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中心小學老師黃平如此回憶自己同特殊學生相處的故事。
有天我在車場里管理學生坐校車回家,突然我感覺右手有點輕微的疼,被什么東西打了一下,我轉身一看,一個學生拿著紅領巾跑開了。我正想批評,但馬上一個念頭閃過,這是我剛接到的一個特殊兒童,不能用一般的想法來分析他的行為。那他想干什么呢?
我問他,你是不是想跟我打招呼,告訴我你要走了。他做著怪樣子,頻頻點頭。然后,我告訴他以后可以怎樣跟我打招呼,自那次之后,他再沒有打我了。
在黃平看來,對于特殊的學生,他們都有一些個人的特殊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跟他講道理,有時很難講得通。只有進入他們的內心,溝通才會有效果,我們需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起點。任何特殊的孩子都是“特殊的”,都是上天的恩賜,經過訓練,他們都會進步。
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
石岐太平小學校長李瑞娟在對待自己學校特殊學生時,始終強調一視同仁,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
2009年,該校接收了一位聾啞女學生,孩子從入學之初,李瑞娟和學校老師商議,對她進行分析,為她選擇適合的班級。同時,在孩子入學之前,學校還對其他小朋友進行組織教育,關愛殘疾人。此外,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孩子在普通學校并無疏離感,學校還專門為她訂制了個訓計劃,肯定她一點一滴的進步,給出客觀的特殊“優”,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
在李瑞娟看來,特殊學生的到來,對于普通學校的所有師生都一場愛的教育。
一位特殊學生的家長如此回憶社會對自己孩子的接納程度。孩子五六歲時,父母時常帶這位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到餐廳吃飯,每次落座之后,他總是自言自語,來回走動,甚至去拿了別人盤子里的食物。
雖然,父母經常教育,但是孩子依然如此;雖然孩子始終如此,但父母為了孩子融入社會,也依然堅持帶他外出就餐。據那位母親回憶,大多數時候,被拿走食物的顧客氣憤異常、甚至叫罵,即使解釋也無法平復;但也有一部顧客對此十分理解,甚至是尊重。
教育,始終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學校、社會對待孩子的態度,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每次在特殊學校,見到這些特殊的孩子,時常會覺得上天給予了他們另外一種恩賜,感恩、純真、善良和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