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認識自閉癥 > 自閉癥的表現 > 瀏覽文章

孩子6個月不會對人笑,警惕孤獨癥

2014/6/19 8:26:02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孤獨癥孩子往往有著明確 神經生物學異?;A,突出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2009年廣州對7500名2~6歲的普通幼兒園入讀兒童進行調查,發現孤獨癥譜系患病率高達1/133, 男女比例則為6.6:1。如果考慮到在特殊教育機構訓練和居家的兒童,患病率估計會更高。
  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出現異常后, 往往第一反應是找資深專家明確診斷,然而預約掛號并非易事。專家指出,家長在懷疑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第一時間,就應該著手訓練,對一些高功能孤獨癥、 輕度自閉癥或者處于孤獨癥“邊緣”的孩子來說,盡早改善的效果更為明顯。
  專家指出,積極有效的訓練,可讓孩子減少傷害自己的危險和減少對他人的影響,有些人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特長。而要實現這些,都有賴于家庭以及全社會的寬容、理解、尊重和接納。
  孤獨癥發病率:廣州高達1/133 男女比例6.6:1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神經康復心理科主任陳文雄指出,孤獨癥患者由于神經發育障礙,不同的能力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社會溝通和交往能力。絕大部分的孤獨 癥患者許多方面能力都普遍較差,有的會合并有智力殘疾、語言能力障礙等,“偶爾會看到有某一方面特長的,但不多。有的孩子,列車時刻表、公交線路表、天氣 預報、萬年歷等能報得準確無誤,這可以說是天賦,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些能力基本用不上,融入社會最需要的能力他們反而很缺。”
  陳文雄介 紹,關于孤獨癥的發病率在1966年的研究是4/10000,現在提高到約1%。2009年廣州對7500名2~6歲的普通幼兒園入讀兒童進行調查,發現 孤獨癥譜系患病率高達1/133,男女比例則為6.6:1。發病率增高的原因尚無定論,可能和疾病認知度改善、診斷標準改變,或者患病人群本身真的增多等 因素相關。
  他指出,孤獨癥發病原因迄今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可能與遺傳及潛在的環境因素(如感染因素、出生圍產因素等)相關。既往的研究認為遺傳因素可能是主要因素,新近的研究認為,潛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診斷標準
  社交及溝通損害,癥候必須符合全部3 個項目的缺失,包括:
  1.社交情感互動缺失。例如,社交接洽的異常;正常來回談話的失??;興趣、情感或感情分享的減少;社交啟動或社會交往反應的失敗。
  2.用于社交的非言語溝通的缺失。例如,言語及非言語溝通整合差;眼神接觸及肢體語言異?;蚶斫饧笆褂檬謩莸娜笔?;面部表情及非言語溝通的總的缺失。
  3.發展、維持及理解關系的缺失,例如,調節行為以適合各種社交場合有困難;分享想象力游戲或交友有困難;缺乏對同輩的興趣。
  限制的、重復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至少表現為以下4項中的二項:
  1.刻板或重復的肌肉運動、物體使用或言語(例如簡單的肌肉刻板運動、排列玩具或輕彈物體,鸚鵡學舌、怪異的短語)
  2.堅持相同性、固執地依附于日常慣例、或言語與非言語行為的儀式化模式(例如微小的改變特別痛苦、過渡困難、固執的思維模式、問好儀式、需要每天走相同的路吃相同的食物)
  3.高度限制性的,過分迷戀的興趣,在強度或關注上異常(例如嚴重的依附或全神貫注于非尋常的物體,過度的局限或固執的興趣)
  4.對感覺輸入呈現高或低的反應性,或在環境的感覺方面有非尋常的興趣(例如明顯的對疼痛/溫度的不在乎,對具體聲音或質感呈現不良反應,過度的嗅或接觸物體,對光線或運動的視覺癡迷)
  高功能孤獨癥
  有意識培養特殊能力
  幼兒園到小學,是高功能孤獨癥孩子被發現的常見階段。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時聰明健談,到了小學卻變成“怪人”。“之所以一上小學就‘退步’,是因為相對于 管理寬松的幼兒園,小學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秩序,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更高。”著名孤獨癥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指出, 高功能孤獨癥(過去稱之為“阿斯伯格綜合征”)孩子的行為發育滯后,導致問題在入學后爆發。
  鄒小兵強調,家長只有準確了解孤獨癥,才能 讀懂孩子的行為舉止,理解他的痛苦,但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孤獨癥孩子不是一無是處,家長要看到他的弱點,掌握他的特點,更要嘗試挖掘他的特殊能力。” 例如,有的孩子擅長畫畫,有些孩子擅長記憶,有的對數字敏感,有的則對工程設計有天賦。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特長,對于高功能孤獨癥孩子 來說尤為重要。“這些孩子的智商往往是正常甚至超常的,如果方法得當,可以更好地發展出一技之長。”鄒小兵說,高功能孤獨癥孩子經過訓練,有相當多的孩子 可能慢慢變得和普通孩子差不多,這時家長要警惕一種常見的錯誤傾向,即以普通孩子的標準要求他們。
  “家長要克制內心的沖動,不要拿孤獨 癥孩子和普通孩子相比,即使是訓練效果良好的孩子,也不要給他們施加過多的壓力。”鄒小兵說,有些高功能孤獨癥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后,學業能 力表現很好,家長以為孩子終于“正常”了,苦盡甘來,便嚴格要求孩子“補上欠賬”。沒想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情緒問題爆發,重新陷入自閉狀態,且情況更 為嚴重。
  最終診斷
  發現信號可就醫 但確診最早要兩歲
  孤獨癥是一個“譜系”障礙,不 同患者的表現癥狀可能截然不同,但都可概括為“社會溝通與社會交往缺失”以及“限制的重復的行為、興趣或活動”這兩方面。陳文雄舉例:“有的孤獨癥孩子會 回避眼神接觸,比如他想拉家長去看一個什么東西,會直直地走過去,抓起家長的手就往前走,眼睛不會看家長;有的是面部缺少表情,打爛花瓶或者被家長批評錯 了,沒有相應的愧疚或委屈表情;有的是固執地依附于日常慣例、儀式化模式,即使微小的改變也特別痛苦,比如每天走相同的路、吃相同的食物,有的孩子來醫院 看病,每次都一定要走同一個門口進來;有的是與人談話時‘有來無往’,比如別人問他‘吃飯了嗎?’,他在回答‘吃了’之后就沒有下文,不像正常人間有你一 言我一語的來回對話。”
  陳文雄表示,孤獨癥是終身疾病,需要終生照管,至今沒有特效干預療法,但是對孤獨癥孩子早期識別和干預,可以減 少致殘率?,F在認為,可以在孩子1歲發現一些端倪,叫名字不理睬是其中一個“危險信號”,另外,如果孩子比較安靜、缺少社交性的咿咿呀呀聲,缺少社交性行 為(如不對人微笑、不會玩躲貓貓游戲),缺少基本模仿技能(如不會模仿大人或電視中的行為),以及一些極端的反應(如脾氣很大、晚上很難哄睡覺),也值得 家長注意。在國內最早開展孤獨癥診斷治療的中山三院兒童行為發育中心,有的孩子六七個月就被診斷,典型表現之一是不會對媽媽笑,這是最早的警報。
  他表示,現在人們對孤獨癥的認知提高了,一些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上的癥狀便會很緊張,實際上不一定如此,因為,單純的語言發育遲緩、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等都 可能表現出和孤獨癥類似癥狀,有的癥狀可能隨年齡增大而改變或消失,如有的孩子可能僅僅是會講話的時間比較遲,或者認知能力發育較慢,而目前孤獨癥的診斷 缺乏生物學標記物,因此家長發現孩子有“危險信號”,應帶孩子到專業醫生處就診,由醫生跟蹤、觀察臨床表現和行為,“臨床診斷為孤獨癥,最早要在2歲左 右,避免錯誤診斷。”
  陳文雄提醒,孤獨癥的診斷不能光靠家長描述的癥狀,應注意觀察孩子在一定場景中的的行為表現。他舉例,他曾經接診 過一個1歲6個月大的孩子,和大人的眼神接觸少,有時候叫名字不理,有時候自己原地轉圈,喜歡轉玩具小車的輪子,這些與孤獨癥癥狀的兩方面:“社會溝通與 社會交往缺失”以及“限制的重復的行為、興趣或活動”相符。但是在觀察中他就發現,這個孩子在自己玩得時候,有時會回頭看看大人在不在、笑一笑,然后再回 頭去玩。這些細節都會被醫生考慮在內,避免武斷地下“孤獨癥”的結論,有些癥狀不明顯不明確的孩子,可能需要追蹤觀察半年甚至更長。
  另外,盡管影像學檢查不能用于確診孤獨癥,但由于一些其他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也會有孤獨癥樣的表現,有需要時要做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或者其他相關的檢查進一步排除這些疾病才能診斷孤獨癥。
  康復訓練
  家庭氛圍和諧 孩子更易進步
  盡管有專業人員和各類康復培訓機構的幫助,但他們只能起到“指引入門”的作用,實際上,孤獨癥孩子康復訓練的主要陣地還是在家庭,主要指導者還是家人。 許多家庭從經濟負擔和照顧孩子的角度考慮,往往由媽媽放棄工作,在家訓練孩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家庭成員就可以置身事外。
  鄒小兵指出,根據經驗,但凡家庭成員之間意見不統一,缺乏合作態度,家庭矛盾較多甚至經常爆發激烈爭吵的家庭,孩子的訓練康復過程往往舉步維艱。而氣氛和諧、通力合作的家庭,孩子往往容易出現進步。
  患兒慧慧就是一個良好的案例。她2歲時確診。全家人召開家庭會議統一認識,明確分工:媽媽辭職全力對她進行強化訓練,爸爸負責養家,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 則輪流上陣,幫助操持家務,定期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經過兩年的努力,慧慧的情況有所改善,目前在廣州麓景路一家接受特殊孩子融合教育的幼兒園就讀。
  鄒小兵建議,當孩子確診后,首先是小家庭成員對孤獨癥的治療取得共識,然后以平和理性的態度,向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家人通報“孩子病了,這不是任何人的過錯,需要盡快訓練”,尋求理解和盡可能多的支持。
  孤獨癥確診后,中重度孩子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先在醫院接受為其一個月的強化培訓,家長掌握訓練方法后,然后轉入康復訓練機構或者居家訓練。鄒小兵強調,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采取個體化訓練方案,保證長期高強度干預,每天有訓練,每周訓練時間在20個小時以上。
  一個成功案例的訓練課程
  以下是一個媽媽為孩子安排的訓練課程,或許有一定參考價值。
  7:30~8:30,生活自理課:起床、梳洗、早餐
  8:30~9:00,個別輔導:讀卡片、物件配對、顏色分類
  9:00~9:30,游戲課:螞蟻上樹、捉迷藏和跑跑停
  9:30~10:10,運動課:拋球、投球、騎小狗車、原地跳
  10:10~10:40,個別輔導:大小分類、擰螺母、讀卡片
  10:40~11:00,點心課:訓練孩子靜坐在椅子上吃完點心或者水果
  11:00~11:30,游戲課:扔小魚、123跳、我們都是木頭人
  11:30~12:00,個人工作:撿豆子、串珠、相同物件配對
  12:00~12:30 午餐:訓練孩子坐在餐椅上完成進食
  12:30~14:30 午休
  14:30~15:00,點心課:靜坐在指定的某個地點,例如沙發、地板、陽臺上吃完點心
  15:00~15:30,個別輔導:卡片配對、穿襪子、釘釘板
  15:30~16:00,游戲課:以操作物件為主的游戲(輪流搭積木)
  16:00~16:30,個別輔導:指認圖片、拼雪花片、動物水果分類
  16:30~17:30,外出活動:去超市(將物件圖片與實物相對應,讓孩子實踐等待和輪候的原則)
  17:30~18:00,游戲課:走走停、飛飛停、捉迷藏
  18:00~18:30,晚餐:與家人一起就餐
  18:30~19:00,飯后休息(自由活動)
  19:00~19:30,看電視
  19:30~20:30,休閑活動:散步或者邀請小朋友一起玩耍
  20:30~21:00,生活自理:沖涼、刷牙
  21:30,睡覺。
0% (0)
0% (10)

Tags:孤獨癥

下一篇: 兒童孤獨癥關聯基因影響睡眠 上一篇: 小兒自閉癥判定標準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孩子6個月不會對人笑,警惕孤獨癥]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