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記者王宇
你的孩子會經常將自己的舊包被、娃娃之類的東西緊緊地抱在懷里嗎?一旦你從孩子的懷里奪去了這些東西,他(她)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遲遲無法入睡?那么,家長得警惕了,也許在你的一些教育行為中,讓孩子有了“戀物癮”。
四年放不下玩具熊
5歲的小凡從來沒有離開過她1歲左右玩過的那只玩具熊,不論走到哪兒,舊玩具熊都是葉凡第一重要的東西,她一定要把它緊緊抱在懷里,才能安靜下來。否則,她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遲遲無法入睡。
而在平日里,小凡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在幼兒園從不主動和小朋友說話,也不和他們一起玩,遇到事情就退縮,惟一喜歡做的事就是躲在角落里抱著舊玩具熊自言自語。她的父母擔心,“孩子這樣,再過幾年,如何能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去”。
軍軍在幼兒園上中班,媽媽最近發現他喜歡偷偷地藏一些小東西,比如幾個彩色別針、塑料恐龍之類的,都是家里的小文具或者玩具。媽媽起初也沒有在意,可近幾天晚上,媽媽發現軍軍的枕頭下面又藏了小餅干。這種餅干其實也并不是軍軍特別愛吃的零食,媽媽想不通他為什么要寶貝似的藏在枕頭底下。天氣越來越熱了,藏點小玩具什么的也罷了,藏小食品可不衛生。媽媽把軍軍的小餅干拿出來并告訴他以后不要藏東西了。沒想到軍軍哭得很傷心,媽媽問他為什么要藏,軍軍也不回答媽媽,就是又生氣又傷心地哭,直到哭累了。
教育過于“西化”易戀物成癮
現在很多孩子有了一種離了某一樣陪伴慣了的東西就忐忑不安的行為,雖然有輕有重,但大抵是因為安全匱乏引起的。以前有此癥狀的兒童在注重親子關系的中國比例很小,但近幾年隨著白領階層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強調教育在幼兒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親情的互動式享受,有“戀物成癮”的兒童越來越多。
其實,這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癥的表現,但卻易培養出敏感退縮、憂郁脆弱的人格特征。這些幼兒容易出現在一些過早讓孩子獨立的家庭里。住房條件寬裕,自1歲起就開始在兒童臥室里單獨入睡的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的家庭;雖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開發,但生活中卻認為與孩子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孩子與動畫相伴成長,與電視長期為伍……種種家長自認為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行為,往往成為戀物行為滋生的土壤。
孩子戀物,家長不必過于緊張。家長越緊張,孩子就越不知所措,甚至產生罪惡感,這更不利于孩子改正。既然孩子的戀物行為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預防或逐步戒除幼兒的這些行為,也要從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別讓孩子對身邊物品太“專情”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和愉快時,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需要,同時也幫助孩子穩定了情緒、得到了安全和快樂,從而彌補父母的不足。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那么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部分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也為時不晚。
打算讓孩子獨處一室,家長們就要認真地進行睡前安撫工作。大多數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懼噩夢和黑暗,所以硬性將孩子與父母分開,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很多幼兒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戀物癖”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襁褓包被之類物體“脫癮”。
在選購有關幼兒用品時,要有意識地備下幾個“遷移載體”,讓孩子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據了解,九成以上戀物兒童會對小包被、小抱枕、絨布熊、用慣的浴巾之類“上癮”,如果一開始就備下兩三條小包被、各式各樣的絨布熊,讓孩子選擇使用,孩子就不會輕易對這些經常被替換的物品產生無法割舍的感情。
家長們還可以設置一些情節,讓孩子把所戀之物送給她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毯子,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寶寶,可以建議孩子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做個懂得關心他人的小姐姐或小哥哥。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