子的快樂媒介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談第一個,要想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穩定,首先先讓孩子喜歡上這個環境,初次接到孩子,孩子也不可能喜歡干預者,那么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啦!
堅持自然訓練法的八字原則:愛、合、進、挖、帶、嚴、洗、歸。進入新的環境,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活動在給孩子自由時,干預者要隨時隨機的“觀察”孩子,觀察孩子是每個工作入手的開頭。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感知點,然后再介入與孩子互動。
若孩子經干預者的誘導還是一直的哭鬧,不玩任何玩具,我們要學會放手,把玩具放到孩子的眼前,然后你在旁邊靜靜的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只有善于觀察孩子,才能讓我們更加的了解孩子,才能給我們帶來靈感。這時你要和孩子做平行游戲,孩子看見你玩的很有趣,他會主動參與進去,當孩子與你互動時,我們要用夸張的動作及語言、表情讓孩子感受到物品是很有趣的,要隨著孩子的思維走,每個玩具有很多種玩法,不要非得讓孩子按照固定的模式走,這樣會打破孩子的自信心和想象能力,隨著你的心理誘導,孩子的情緒會得到穩定,在與孩子互動時,要與孩子童行,降低自己的身份,孩子喜歡什么我們就給孩子表演什么,只要孩子快樂就好,與孩子“瘋”在一起,慢慢的孩子會覺得這些快樂都是你給他帶來的,慢慢的孩子也就喜歡上了你,這樣孩子就充滿了依賴感和安全感。當孩子有意無意做出反應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回應(夸張動作、表情、語言)讓孩子明白在你的回應中體會視-聽-動感官享受。
所以在進入這個教室或見到你時,孩子會主動的擁入你的懷抱,與你一起進入一個美好的童年。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了,才能進入孩子的心理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明白動機,才能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策略,挖掘孩子的潛能。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