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療育指南 > 瀏覽文章

孤獨癥成因的新探討

2006/10/11 15:23:29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摘要: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任務之一,關于它的成因,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學兩種觀點,但依據馬克思主義矛盾論中關于外因與內因關系的哲學觀,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必須在一定的外因下生發。本文借鑒美國心理學家厄內斯特哈特曼的一個心理假說“心理界線說”,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孤獨癥的成因進行了新的探討。作者認為,孤獨癥兒童是由于先天的生物因素使得他們具有脆弱的心理界線,他們的生命之初就是脆弱、敏感而容易受到傷害的,這是孤獨癥之所以發生的素質性因素,也即內因;后天的成長環境缺乏支持與鼓勵極大地損害了兒童的正常心理成長,由此促成了孤獨癥的成為現實,這是孤獨癥之所以發生的誘發性因素,也即外因。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最終促成了孤獨癥的發生。 關鍵詞:孤獨癥 成因 心理界線 

  孤獨癥是近年來在特殊教育領域新出現的一個教育熱點,孤獨癥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國精神科醫生凱納觀察到一個5歲的男孩唐納德,表現出一些奇特的癥狀:這個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獨有的世界里,他旁若無人,記憶力驚人卻不能與人正常對話,兩歲半時他就能流利背誦《圣經》23節以及歷屆美國正副總統的名字,說話時你我不分,迷戀旋轉木棍、平鍋和其他圓形物體,對周圍物體的安放位置記憶清楚,同時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規律的輕微變化均感到煩躁不安。后來凱納又陸續觀察到10例與唐納德類似的孩子,1943年他報道了這11名兒童。這11名孩子被凱納診斷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因為是凱納醫生首先發現,又被稱為凱納綜合征,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兒童孤獨癥,又叫自閉癥。

  但迄今為止人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許多問題還沒有一個達成一致的看法,目前對孤獨癥的定義人們主要從表現上進行描述,認為孤獨癥的基本臨床特征為Kanner三聯征,即社會交往障礙、言語發育障礙和興趣范圍狹窄以及刻極、僵硬的行為方式,主要在三歲前起病,是一種普遍發育性障礙,目前國內常用的診斷標準是 DSM-Ⅲ診斷標準(1995年)。

  在孤獨癥的成因方面目前也有很多說法,綜合來看主要是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學兩大學說。生物學學說主要將孤獨癥的成因定位在孤獨癥兒童的遺傳因素、腦功能病變和生化因素,認為這些神經生物學病理是孤獨癥出現的主要原因,在這方面臨床醫生進行了許多研究:1991年Folstein和Piven報道孤獨癥的單卵雙生子同病率為82%,雙卵雙生子同病率為10%;進一步研究發現諸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結節性硬化、苯丙酮尿癥以及Rett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的癥狀與孤獨癥有關;近年來大量的有關研究集中在尋找其他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異常,來自母親的15號染色體長臂、X染色體、7號染色體長臂區域的異常被認為與孤獨癥有關;M.A.Howard應用MRI和PET技術檢測發現孤獨癥大腦顳葉內側杏仁核發生損害,其體積非正常性地增大,細胞密度增加,發育不成熟,從而導致了他們社會性認知出現問題,如缺乏視覺對視和面容記憶等;M.Zilbovicius和同事發現76%孤獨癥的顳葉功能不正常,在聽覺皮層和多形態(multimodal)聯合區存在明顯的低填充(hypoerfusion)現象;AntonioHardan等人發現連接其大腦兩半球的胼胝體前部面積較正常明顯減少,主要是向額葉突出的部分,而額葉損傷將使空間工作記憶、計劃的執行能力、去除事物間不適當聯系的能力、同時參與幾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直接變化等多種能力的發展受損。還有提到小腦的神經通路有障礙,控制和協調功能紊亂等。近年來還有人認為孤獨癥是鉛或汞等重金屬中毒或者是在食物消化分解的過程中因身體中缺乏某種酶產生了一種有毒多肽從而造成對大腦的損傷而造成的。但心理社會學病因學說則認為孤獨癥的主要成因的心理社會因素,比如精神分析學觀點認為:孤獨障礙是由于母子互動不足以及孩子對于這種缺乏建設性的親子關系的極端消極反應所致。對于這種父母引發假說的最著名倡導者是Bettlhim(1967)。他提出,孤獨癥患兒的父母在兒童關鍵發展階段上,對孩子的某些正常行為采取了一種不積極、不合理的對待(如看護或大小便訓練不當),從而導致嬰兒情感退縮。嬰兒的這種退縮行為反過來又促使母親對他采取進一步的拒絕態度,母嬰關系也因此而不再發展。Bettlhim認為,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拒絕與威脅的環境中,孩子對父母會出現不斷的退縮,直到拒絕整個世界。孤獨癥也就因此而產生了。另一種心理社會學病因學說——“心理理論說”則主張自閉癥兒童缺乏對思想進行思考的能力(Theability to think about thougnts),因此在部分人際關系、交流與想象方面導致特殊的障礙。

  以上敘述了人們對于孤獨癥成因的多種解釋,但到目前為止,在對于孤獨癥的成因認識上依然存在分岐。本文即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綜合與分析,并結合案例分析,對孤獨癥的成因進行新的探討。

  一、 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內因與外因關系基礎上的理論推斷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告訴我們:事件的成因有外因與內因兩個方面,在兩者的關系上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必須在內因的基礎上起作用,內因必須有外因才能促成事件的發生。但上面關于孤獨癥的成因方面大家要么只關注孤獨癥兒童身上的生物學因素這個內因,要么只關注孤獨癥兒童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這個外因,這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內因與外因的科學觀點。

  不過,借鑒其他研究變態行為的成因的書籍,我們可以發現:可以將成因分解為素質性因素和誘發性因素。素質性因素給變態行為種子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基礎,由于個體調整能力的削弱,它提供了受到誘發性因素作用,即一觸即發的基礎和場所。所以,素質性因素稱之為引發劑,通常它的出現相當遙遠。另一方面,誘發性因素只要具有它就會立刻出現,對保持個體的完整和(總體的)協調來說,他們總是過多的特定的狀態或條件。它們是點燃潛伏在個人身上火種源于素質性原因的直接動因。

  近年來,日本方面也有多位專家學者綜合心因論與腦損傷的說法,主張在孤獨癥的成因方面:腦障礙是一次因,而欠缺母子關系是二次因,使癥狀更形嚴重。

  毫無疑問,孤獨癥的成因一定有其生物學方面的原因,孤獨癥兒童的腦或者神經生化方面是一定存在某些異常的,臨床醫學研究日益證明著這點,這些異常就是孤獨癥發生的內因,而孤獨癥發生的外因就是后天不良的成長教育環境,這些異常在后天一定不良環境的影響下激發出來終于促成了孤獨癥的出現。然而這僅僅是一種粗略的設想與解釋,具體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不能充分證明。 美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與睡眠問題研究專家厄內斯特 哈特曼(Hartmann,E)的一種心理假說“心理界線說”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孤獨癥成因之間相互作用的橋梁。

  1. “心理界線說”

  界線的形成是兒童心理結構發展的一部分。一方面是緣于神經系統的成熟,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與環境交往的結果,兒童逐漸學會了區分自我與他人、幻想與現實、夢幻與清醒、男人與女人,等等。每一種區分都意味著一個具有界線的精神王國。各種各樣的界線因而得以確立,并且都可以在“脆弱的”、“易變的”、“可滲透的”到“厚實的”、“穩定的”、“堅固的”之間變化不定。這個“界線”一詞具有廣泛的含義,它既包括那些確定無疑的界線如睡與醒之間的界線,也包括其他一些不太明顯的界線如弗洛伊德描述的惱怒保護界線,尤金布萊伊勒(Eugen Bleuler)討論的概念界線,庫特 盧因(Kurt Lewin)的圍繞自我的拓撲學界線,許多心理分析家如保羅 費登(Paul Federn,1952)以及伯納德 蘭狄斯(Bernard Landis,1970)所討論的自我界線,威廉 利奇(Wilhelm Reich,1933)描述的被稱為“性格盔甲”的重型界線,以及由投射測驗派生的“界線相關性”測定目標——通常是對羅夏測驗中涉及交感、虛構與合成的應答,諸如此類。

  2. 脆弱心理界線

  哈特曼通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某些人(如藝術家、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做噩夢的人等)與普通人相比具有脆弱的心理界線,他們在醒與睡、醒與夢、幻想與現實、戲劇與現實、性別認同、成人與兒童、人與獸、生命與非生命之間,尤其是在人與人之間、世界中的自我、自我界線、防御機制等方面,普遍具有模糊脆弱的心理界線。例如關于世界中的自我,人們一般都有這樣一種背景意識,即認為自己在一個穩定的世界里作為一個穩定的自我而存在。這種意識對于他們來說則比較淡漠,他們能體驗到非自我化的狀態:不太能感知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否屬于自己;他們也能體驗到某種非現實感:不能確信世界的真實存在,感覺不到世界的穩固。再比如他們的自我界線(自我與伊特)也比較脆弱,大多數人都在他們的自我與伊特(Id)之間形成了穩定的界線,一般來說,伊特具有非人格特征,由常常遭受排斥的力量、沖動和愿望組成,但人們實際上并不承認它是自己的一部分,通常,伊特的性愿望與攻擊愿望都排斥在意識之外,或知識得到含混的、間接的承認,而他們對與伊特沖動卻相當敏感,他們要么會接受他們,要么會運用原始的心理應付機制如投射,把自己的情感與愿望投射在他人身上。

  總之他們具有較差的現實感——對來自自我內部和外在世界的東西具有含混不清的界線,但另一方面,如果確實存在著有待理解的力量或接受能力的話,那么這些人在一種令人深感興趣的新感知意識上擁有一種脆弱的界線或脆弱的外表。他們通常比較敏感,更富有藝術性,更易于受到傷害,更加脆弱,尤其在人際感受上,感情通常很敏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傷害。

  3. 脆弱界線的形成與發展

  脆弱界線具有遺傳學上的基礎,具有這種生物傾向的人,他們日后將具有下列集中發展傾向:發展成精神分裂癥;如果有一定的才華,將在藝術領域內獲得發展;經常做噩夢;或這些傾向的并發癥。而環境因素可能決定以后的發展方向,某些特定的環境因素可能會在一些具有脆弱界線的兒童中發生影響產生病癥。哈特曼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存在著這樣一種環境因素,這很可能與個體生命最初兩年內缺少母愛有關,在某些案例中,雖然沒有明顯的創傷,但母親具有明顯的抑郁癥而無法給嬰兒提供足夠的照料,而在另一些案例中,母親雖然沒有明顯的抑郁癥或生理缺陷,但兒童在掌握與年齡相稱的技能方面,以及在克服與早期成長相關的擔憂與恐懼方面,未能得到足夠的支持與鼓勵。在所有這些情形下,兒童只能孤獨地面對自己的沖動與恐懼,他們缺乏足夠的支持與鼓勵,或按杰拉爾德阿德勒和丹尼爾 布伊(Gerald Adler ,Daniel Buie,1979)的說法,他們缺乏足夠的“撫慰”。這種脆弱的界線傾向對于他們日后的成長發展可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它們可能形成不那么堅定的自我界線、不那么堅定的自我情感界線以及不那么堅定的人際間界線。他們對自身的沖動與愿望以及外部的需求與威脅有著痛苦的敏感性,并因此而時常處于危險之中。

  4.孤獨癥成因的假設推斷

  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明顯看出孤獨癥兒童的許多特征都與哈特曼所說的脆弱心理界線者很相似,比如孤獨癥兒童通常在感知方面異常,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天賦,經常對自我沒有明確的概念,不會正確使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對周圍的世界也通常沒有正確的感應,許多具有睡眠障礙,所有這些與哈特曼所談的脆弱心理界線者都有許多的共通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孤獨癥兒童也許正是一群心理界線脆弱者,遺傳生物學因素為他們以后病癥的發生埋下了種子,使得他們的心理相對地脆弱、敏感而容易受到傷害,加之后天的成長教育環境不利,尤其是在1-3歲這個心理社會發展的基礎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與照料,這種后天的缺乏支持與鼓勵便促成了孤獨癥的發生。這種解釋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而且也恰好與近年來日本某些專家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

  5. 心理學其他理論的支持

  曼格爾指出,人對壓力的耐受性存在個體差異,生物學上認為,假定有更穩定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就能忍受更大的壓力。在這里,壓力的耐受性表示一個人在壓力下其崩潰之前所能夠承受的壓力的程度。顯然,用這個觀點來看,孤獨癥兒童是壓力耐受性較正常兒童小的一個群體。阿爾諾格魯恩認為,人的正常生存依賴于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的和諧融洽,而異常群體大致可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丟棄內部世界,一切依賴于外部世界;一種是拋棄外部世界,只生存于內部世界,他們通過遠離那個他認為是虛偽和殘忍的外部世界,試圖保持其內心的完整,但是這樣做是注定會失敗的,因為完整必須是以同外部世界的交流為先決條件。雖然他們從根本上來說是想要保持一種統一,因為他們之所以要脫離外部世界是不愿意服從外部世界的權利要求,但人們很難看到他們要求統一的一面,特別是如果他們的發展過程已經比較長了的時候。因為沒一個行為都會同服從的危險聯系在一起,所以他們同外部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少,一直到完全拒絕這種接觸,然后就會出現一種毫無感覺和活死人的形象。顯然,孤獨癥兒童是屬于后一種傾向的人。阿爾諾格魯恩這種觀點與哈特曼的觀點雖然不同,阿爾諾認為孤獨癥兒童是完全躲進了內部世界,哈特曼認為孤獨癥兒童是兩個世界界線的混亂模糊,但兩人的理論并無矛盾之處,聯合上面曼格爾對壓力耐受性個體差異的論斷,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是相互佐證的。哈特曼的模糊界線說解釋了孤獨癥發生的生理基礎,曼格爾的壓力耐受性觀點佐證了哈特曼關于脆弱心理界線者特征的描述,阿爾諾關于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的觀點則正是哈特曼關于脆弱心理界線者發生病癥的外部環境的解釋。也即,孤獨癥兒童先天具有脆弱的心理界線,其表現之一就是對壓力的耐受性低于常人,后天成長教育環境的不良造成他對外部世界的躲避,蜷縮進了自己的內部世界,這種對外部世界的拒絕又影響了他對外界知識的學習,造成他越來越遠離這個世界,造成他對世界越來越不能適應,也就越來越拒絕這個世界,認知與能力也就越來越低于其年齡,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惡性循環,這就表現出了孤獨癥的癥狀。 二、 對以上孤獨癥成因假設的實驗支持 1. 研究對象:4名孤獨癥兒童 2. 研究方法:訪談法、觀察法 3. 研究分析

  兒童心理社會發展研究表明,嬰兒期中,兒童和照料者發展良好的關系,對于以后一生中建立滿意的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嬰兒和母親的關系是最先建立和占重要地位的,而且也是日后各種依戀的典型。嬰兒和母親的關系,要比兒童對待其他人的態度具有更大的影響,這種關系也塑造著兒童關于自己的概念,因為兒童自我形象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兒童在和其他人交往時內化了他們傳播給兒童的觀點。出生至三歲間母親教養的性質也有助于兒童發展成為心理正?;蛐睦懋惓?。假如兒童在6至36個月之間長時間缺乏一對一的照料,或者在36個月之前又沒有良好的個別教養來抵消缺乏個別關懷所產生的影響,兒童便很容易在心理社會和智力發展方面受到永久性損害。而多人分擔的照料可以損害個人社會依戀的深度,也即是說多人照料可以沖淡嬰兒的社會依戀,而這點可以影響日后的一切社會關系;假如兒童在6至36個月之間轉為多人照料則會發生有害的影響,容易使得兒童處于最大的依戀防御狀態。

  在本研究中,4名孤獨癥兒童都存在睡眠障礙,代詞運用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4名孤獨癥兒童中有3名曾經有明顯的創傷史,而且4名兒童在1-3歲階段的主要照料者至少換過一次,這種在兒童依戀形成的關鍵時期轉換照料者是極不利于兒童的心理社會成長的,案例一中佳佳開始由外祖父母照料,祖母主要照料飲食起居,外祖父則主要陪伴玩耍,這種分工顯然不利于嬰兒社會性依戀的形成與鞏固,2歲時回到媽媽身邊,這又是一次照料者轉換的過程,又一次損害了嬰兒的社會性依戀;案例二中小偉從小已經顯示出他特有的敏感,母親的出差以及后來的保姆照料的缺乏情感互動的環境也極大地傷害了他,這造成他情感的自我封閉,上幼兒園時他的敏感與自我保護使得他與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對幼兒園的生活也非常不適應,幼兒園與家中的兩種不同表現表明,他在幼兒園是處于依戀防御狀態;案例三中洋洋的創傷過程則更為明顯,幾乎所有的問題行為都在一次給他觸動極大的事件之后集中出現,思想長時間地停留在上面,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阿姨和對他忽視的媽媽已經給他造成了一個缺乏情感關愛與“撫慰”的環境,這樣的情況下一次沖擊終于將他的心理防線擊垮了;案例四小杰的成長更是充滿了艱辛,作為一個典型案例,在文后附有對他的詳細分析。

  4.研究結論

  這四個案例都從實踐的角度充分佐證了作者上文的理論推斷,孤獨癥兒童確實從小就比較脆弱、敏感,而在成長過程中也確實經歷了較多的挫折,心理成長處于一種缺乏“撫慰”的環境中,兩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成孤獨癥癥狀的現實發生。

  三、 結論與分析討論

  綜上所述,孤獨癥的成因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我們認為,都包括有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學兩方面的因素,生物學上的基因遺傳、腦損傷與腦功能病變、神經生化遞質的異常是孤獨癥發生的內因,它使得兒童先天具有較差的現實感——對來自自我內部和外在世界的東西具有含混不清的界線,這種脆弱的心理界線表現為脆弱、敏感、而易于受到傷害的心理特征;而環境因素可能決定以后的發展方向,某些特定的環境因素可能會在一些具有脆弱界線的兒童中發生影響產生病癥,個體生命在最初的兩年內缺乏母愛,母親沒有給予足夠的質與量的關愛與照料,兒童在成長中沒有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尤其是母親)足夠的支持與鼓勵,兒童沒有與某個特定照料者之間建立穩固的個人社會依戀,正是這種特定的環境因素將兒童先天的脆弱心理界線傾向激發出來,點燃了這顆潛伏于他們身上的火種。

  但同時筆者也考慮到,由于條件所限,本文僅僅涉及四個案例,所以要進一步確定本結論今后還需要更多案例的證實,同時四個案例都屬于高功能孤獨癥兒童,那么,是否其他類型孤獨癥兒童的原因也是如此?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孤獨癥成因的新探討]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