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許多人甚至名人都曾是自閉癥患者。有人說,每個自閉癥孩子都可能是一個天才。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造物主在關閉他們心門的同時,總是會悄悄開啟他們的智慧之窗。問題的關鍵是,他們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樂土?
接納自閉癥兒童進入學校只是第一步,“融合教育”的前提是自閉癥孩子與健康孩子共同成長,不過,簡單地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著“融合”,其中關鍵在于,學校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以及制度層面能否加大相關投入。
明后兩天,是鄭州市小學新生入學報名的時間。昨天,鄭州市金水區、二七區、中原區、惠濟區、管城區、鄭東新區等6個區公布小學入學政策。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孤獨癥兒童可隨班就讀。據不完全統計,鄭州至少有8000名孤獨癥兒童。進入普通小學讀書,幾乎是每一位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夢想。
他們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但他們寂寥的詩意卻帶著淡淡的憂傷,就像天上的星星,遙遠地沖我們一閃一閃眨著眼睛,卻不肯輕易與我們說話和交流。他們就是兒童孤獨癥患者。兒童孤獨癥也稱兒童自閉癥,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精神健康的發育障礙,主要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和行為重復刻板為特征。
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是,自閉癥患兒數量近年來持續增長,其已經從原來的罕見病變成了一種常見病——中國公益研究院《中國自閉癥兒童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自閉癥患兒數約為164萬人,據有關部門統計,大約每千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癥兒童。隨著開學日期的臨近,這些折翼的天使能否進入校園,成為他們的家長關注的頭等大事,如果自閉癥孩子不能融入正常孩子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交往能力就會退步,由此意味著學齡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會前功盡棄。
現實中的許多人甚至名人都曾是自閉癥患者。有人說,每個自閉癥孩子都可能是一個天才。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造物主在關閉他們心門的同時,總是會悄悄開啟他們的智慧之窗。問題的關鍵是,他們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樂土?
現實似乎并不樂觀,自閉癥兒童被拒之校門外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有家長不由得哀嘆:“每次為孩子爭取上學的機會時,都那么低三下四,好像在乞求別的施舍。”
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鄭州市此次明確規定“孤獨癥兒童可隨班就讀”,無疑具有積極的示范意義。接納患有自閉癥的孩子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實際上是“融合教育”的一種方式,由此既能保障這些孩子受教育的權益,也能幫助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能更好地挖掘他們特殊的潛力。作為弱勢群體,這些命運多舛的孩子有權享受正常孩子的一切待遇,這是現代文明的價值所在。由教育機構開始,接納并幫助那些自閉癥患兒,有助于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自閉癥、包容自閉癥患兒,對于那些“星星的孩子”來說,包容其實就是最好的治療。
當然,接納自閉癥兒童進入學校只是第一步,“融合教育”的前提是自閉癥孩子與健康孩子共同成長,不過,簡單地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著“融合”,其中關鍵在于,學校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以及制度層面能否加大相關投入。實際上,盡管針對自閉癥孩子的“融合教育”已達成社會共識,一些地區的學校、幼兒園也向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敞開了門,但“融合”之路卻并不好走。這一方面是因為,普通教師缺乏特殊教育背景知識,面對那些“星星的孩子”往往束手無策;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對這些孩子量身定做的特殊教育意味著一筆額外開支,由此難免會給學校的教育成本帶來壓力。
顯而易見,真正行之有效的“融合教育”不僅需要轉變觀念,同時還離不開人力和財力的支持。如果說鄭州市向自閉癥兒童敞開校門,意味著從社會層面著力推進“融合教育”的實施,接下來我們更愿意看到,教育機構能夠得到制度層面的更多支持,從而使每一個自閉癥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的“海洋天堂”。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