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一歲內的嬰兒因受限于能力,粗動作發展缺乏大幅度的大動作,反而是以抗地心肌肉群之姿勢維持及穩定性發展為主,故將姿勢與粗動作發展合并為一觀察要項。粗動作發展大致遵從基本的發展原則而進行,其原則有三:先從頭部后發展到尾部,先從身體近端部位后發展到身體遠程部位,先從身體腹側面后發展到身體背側面。故發展的重點按發展順序分別為:頸部、上部軀干、肩部近端關節、中部軀干、手臂中遠程關節、下部軀干、髖部近端關節、腿部中遠程關節。因為按此原則,所以能慢慢從抬頭等頭部動作、發展到有簡單翻身動作、手撐趴姿、再到手撐坐姿、獨立坐姿、手撐站姿、獨立站姿、甚至支持行走等等功能,因而建構出基本的粗動作能力。
***視覺及精細動作發展***
一歲內的嬰兒因為本體功能尚未發展成熟(7~9歲),因此精細動作主要是依賴視覺探索配合操弄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故此時的精細動作發展跟視知覺等視覺功能關系密切,故將視覺與精細動作發展合并為一觀察要項。精細動作發展的基本原則有四:從手掌緊握到手指張開、手腕從彎曲到抬舉、手指從尺側功能轉移到橈側功能、拇指從掌內拉出到掌外;精細操弄的發展則從單手操作,逐漸發展出手眼協調能力,最后發展雙手協調之兩手操弄;視覺功能發展的要項則有三:視力輸入功能(即視力)、動眼視覺功能(眼球動作)、視覺認知技巧(分辨、歸納、記憶、運用等)。由于受限于年齡能力發展,此時發展的重點集中在基礎功能發展(手臂穩定度、手腕功能、以及手掌開闔等)、單手操作、以及視力功能,其它要項則以簡單初步功能發展為主。
***社會互動及行為情緒發展***
受限于年齡能力,一歲內的嬰兒在行為情緒及社會互動發展上基本上是密切相關且難以精細區分的,因為這些能力多在一歲后才會明顯分化發展,故此時將各項都在初期發展的功能合并為一觀察要項。社會互動及行為情緒功能發展的原則有:先發展基礎作息、生理情緒、再發展情感交流、行為認知、最后發展環境互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此時基礎作息最重要的觀察點是警醒程度,警醒程度的成熟變化暗示者功能性互動發展的增進;生理情緒在此時最重要的觀察點則是口腔功能,口腔功能的發展不但反應基礎觸覺系統的功能,更直接影響營養攝取,而觸覺系統是嬰兒情緒及警醒功能發展的基礎,營養攝取更是嬰兒生理成長最重要的因子。此外,口腔觸覺更是嬰兒時期最重要的與環境互動探索的能力。
***聽覺及語言功能發展***
語言是雙向的溝通,包括接收與發送。語言功能發展在一般情形下是以口語為發展主體,涉及語音的接收與發送,再者聽覺與語言的關系在一歲前更是密切,故在此將聽覺與語言功能發展合并為一觀察要項。語言除了接受與發送外,更需要理解,故一歲之前的嬰兒除了約在10~12個月會有早期的語言能力外,語言發展主要是以語言前技能的發展為主,其包括有:對聲音的基本認知(包括對聲音的專注、反應與辨別的能力)、摹仿能力、發聲能力、輪替能力、概念建立、以及環境理解。而發展的原則為:先發展生理需求有關的聲音(0~2m)、再發展與生理需求無關的聲音(2~3m)、接著能發展出語音(3m~)、然后是輪替能力(4m~)、概念建立、最后發展環境理解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