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明報》報道,隨著華人移民大量涌入紐約,罹患自閉癥的華裔孩童有增無減。家有自閉癥子女的華人家長苦不堪言,不但面臨沉重的經濟負擔,還要常在公共場合忍受眾人的注視甚至非議。
紐約華人小區十余年來首次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及家庭舉辦的“特殊兒童會議”,11月17日在華埠孫逸仙初中舉行。多達百位華裔父母從紐約市各地趕來,散會后仍滯留攀談,久久不愿離去。
對他們來說,能夠這樣交流和接收信息的機會實在太少。雖然美國是一個各項福利制度健全的社會,但自閉癥兒童及家庭所能得到的幫助卻不多,對于本來就生活艱辛的華裔新移民來說,能享受的福利更有限。
為自閉女兒移民美國 生活幾乎陷入絕境
原籍廣東汕頭的楊女士有個11歲的女兒,3歲時發現患自閉癥。為給女兒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楊女士放棄了原本不錯的工作,移民到了紐約。楊女士說,相比大陸,美國的情況要好些,至少孩子有特殊學??梢陨?,不過離她當初的設想仍有很大差距。孩子所在的班級共有6個學生,但每個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這么多孩子在一個班,老師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
與此同時,楊女士自身的生活幾乎陷入絕境。丈夫把孩子得自閉癥歸咎于她,時不時拳腳相加,最后離婚收場。楊女士住了3年庇護所,前不久才搬到政府樓。由于她在美國沒住滿5年,沒資格拿殘障補助金,只有去申請紐約市人力資源管理局每月218美元的補助,為此每周需做25個小時的社工。這218美元和150余美元的糧食券就是楊女士和女兒每月所有的收入。
經濟負擔加外界壓力
自閉癥兒童的家庭所面對的困難,遠非經濟壓力那么簡單。來自河南的馬女士說,自閉癥孩子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常突然尖叫、亂跳。出門在外時,家長的壓力特別大,時刻要盯緊孩子,一旦孩子不聽話做出奇怪的舉動,就會遭致旁人議論。在外上廁所也是個問題。馬女士的兒子8歲,因為不能自己上廁所,馬女士只好帶他上女廁,每次都引來許多不解的目光。
馬女士說,大多數人在得知原委后都會表示諒解,但也有很多人反而責怪家長不看好孩子,讓她覺得非常難過。
不少華人家長英語程度不夠,或根本不懂,對美國智障兒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一無所知,更不懂得如何求助。另一方面,面向華人提供雙語服務的智障兒童服務項目寥寥無幾。華策會曾有一個針對自閉癥的小區項目,因為沒有經費,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就停掉了。
雙語服務少 華人求助難
目前,紐約市主要有兩家針對亞裔殘障人士的非盈利服務機構:下東區家庭群益會和亞美殘障福利中心,均接受智障局撥款,分別為曼哈頓和皇后區的華人服務。
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的女士認為,相比自閉癥兒童,其實這些兒童的父母更需要幫助,而目前的各個項目在這一點上都有欠缺。她表示,家長們獲得相關信息的渠道少,而社工的幫助也不盡如人意。她說,社工說,她的孩子無需去特殊學校,去一般學校即可。結果孩子在學校因為不守紀律,常被老師處罰。她費盡周折再把孩子轉到特殊學校,但延誤的時間和對孩子的影響卻難以挽回。
亞美殘障福利中心的家庭支持專員劉郁琪則認為,社工的主要職責是幫助特殊兒童家庭制定計劃,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但許多家長往往依賴性過強,期待社工幫他們做翻譯、甚至是家務這類非社工本職的工作。(金波)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