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底在北京舉行了第三屆應用行為分析大會。大會上,加利福利亞大學的Karen M. Sze做了一個精彩的報告,內容是關于孤獨癥的激勵程序?,F將其主要內容總結如下, 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基金資助了一項調查,這項調查是關于運用漸進式激勵技術來提高無語言的孤獨癥兒童功能性表達交流。調查表明,用關鍵反應治療方法能大大提高無語言孤獨癥兒童們的功能性表達交流。
關鍵反應治療(PRT: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就是指利用對孩子有效的激勵因素對孩子進行治療。使用這種關鍵反應治療方法能使孩子更容易獲得言語,并能有效的泛化所學技能,而且問題行為也能相應的減少。
激勵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使用孩子選擇的刺激物,將維持任務和學習任務的穿插運用,對孩子朝目標行為做出的嘗試進行強化,使用自然的強化物。
下面,Karen M . Sze 從三方面來闡述了如何運用關鍵反應方法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治療:
其一,用可預測日常常規和治療前孤獨癥兒童就具備的發音來輔助無語言的孤獨癥兒童的語言發展。
相對來說,可預測日常常規或者熟悉的日常常規對孤獨癥兒童要求更少,他們學習起來會更容易一些,從而能輔助他們語言的發展。因此,如果我們在自然的激勵程序中加入日常常規為基礎進行輔助,則有可能會提高孤獨癥兒童功能性詞匯的發展。
其二,運用孤獨癥兒童治療前所具備的發音來增加無語言的孤獨癥孩子的功能性語言。
在治療之前,先總結一下孩子已經具備的發音能力。根據孩子發音能力,并將與孩子發音能力相一致的強化物和活動結合起來,從而制定相應的系統的初步語言目標。比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會發“mmm?那么首先為他制定的語言目標可能就是與“m”相關的音,如“媽”, “馬”等。
其三,運用高頻行為動量順序來教孤獨癥兒童功能性語言。用任務穿插或者行為動量來增加或者減少有或者沒有特殊需要的個體的目標行為。先對孩子提出3到5個高頻要求(完成機率很高的要求),之后緊接著讓孩子進行一個低頻行為(完成機率不高的行為)。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教孤獨癥孩子最初的詞匯。這會提高無語言的孤獨癥孩子的語言發展,從而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
用下列方式實現高頻順序:
1.針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能輕松說出的高頻詞匯,我們進行大約5次的教學實驗。
2.如果孩子偶爾出現5秒鐘之內沒有對某個高頻實驗做出反應,繼續進行這種高頻實驗,直到在低頻實驗之前至少出現兩次功能性語言反應。(但是在目前的調查中這些孩子通常對所有高頻實驗都做出反應,所有對他們進行的實驗,一般都不需要超過連續的7次。)
3.最后一次高頻實驗和低頻實驗之間的停頓可以是5秒鐘以上,但是不能超過20秒鐘。
4.一旦成功的完成了高頻程序,呈現的低頻實驗不要超過3個。(本研究中的低頻實驗模式是2個。)
實驗表明,運用自然激勵程序,也就是關鍵反應治療對幫助無語言的孤獨癥孩子的語言發展是非常有用的。當然,對于那些為數較少的極難教的孩子,我們需要制定更為詳細的程序。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