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游戲與文化介入。游戲光從字面我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通過游戲介入與我們的孩子搭起一座橋。著重介紹一個楊教授介紹的文化理念:文化是什么呢?大部分人(或者可以理解為一個群體)共同遵守的準則就叫文化。比如說,國家有國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單位有單位的文化,家庭有家庭的文化。當我們在購票窗口自覺排隊時,這是一種文化;當我們去餐廳吃飯自覺投幣時,這是一種文化;我們中國人上課中規中矩,老師在講臺上來回走動但不會坐到講桌上,這是一種文化;美國人上課時老師們非常隨意,跟學生互動非常多,興致高漲時會坐在講桌上,這是一種文化;美國人不會使用筷子,不是因為肢體動作不行,這是一種文化;我們中國人非常會用筷子,不是因為肢體動作發達,是因為這也是一種文化。
文化是要傳遞一些訊息,是大家的一種共同的想法、看法、觀點和文化的習俗。文化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是我們自覺遵守的。每個區城(團體)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好的,積極向上的,活潑好動的,愉悅身心的家庭文化氛圍來帶動我們的孩子。我們要善于思考,不斷的調整我們的思路、方向、辦法,以適應我們的孩子。我們要訓練自己,改變自己。我們要不斷的看書,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就跟文化學習一樣,只有不停的學習,才會融會貫通,將訓練融入到生活當中。因為我們的訓練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的進行著的,不能將生活與訓練分開。在以后的游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生活當中的即興訓練。印象最深的是,
模仿介入兩個注意點:
1、模仿他。他會注意到:有個人與我一樣?他是干什么的?我該怎么辦?激發了他的興趣,會激發他與別人的互動。他能覺察到別人的存在,而不是單單沉浸在自閉世界里。
2、表情夸張。能吸引他的注意辦。 隨后楊教授放了幾個錄像片,都是通過老師在進行模仿參與后,孩子的注意力加強,并且孩子的刻板行為得到了改善。楊教授介紹,通過這些研究,模仿并沒有增加孩子的刻板行為,只是添加了一種簡單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的平臺。
模仿介入方法的注意事項:
甲、環境。要簡單,不要復雜。避免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乙、玩具。要選擇孩子不是太喜歡的玩具,否則孩子容易沉迷于玩具里。要選擇孩子中度喜歡的玩具最適合。
丙、難度不要太大。所與孩子的程度相當,不要太難,太復雜。
丁、最好是跟孩子在地板上玩耍。類似以FloorTime,最好是眼對眼。
戍、準備兩套一樣的玩具??梢允乔蝾?、樂器。有聲音的玩具容易引起兒童注意。
己、模仿十分鐘??浯笫降哪7滦Ч麜容^好(一開始不要太夸張,要跟孩子保持一致)。然后再用五分鐘的時間在兒童旁邊玩。但要制造歡樂的氣氛,吸引兒童的注意力。
庚、介入期要完全的模仿兒童的行為及聲音。但要放大殖民地夸大兒童的動作及聲音。
辛、兒童有主動行為時,要響應他,與他互動,不要再模仿他。在介入的過程中,可以穿插其它的肢體、動作游戲。
JA(joint attention)是指兩人與一事件或物品之間,在分享注意或是確認對方訊息時,所使用的能力,也就是兒童能夠注意他人正在注意的事物,或是透過行為可以分享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給他人。-摘自講義 我們在社會性交往中,其實是使用了大量的非語言溝通,但是我們的自閉兒在解讀他人心智方面有天然的欠缺,所以
1、以圖卡作息表建立固定作息-開始唱歌、游戲介入、中間唱歌、結束
2、每次活動進行前,先進行玩具喜好選擇,讓兒童自行選出3-5項
3、每次只呈現一個玩具,玩完后即收好,再呈現第二樣玩具
4、第一次展示玩具前,先吸引幼兒注意教學者臉部(眼睛)
5、確認幼兒注意教學者臉部(給予提示)
6、展示玩具時,呈現離教學者臉部約15公分距離
7、示范每一樣玩具的教法(依孩子狀況而定)
8、兒童熟悉玩具后教學者會變化表情與聲音以吸引兒童
9、確認幼兒注視后,將玩具移至桌面操作
10、操作玩具時,配合夸張的表情與聲音
11、教學者操作數次后,每次中間停頓約5秒,等待幼兒反應
12、與幼兒輪流操作玩具
13、提示以非口語方式為主
14、若操作三次幼兒皆無興趣,即更換玩具
15、活動進行初期,教學者與幼兒眼睛位置高度應相當
16、減低環境中其它刺激
17、介入時間以15-25分鐘為原則
18、玩具選擇兒童容易學會與操作者為原則
19、玩具依幼兒興趣作增減 其實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去管什么RDI,什么PCI,什么JA,什么FLOORTIME,只要能將孩子的注意力抓過來就是成功了。我們家長千萬不要局限于什么形式,即象我們的孩子那樣將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刻板化了。在我們做感統訓練時、在做認知訓練時,都可以引入楊教授介紹的這種種方法,讓生活中充滿游戲,讓訓練中充滿快樂,才是我們訓練的最高境界。就象打太極拳時無招勝有招,我們也要做到這點(楊教授語)。想一想我們中國人的教育也是,從小到大,我耳朵里經常能聽到很多家長跟孩子說:”你看人家某某某,你看誰誰誰。”可悲的是,我們的家長們也根本認識不到自己錯在了哪里,想想,假如,我們的身邊天天有個人這樣在說我們,多痛苦??!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無形中卻給了孩子好多壓力,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做到日思己過,但求最好。有個笑話,是父與子的對話。父:”你看你,不好好學習,林肯在你這么大的時候,。。。”子:”爸爸,林肯在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當國家總統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他能做到哪些?他需要哪些幫助?總之,我們家長要做到下面這些:一個核心:讓孩子的生活充滿歡笑,充滿樂趣兩個基本點:以孩子的需求為主;以孩子能做到的為主。三個一些:期望值恰當一些;心態平穩一些;生活中的訓練靈活一些。
楊教授在講課時提到,他妹妹管理的工作室,一個小孩每星期要做25小時以上的游戲。游戲是一個最好的介入的平臺??赡芪覀兊募议L會有疑問:做這么多的游戲,那會不會耽誤孩子呢?不會的。孩子的語言是發展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游戲可以創造情境,讓孩子語言得到發展。在認知教學時,在語文教學時,我們都可以添加游戲的元素在里面。即使不是在做游戲,也可以做起來象在做游戲一樣,讓孩子在輕松歡快的氛圍里學習,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廣泛性介入:目標要廣泛;人員要廣泛;要點要廣泛;時間要廣泛;游戲要廣泛。
游戲分幾種:
1、溝通性游戲
2、認知性游戲
3、社會性游戲
4、肢體動作游戲
5、規則性游戲
6、追逐性游戲社會性游戲有5個層次
1、自己玩2、旁觀3、平行游戲4、共同交流,有互動,但沒有共同的目標5、共同目標的游戲肢體動作游戲是小孩子最喜歡的游戲。隨時隨地可以跟我們的孩子玩最簡單的游戲,以達到互動的目的,不要以為玩簡單的游戲就是功能低而放棄。只要達到孩子與我們互動的目的就OK。要以孩子的興趣點為,并擴大大。
游戲的幾個層次
1、不玩
2、感官操弄(視、聽、味覺去操弄玩具)
3、功能性游戲
4、假裝性游戲
劇本游戲劇本:也可稱做腳本,是一連串有先后順序的行動表現,而些行動是在特定空間-時間情境中的適當表現,并且是環繞著目標組織而成的,而這些事件知識多半是由每日的例行性活動所組成(Schank & Abelson,1977)劇本是一種心理架構,提供了可預測的行動、地點、角色和各種道具等過程之訊息的組成,最后組成一個事件(Hudson,1990)(施佳慧制作)–引自講義 例如,吃飯的劇本在家吃:媽媽做飯--擺好碗筷--洗手--吃飯去麥當勞:穿好衣服--出門打的(或坐公交車)--到達麥當勞--點餐--洗手--等候--吃飯等等,吃飯可以有好多劇本,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構成劇本,洗澡、上學、假日旅游等都可以有劇本。劇本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藍圖,因為我們孩子的特性,結構性越強,孩子越容易適應。劇本通常是由時間、地點、主角、事件過程、影響力組成的。時間觀念比較抽象,小孩子不容易掌握,家長在做劇本時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程度不夠,就先不要引進時間的概念,先把人,事,空間作為劇本的內容,最后再把時間引進來。同一個主題,我們可以寫好多不同的劇本,例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戲,孩子可以是警察,可以是小偷,可以是報案的人,另外的玩伴也可以是這樣。不同的劇本可以讓孩子接受變化,并且明白,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千變萬化的。劇本有助于孩子情節式的記憶,有助于孩子描述事件。如果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足夠,每一件事都可以為孩子寫一個劇本。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