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的診斷
兒童孤獨癥是起病于兒童的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最早由英國人Kanner 于1943年 描述此病。其發病以男孩多見,男女孩比例大約為3:1左右。起病年齡多為30--36個月,部分患兒從出生后就有相關癥狀。一些患兒2--3歲內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常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以至于使病情極速惡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兒童孤獨癥的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四分之三的患兒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25%的孤獨癥患兒出現癲癇發作,多在少年期后首次發作。
臨床表現
1,社會交往障礙:
患兒情緒極度孤獨,對自己家庭的親人以及周圍人均缺乏情感聯系,回避與他人 目光接觸,不與外界接觸,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對父母缺乏依戀。
2,語言交流障礙:
言語發育延遲最為多見,嬰兒咿呀學語減少,常發出尖叫或無意義的音節,語言 理解能力障礙,缺乏對講話的反應,往往不能用語言交流,常模仿重復別人簡單的語句。部分有語言發育的患兒,出現語言退化,言語交流越來越少,發音不清或無意義的語言。
3:超出常規的行為方式
表現為經常重復無意義的動作,刻板行為,異常的睡眠和睡姿,異常的吃飯,日常生活方式及內容要求維持原樣不變。對旋轉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對天氣預報,廣告有特別的興趣。
4:感知覺異常
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或過分敏感。經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部分患兒對某些聲音反應非常激烈。
5:智力障礙和其他損害
孤獨癥患兒外貌一般無明顯的呆滯,但適應能力明顯落后,生活不能自理,自衛能力差。常有無意識的攻擊行為。約75%的患兒存在智力低下,但由于無法進行有效的語言交往和溝通,這一評估明顯不夠準確。
6:預后較差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慢性,退化性預后嚴重的疾病。如至學齡期,表現有簡單的交往能力,智商在70分以上者,其預后較好。反之,有嚴重的功能退化,腦實質性損害者預后較差。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干預,可改變其預后結果,增強其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減少患兒痛苦。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