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一正是一位自閉癥患者,她就從自己的親自經歷談起,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動物和自閉癥患者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因而本書的副標題就是“以自閉者的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但讀完全書,我更深切的體會是,透過動物行為,我們反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獸性和人性
之異同。
自閉癥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通常說來,患有自閉癥的個體會存在交流障礙,但有時卻表現出某方面的驚人特長,比如心算能力強等。對于正常人來說,自閉癥顯然是一種精神障礙,不少父母甚至為此痛不欲生。不過手頭卻有這樣一本書“我們為什么不說話”,作者之一正是一位自閉癥患者,她就從自己的親自經歷談起,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動物和自閉癥患者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因而本書的副標題就是“以自閉者的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但讀完全書,我更深切的體會是,透過動物行為,我們反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獸性和人性之異同。
這就需要說到我們的大腦組成。人的大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有三個獨立的部分,各自為政。大腦中最為古老的部分,位于頭顱的最低層,掌管基本的生理需求,為爬行動物大腦;接下來是大腦舊皮質,負責處理情感,為哺乳動物大腦;最后就是大腦新皮質,哺乳動物也有,但僅在靈長類、尤其在人類中最為發達。這三個部分由神經纖維連接,但每部分都有一定的自主性??梢娺@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大腦,人類大腦與動物大腦獨立并存,因此說人性之中存在獸性,這一點都沒錯。
人類大腦的特點就在于我們擁有發達的新皮質,它可以把大腦各個部分更有效地聯接起來,正因如此,人類才有種種復雜的情感和行為,而動物的情感則單純得多(比如,狗能對主人始終保持忠誠,無論主人對其如何),恐怕這也是人類喜愛動物的原因之一。人類大腦的這一整合能力,主要位于新皮質的額葉區。若是額葉區出現問題,信息的整合就會發生障礙,這正是自閉癥的起因。因為動物的額葉本身就不發達,在某種意義上,兒童的額葉也尚未發育完善,因而兒童或自閉癥患者就更相似于動物。所謂赤子之心,形容的也正是兒童期特有的純真。由于作者本人是自閉癥患者,因而她對此的體會格外具體生動,有時她甚至能想動物所想,因而被不少飼養場聘為顧問。
由于額葉的發達,人類擁有概括能力,亦即從個別事物推斷出整體概念。而動物只能認識個別對象,無法舉一反三。人才有發達的聯想能力,顯然這是人類擁有智力的基礎。人類是編故事的高手,任何細節,無論它們多么雜亂無章,我們總能將其理順,使之成為一個自洽連貫的故事。但人類因此也付出了代價,這就是說,由于額葉對于各路信息的整合,致使我們的認識帶有更多的整體性,我們常常會對某些細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亦即我們看到聽到的其實只是我們關心的內容。我們常常只見森林不見樹木。但對于動物來說,情況恰恰相反,動物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意味著,動物具有發達的關注細節的能力,也許在動物的視域內,這是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任何一個細節變化都能引起動物的警覺。兒童時期的多動癥恰好也具有這一特點,但在成人看來,這就是不專心的表現。殊不知,當額葉的整合功能尚未完善時,專心談何容易。于是,動物的某些超常功能也就有了解釋。養過寵物的人們想必對此有著深切體會。動物盡管不會語言,但它察言觀色的能力卻很驚人。當然,由于與人類的朝夕相處,狗在這方面的能力更是突出。但在本書作者看來,動物不如人類聰明,原因正在于它們的認識完全被大量具體的細節所束縛,概括能力嚴重匱乏。與動物相比,人類擁有概括類推能力,但關注細節的能力卻是嚴重退化,難怪如今市面上會流行這一口號:細節決定成敗,只因關注細節是我們的弱項。有時我們甚至還會犯過度概括的毛病,比如以“競爭好斗”來概括西方人,以“和諧合作”來概括東方人,從而抹殺了具體人性的豐富多樣。
動物的另一特點值得一提,那就是群居動物普遍存在的等級秩序。它的好處在于,最大程度減少動物個體間的打斗,維持穩定秩序。若是一群動物中的個體彼此勢均力敵,它們就會一直決斗下去??梢娫趧游镏?,誰說了算,是靠蠻力拼搏而贏得的。至于其他個體,它們若是在群體之中長大,成年后就會知道,只要在等級秩序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就沒有必要再挑釁鬧事。所謂害群之馬指的就是由于某種原因而不懂得安分守己的個體。如此說來,我們的行為方式與動物何其相似。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我們也是依賴蠻力征服天下。不同于動物的是,當人類這樣做時,常常還要為自己的行為套上正義的光環,比如說替天行道。
這就意味著,動物世界沒有民主。這恰恰表明,民主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性而非獸性。民主制首先肯定,人類群體中的成員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關系,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種平等并非指財富、才智的平等,而是指權利、人格的平等。前者不可能平等,因而才有動物群體的等級制;而爭取后者的平等恰恰是人類社會才有的專利。在個體權利平等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討論政府權力的合法性及其監督問題。
動物世界也不存在同情弱者之說。作者舉了這一例子,一位女士養了多條狗,它們之間已形成了等級秩序,但女主人卻對處于底層的弱者濫施同情,對它們寵愛有加。這就違背了動物世界的自然規則。于是,每當女主人不在,領頭的狗反而猛烈攻擊弱者,事情終以悲劇收場———所有處于弱勢地位的狗最后都身受重傷,不得不實行安樂死。作者因此而告誡養寵物者,首先要讓家中的狗明白,家庭所有成員的位置都在它們之上,以免它們狗眼看人低;其次還要尊重動物之間自然形成的等級秩序。這就是說,人與動物之間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你與它們講平等,它們反要做你的“主人”,因為等級是動物世界的通行法則。人性與獸性畢竟存在不可通約性。
書中還討論了下述問題:是人馴化了動物,還是動物馴化了人?作者講述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類在十萬年前曾經與尚未演化為狗的狼共同生存,正是狼的不少習性影響了人類的成長。比如,狼獵食時集體行動;狼有復雜的社會結構;狼群中同性別非家庭成員之間有忠誠的友誼;狼的領地意識非常強;這些習性在早期人類中恐怕沒有,只要看看我們的近親靈長類動物,就能明白它們缺少這些習性,比如大猩猩主要的社會關系就是雙親和后代的關系。所有的文化演進都要建立在互相合作的基礎上,人類從狼那里學會的正是怎樣與無血緣關系的個體進行合作。原來,我們能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賴于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一段“與狼共舞”的共存期。
《我們為什么不說話——以自閉者的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美]天寶·葛蘭汀、[美]凱瑟琳·約翰遜著,馬百亮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29.90元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