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或自閉癥兒童早期療育的介入取向,傳統上的作法是以行為改變技術,或是應用行為分析,針對兒童發展落后的部份,由治療師(或老師)主動的規劃、安 排個別化的療育計劃與進度,直接的進行教導。傳統的行為改變技術,常面對無法引發兒童內在動機的困境。原因是無法跟隨兒童的興趣進行介入,介入的依據是治 療師的計劃。
美國長期從事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腦神經科醫生Greenspan根據多年經驗. 發展出「地板時間療法」的介入取向,和行為改變技術截然不同。他提出了「功能性情緒發展能力」的六個發階段,主張建立與兒童的 情緒分享與人際關系的連結,找出兒童許多無意義行為背后的意義,在意義的基礎上促進兒童的溝通、互動能力。使用跟隨兒童興趣的方式,自然提高了兒童在人際參與的動機。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