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于某些物品有依賴性。往往表現在吃飯前后、睡覺前后,上廁所前后及出捫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很多孤獨癥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腳尖,玩自己的聲音(叫、笑、自言自語)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腳,身體前后搖恍,原地轉圈等。
對外界反應異常
很多孤獨癥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信”、“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他們常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已,若無其事的樣子,好象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發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們。也有很多孤獨癥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變,以及一般人不以為然的小刺激,他們卻有很強烈的反應,如用雙手捂住耳朵,好象能聽到旁人感覺不到的聲音刺激,也有人對某些氣味、色彩、形狀、質感等反應過于興奮或恐懼。
人際關系障礙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纏著大人不放,喜歡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而不是“情感對象”)平常沒事就不理媽媽??吹綃寢寔砹?,爸爸下班了,不會表現出特別高興,常常是沒有什么反應;看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認生。對團體游戲活動不感興趣,很少主動找人玩,很少主動參與一群人的交談,隨年齡增長,有些會在人際關系上有所進步,但仍表現出對“人”不感興趣的特征。
溝通障礙
即通常所說的語言發育遲緩。許多家長之所以帶孩子到醫院,就是因為“幾歲了,還不會說話。”主要表現還有:咬字不清,說話速度太快,音調太高或太低;說個別字詞、而不說完整的句子;仿說現象明顯,如背誦詩歌、廣告詞,或重復他人的問題;難以交談,如被動回答,答非所問,重復提問,話題單一;人稱代詞錯用,常常是不用人稱代詞,“我”與“你”混淆。不使用眼神傳達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飄忽不定;不會用手勢、表情、身體動作與媽媽或其他人交流。
l 做為家長如何早期察看孩子的表現
大多父母缺乏帶過孩子的經驗。即使孩子在嬰兒期已表現出一些特征,也往往會被忽視。直到3-4歲,孩子的發育問題已到了勿容置疑的程度時,才想到帶他去醫院,就這樣錯過了對孩子進行早期干預的時間。
兒童孤獨癥的早期特征
△ 出 生:沒有特征。
△ 3- 10 天:沒有明顯特征。
△ 4-6 周:??摁[,但并不是由于有需求
△ 3-4個月:不笑或對外界逗引沒有反應,不認識父母
△ 6-7個月:對玩具不感興趣,別人要抱他時,不伸出手臂。舉高時身體僵硬或松弛無力,不喜歡將頭依偎在成人身上,沒有喃喃自語。
△10-12個月:對周圍環境缺乏興趣,獨處時呈滿足狀。長時間哭叫,??贪逍袨椋〒u恍身體、敲打物品等)。拿著玩具只是重復某一固定動作。與母親缺乏目光對視。對其他人不能分辨,對聲音刺激缺乏反應(象耳聾),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動作,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單調,不模仿發音)
△21-24個月:睡覺不腥,有時甚至通宵不眠。不嚼東西,只吃流食或粥樣食物。喜歡看固定不變的東西,有刻板的手部動作(如;旋轉、翻動、敲打、抓撓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對視,看人時只是一掃而過即轉移別處。沒有好奇感,對環境的變化感到不安或害怕??赡艹霈F學舌,但遲緩。
l 關于自閉癥,家長最關心的Q&A
孤獨癥兒童有最佳訓練時期嗎?
孤獨癥兒童的訓練開始得愈早效果會愈好。一旦孩子被診斷(或懷疑性診斷為有"孤獨癥傾向"),就要為他提供干預性的
訓練,因為訓練是目前唯一證明有效的矯治途徑。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患孤獨癥的孩子多在三歲左右被確診,因此"3-6歲"一直是專家們建議的最佳訓練期,同時也因為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
訓練能治好孤獨癥嗎?
假如把"治好"理解為醫學上所指的"治愈",即患兒不再有孤獨癥,導致孤獨癥的大腦生理異常結構完全消失,那么從目前我們所獲得的國內外研究與臨床信息來看,通過"訓練"而"治愈"的孤獨癥患者幾乎可以說沒有。但經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矯治,達到能夠進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獨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發展狀態的個案是很多。
不能治愈孤獨癥,訓練還有意義嗎?
雖然訓練不能讓孤獨癥患兒徹底痊愈,但訓練對于孤獨癥患者的矯治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孤獨癥兒童由于本身的發育障礙失去正常、健康發展的內在能力,但并不意味著只能眼看他們陷在自閉狀態中而迫不得已。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孤獨癥兒童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早期訓練應早到什么時候呢?
早期訓練分為兩個階段:早期干預和學前教育。它們都屬于特殊教育范疇。以前,有特殊障礙的孩子只是在學齡期進入學校后才得到特殊教育服務,但是現在的認識趨勢是特殊教育要從早期干預計劃做起。因此在美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正常兒童的義務教育從3歲開始,特殊兒童則從診斷之日起就必須為其制定教育計劃(IEP)了。
為孤獨癥兒童提供早期訓練應注意什么?
目前沒有一種專捫的“孤獨癥訓練法”,孤獨癥兒童的訓練方法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切入,首先涉及特殊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兒童發育發展心理學等。關鍵是訓練者一定要有豐富的孤獨癥知識和豐富的臨床訓練經驗。
訓練的目的是看他是否學會了知識內容嗎?
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孤獨癥兒童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愉快感,提高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主動和自制能力。因此,無論與他做什么活動,都要注意:使他在愉快的交往活動中體驗到完成一個課題的成就感;激發他樂意 “主動參加”的內在動機;幫助他建立人際交往中“是”與“非”的概念。
在哪里讓孩子接受訓練最好呢?
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與訓練,一般分兩種場合進行:家庭訓練與專業訓練。專業訓練指的是讓孤獨癥兒童到專業訓練機構參加訓練。在國外,專業訓練機構分設在普通學校、民辦殘障中心內,或是專為孤獨癥設置的訓練機構,專業訓練始于三歲,持續到六歲(學齡),所以專業訓練就是早期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學前教育階段。
附近沒有專業訓練機構,如何進行訓練呢?
在中國目前能夠歇孤獨癥兒童提供學前訓練及早期干預的專業機構很少,即極少有家庭能夠將孩子象送幼兒園那樣每天送到訓練機構去接受矯治。這種環境條件下,家庭訓練成為主要的,家長作為要長期陪伴孤獨癥兒童成長的人員,須要同時擔負起訓練人員的職責。
對訓練常見的錯誤認識是什么?
最常見的錯誤認識就是將目的與手段混淆,如:誤以為訓練的目的僅僅是讓孩子學會識別顏色,因而在訓練過程中強迫孩子長時間被動配合,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可能學會了幾種顏色,但他對于訓練活動--- 這一必須與人交往的過程產生恐懼和厭倦。而這只會對孤獨癥患兒潛在的社會適應能力起到破壞作用。
l 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辦?
一個家庭在決定是否對他們的孤獨癥孩子進行某種治療時,最謹慎的方法是什么呢?我們給樹友家庭們以下一些建議:
首先,詢問那些宣稱某種治療有效的人,“你是怎么知道這種治療是有效的?”以及本文后面提到的一些其他問題。
如果聽起來太好了以至于令人感覺不真實,那就很可能不是真的。對所有令人吃驚的信誓旦旦都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當心那些只提供鑒定書的人,尤其他們因出售某種治療方案或者器械
而贏利的人。
查詢關于某種治療方法的公開發表的文獻以及資格認證的專業人員對它的評價。
如果有條件,找一些專業人員幫助閱讀和解釋文獻。
用本文中提到的標準對所獲得的證據進行評判。
如果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或者所獲得資料非常模棱兩可,那就不要選擇這種治療方法。如果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或者“試驗性的”研究結果,也要保持警惕直到有更多的實驗結果。
如果有大量公開發表的研究表明治療確實有效,也要非常仔細地審查。這些文章是否是在高水平的、普遍認可的、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人員的背景和資歷如何?治療效果是如何定性的?針對結果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釋所設計的對照實驗合理程度如何?記錄中都有哪些優點和危險?
如果某種治療將會被用到你的孩子身上,你有權利和義務去弄清楚治療到底是怎么回事,確切地知道會對你的孩子做些什么,進行什么治療,治療人員的資格和能力,存在的危險和好處,以及你的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
要求客觀評估對你的孩子所進行的治療效果。
所有這些并不是說新的治療方法不能嘗試,只是說你必須事先以一種懷疑和審慎的態度對其進行考察,直到它得到了客觀的評價。任何有益的治療方法都必須經得起嚴格的科學審查。所有患孤獨癥的孩子都應得到有堅實客觀科學依據的方法的治療,這才是我們應該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的工作。也并不是說要完全拒絕其他治療方法,有時候輔助治療也會有所幫助。同樣,也要謹慎行事,注意輔助治療不要與主要治療方法相抵觸,或者帶來有害的負面影響。例如,有的治療方法讓人產生幻想,認為可以很快地有效果,但實際上是耽誤了真正有效治療的時間,或使其他的人(如器械設備或藥物的銷售商)而不是患病的孩子受益。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