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社會交往 > 瀏覽文章

社會交往方面表現

2005/11/23 9:47:43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1、“眼對眼”的表現
1)“眼對眼”是社交的重要標志
人類社會交往,語言是重要的手段。除了口語交流外還可以通過手勢,體態或眼神等形體語言來傳遞人們的思維和感情。其中眼睛的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們常常描述:“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會說話的眼睛”,“歡快的目光”,“犀利的目光”,“會心的對視”等等,都形象地說明了眼睛是人們在交流中傳達思維和感情信息的重要工具,或且說是最重要的形體語言。
2)自閉兒童“眼對眼”的表現
(1) 常常目光散視,茫茫然地不盯別人的眼睛,與人講話時,目光不定?;魏?,似聽非聽,心不在焉。讓人無法與他交流,互相溝通。
(2) 強迫性地讓他抬頭,對視眼睛時,常常違抗。表現為尖叫、哭鬧、打人、抓人等行為的對抗情緒。
(3) 缺乏“眼對眼”是一種障礙,缺乏對眼凝視是自閉癥社會性交往障礙十分重要的癥狀??筛鶕純旱木唧w情況,在逐步建立感情,信任關系的基礎上,逐步進行眼對眼的訓練。
2、感情交流的表現
1) 情感交流常常出現困難的表現
(1) 對父母和親友沒有感情上的依戀以及依戀關系;
(2) 不能與小朋友、伴玩者進行感情交流、孤獨自樂,更不會扮演感情角色人物。;
(3) 對某些物品表現特別依戀和執著,大有“戀物不戀人”的感情;
(4) 對別人的感情,熟視無睹,不會察言觀色;
(5) 自己的感情簡單、貧乏,很少微笑。因此,難以發展和分化出友愛、友誼、同情、憐憫、悲傷、羞愧、悔恨這一類高級的社會化情感。
(6) 不受情緒感染,也不與別人,特別是父母和親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家長對他的呵護,嘔心瀝血的養育以及不顧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上的負擔,得不到孩子的理會。對家長的喜、怒、衰、樂也很少有反應,表現得極端冷漠。他們這種情感交流的障礙,足以使家長們切心痛絕感傷無比!
2) 情感交流上障礙的原因
(1)由于他們興趣狹窄和奇特的偏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擺弄喜歡的個別物體上,無心與人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2)他們的感知覺與普通孩子不同。對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的變化,感受不到興趣,不能感染到其中的意義和作用。
別人的哭、笑、喜、怒、悲、痛等表情,他們不能理會,沒有這些情感表示的感染力,所以表現出情感反應的冷漠和無視。
沒有通過與人的擁抱、撫摸、攜手活動的體驗和表達。無從感受情感,形成情感交流無根源的障礙。
沒有父母的依戀和發展的依戀關系,就沒有情感的基礎和社會化情感交流的發展,自然不能與親人、與社會產生感情共鳴。感情共鳴是高級情感產生的基礎。沒有感情的共鳴,各種高級情感交流的行為也就沒有了。
(4) 由于身體發育的障礙,造成感覺的缺乏或遲鈍
有的患兒身體變得僵硬,缺乏相應的依偎動作和興奮、愉快情緒反應的機能。
有的患兒身體某些功能障礙,毫無生氣,象木偶一樣,情緒反應呆板、機械,沒有靈氣的活躍,造成情感的遲鈍。
3、 玩伴與建立起伙伴關系
研究表明,兒童的心理健全發展有賴于兩種基本的人際關系。一種是親子的依戀關系,另一種是玩伴關系。
玩伴關系是兒童在游戲中形成的,來源于對自我認同和依戀關系的發展,是兒童社會人際交往活動的擴大。
1) 正常兒童玩伴關系
(1) 嬰幼兒期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社交行為,只有短暫的對視,相對笑一笑,抓摸對方身體。1歲以后,常常會爭奪玩具。2歲以后開始有一些友好的交往。
(2) 社交相互作用特點的三個階段
a) 第一階段是以客體為中心的階段,兒童的相互作用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東西上,而不是兒童本身。如搭積木、拼裝物件等。
b) 第二階段是簡單的相互作用期
對同伴的行為作出反應,并試圖去控制對方的行動,能簡單扮演,形成伙伴關系(以 我為中心的行為)。如捉迷藏游戲等。
c) 第三階段互補性的相互作用
能以輪流互惠性、按規則進行游戲。如輪流扮演“警察抓小偷”的警察和小偷的角色等。
    (3)兒童通過玩游戲來擴大親子之間存在的依戀關系發展友誼,建立起伙伴關系。通過游戲來模仿學習成人的行為,學習遵守行為規范,掌握社交技能,為將來充當社會角色作基礎準備。
進入少年期以前,在社交場合具有明顯的趨向性,與年齡相仿、興趣相近的孩子,容易玩在一起,交上朋友成為伙伴。
2) 缺少玩伴和不會建立玩伴關系的自閉癥兒童
(1) 獨自玩耍,自己感刺激的個別東西,對玩具和小朋友的活動一概不感興趣。
(2) 基本上不懂得玩,更不會結識玩伴。即使是小朋友邀請他玩,也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主動去參與別人的游戲活動。所以他們沒有玩伴或缺少玩伴。
(3) 不去玩和缺少玩伴,就無法與小朋友建立相互作用的親密關系,產生友誼的情感,與同伴建立起伙伴關系。
(4) 有時,對同伙、同齡人十分冷淡,對別人的友好打招呼,不做任何反應,甚至還會出現尖叫、發脾氣等抗拒的行為,令小朋友不能與他們同玩、同樂。這樣更使他們陷入無友、無伴的孤獨狀態。
3) 患兒不會交結玩伴并建立伙伴關系的原因
(1) 由于興趣和行為模式的原因
他們在興趣上的表現出異常的狹窄、乖僻、沉迷淘醉于個別奇特的物品上擺弄,而且僅是一種無目的、無意義、無情感的刺激活動。
他們獨行自玩行為方式,鑄定了不許改變,不容干擾的心理狀態。
這兩種的變態行為造成他們不會玩,不能與別人一起玩,和不能產生群體活動的互動互惠的作用以及確立感情的基礎。
(2) 源于自幼缺乏依戀和依戀關系以及他們心理的需要
沒有正常與強烈的親子依戀關系,就不能在這感情的基礎上去認識人際關系的樂趣、依賴和重要意義;進而去發展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自閉癥兒童正是喪失了這種依戀關系的對象和能力所至的社交障礙,而表現出不能扮演“過家家”游戲中的模仿,不能對布娃娃表演出親子的愛戀、親切地談話,用感情和動作去照顧它等。再進一步,也不能模仿大人們含有感情色彩的言行。對其他小朋友無法形成伙伴關系,友誼情感。
他們的全部的心理活動都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沒有對外界的需求,在一個不能體會,沒有情感的偏僻死角里自生自息,如同層層封壓冰山的海水一樣,毫無生機地蠕動?!肮陋殹被颉白蚤]”也因此而得名。
4、對集體游戲的興趣和反應
1) 正常兒童心理發展與反應
隨著兒童社會化心理的發展,產生渴望參與社會活動的愿望,也產生了在從事社會活動中與同齡兒成群結伴的要求,形成了對集體游戲的興趣與正確反應的條件基礎。
(1) 游戲
由于兒童的年齡和認識發育的心理特點,產生了兒童特有的社交活動形式---游戲。
游戲是學齡前兒童的主導活動。隨著年齡增長,從喜歡的單獨游戲逐步發展到社會性程度比較高的,有組織有分工的合作游戲;從較為簡單的想像性游戲發展到有創造性的游戲。
(2) 兒童游戲發展階段
  a)3歲以后,以創造性游戲為主,內容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如能用語言動作形象地表演開汽車、打針等),并具有明確的主題(活動題目明確),而且在游戲中充當角色。
  b)4-5歲時,游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并有設想、計劃和安排。有初步的克服困難、想辦法的能力。
  如,能讓男孩當司機,用小凳當汽車,學習開車的動作。有指揮和創造能力的孩子組織某些小朋友扮演各種類型的乘客,撕些紙片當車票,讓女孩子當售票員等。
游戲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兒童在游戲中滿足探索的需要,逐漸地學會與玩伴的謙讓、友好、合作的心理,在集體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并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學習如何使用自己的行動與技能來充當好角色,如何去和別人進行協調,養成能在具體中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而促進認知和社會化的更高水平的發展。
2) 自閉癥兒童的核心癥狀是社交障礙
對集體游戲的反應:
(1) 一般停留在單獨游戲的階段,常常做些別人不能理解的動作,而且這些動作缺乏想象力,不賦予某種意義。
(2) 對合作游戲缺乏興趣,沒有能力。常常退縮或拒絕參與。
(3) 參與創造性游戲時,僅能充當被動角色,聽別人指揮,扮演的角色形象無象征性的意義。
(4) 不會模仿別人的活動,搞自己一套的動作。不遵守游戲規則,隨心所欲,不能與別人協調活動。
5、在幼兒園里的表現
1) 正常兒童在幼兒園里的表現
(1) 嬰幼兒時期
嬰幼兒是自我中心的,餓了,要吃;困了,要睡。想要什么馬上就要得到,自控能力很差。
年齡稍大些,能逐漸懂得不能隨心所欲,必須遵守一些規矩,在生活習慣上,也會按時起床,準時就寢,定時飲食等。
(2)3-4歲以后通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逐漸能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明白哪些能做,不可以隨意地侵犯別人的利益,不做集體、社會不充許做的事情。
通過獎賞、懲罰、講道理等教育手段,能逐漸懂得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明白該做那些事,才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賞,做了那些事應當受批評。從而能自控自約自己的行為與做事。
兒童的自控能力的發展,就是意志發展的基礎。
在幼兒園里,學習老師安排的課程,參加畫畫、唱歌、跳舞,多樣形式的游戲,逐步獲得知識技能,為進入小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 自閉癥兒童在幼兒園里的表現
(1)患兒進入幼兒園后,給教師的印象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對幼兒園的規矩、老師的要求,全不理會,我行我素。
如,聽課時,常常離開坐位,獨自做自己的動作,或跑出教室,無心聽講。
老師示教畫畫時,他們在紙上亂涂亂劃或畫自己習慣畫的東西。
不理解老師傳授的東西,學不會應有的知識與基本技能。
有的患兒多動不寧,有的好攻擊。常無故打別人或打自己,無事惱惹,麻煩不斷。
(2) 無道理可講,不理解道德概念。對老師批評無動于衷,對老師的表揚也無領悅的體驗。
(3) 在幼兒園里,無法用語言與老師和同學交談,對周圍環境和自己的要求也無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不會在回家后,把幼兒園里發生的事告訴父母。
6、學習、模仿
模仿是兒童行為和語言學習的基本形式之一。兒童的模仿技能主要在與人們交往中學得的。
模仿的方式,有選擇性模仿和延緩性模仿兩種。
選擇性的模仿是指兒童對他人進行言行模仿時,有他們自己的選擇性。不是對所有的言行進行簡單機械地、全盤地照搬模仿,而是經過他們的選擇和重新加工組合的。
延緩性模仿是指兒童看到別人的言行后,不是馬上照著去做,而是留在記憶里,待到以后可能的環境中或活動中自然地運用。
1) 正常兒童的模仿
(1) 兒童模仿學習主要的途徑是靠玩游戲形式習得的。
     在各種游戲活動中,他們學會基本交流的方式。發展觀察能力以及模仿動作和表達能力。學習遵守規則、協調人際關系能力。促進語言的模仿表達,認知、情感和社交等各種行為能力的發展,為以后健康發育打好基礎。
(2) 兒童對模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兒童喜歡與同伴玩游戲,出于模仿的好奇心,總想在活動中能學些什么。他們也十分向往成人的活動和行為,總想試著把看到的現象重新模仿出來,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和興趣。
許多游戲帶有主觀想象性和隨意創造性。在游戲中,他們可以任意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游戲的交流去仿效真實世界的事物和人情,得到自我的肯定和自信心的滿足,那是兒童通過游戲以象征性的表達來滿足自己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和愿望。同時在游戲中,又培養了趣味性、成就感和自尊心。
(3) 模仿的方式和內容應適應于兒童的年齡段、具備的心智與行為能力。
    a)2歲以前兒童,主要從動作中感覺,觀察物體性質和自己身體動作所引起物體的變動。這時,可通過抓摸、拍打、丟拋物件的動作進行玩;
    b)2-3歲是兒童感知運動階段,通過玩弄有形的具體的物體來玩;
c)語言和想象力發展后,可以依靠想象或用物品代替游戲的對象進行玩。
    d)以后可以通過假裝、扮演等游戲方式進行玩,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進行復雜性和綜合社會化的游戲。
2) 自閉癥兒童的模仿學習
    自閉癥兒童從對外界不感興趣,很少注意觀察,又有語言、表達和情感交流能力的障礙,所以不會模仿別人玩游戲,更不會玩扮演性、想象性的游戲。
他們一般不會模仿別人的言行,他們的模仿行為似乎停留在2歲以前的某個階段的水平。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社會交往方面表現]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