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閉癥(infantileamtism)又稱兒童孤獨癥,是以嬰幼兒期就表現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和(或)刻板行為三聯癥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廣泛發育障礙綜合癥?;疾÷蕿槿f分之五到萬分之十,我國約有60萬患兒,并且此患病率還呈上升趨勢。男孩多于女孩。它是一種對兒童、家長和社會影響重大的一類殘障疾病。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從遺傳學、神經生物、神經生理、免疫生化、心理學及家庭社會等不同角度對兒童自閉癥
的病因展開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確切病因至今還沒搞清楚,多數人認為它是由先天基因異常與后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其中飲食可能是后天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為此,國外許多科學家對兒童自閉癥與飲食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此類研究報道還很少,本文對國外有關兒童孤獨癥飲食病因機制的研究進展作一概括性的介紹。
1.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飲食
Dr.FCDohan在1960到1970年間通過多個個案觀察發現,限制麩質和牛奶飲食會使自閉癥行為障礙有明顯改善和恢復,因而提出麩質和牛奶食品可能會加重自閉癥兒的行為障礙的觀點。然而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卻缺少生化依據[1]。1981年,挪威的Dr.KarlReichelt,用先進的實驗室技術研究發現,在自閉癥患者尿中存在有不正常的肽段,是蛋白質沒被徹底分解成氨基酸而形成的短肽片段。他還發現這些肽段大約由4、5或6個氨基酸組成,與類阿片活性肽氨基酸序列相似,這些類阿片活性肽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主來源于牛奶或奶制品)、谷蛋白(主來源于谷類食品麩質)[2]。后來,挪威EkJ等(1999年)的試驗表明,限制谷蛋白飲食可減少尿中短肽片段的含量,說明谷蛋白飲食確是尿中短肽片段的一個主要來源[3]。Knivsberg(2002)等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麩質和酪蛋白限制飲食對自閉癥患者的行為障礙恢復有療效[4]。1995年Buie對111名自閉癥患兒研究發現50%以上患兒有胃腸道癥狀,如食物過敏,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等,懷疑自閉癥患兒的消化道與腦功能異常之間有某種聯系[5]。1995年意大利的Lucarelli從36個牛奶喂養自閉癥患兒研究發現,停用牛奶8周后異常行為有明顯改善,同時血漿中出現明顯高于正常兒童的IgA抗體(抗酪蛋白、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和IgM抗體(抗酪蛋白),提出了兒童自閉癥與食物(如牛奶)過敏有關系的假說[6]。2002年Wakefield認為胃腸道的病理改變可能對自閉癥的發生及臨床表現起重要作用,很可能自閉癥這種腦功能障礙疾病是由腸道這種顱外因素引起,正象肝性腦病由肝病引起一樣,是伴隨免疫介導的中毒性腦病,而自閉癥兒童類阿片活性肽可能參于其并發癥狀的發生[7]。2003年Vojdani第一次研究發現,感染、有毒的化學物、某些食物肽段與淋巴受體和(或)組織酶結合是導致自閉癥患兒出現自身免疫性反應的重要因素[8]。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國內外研究人員一致認為,自閉癥患兒可能由于感染、有毒化學物或某種食物引起胃腸道炎癥或過敏,產生病理改變,不能將谷蛋白或酪蛋白徹底分解,形成過多短肽片段,這些短肽片段具有阿片活性。過量短肽片段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同時也可能伴有谷蛋白或酪蛋白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對大腦直接造成損傷。這樣最終導致大腦功能失調,出現兒童自閉癥的障礙表現。
2.維生素與礦物質
2.1 維生素B6 維生素B6不僅是重要的食物營養素,而且成為目前國內外治療兒童自閉癥的常用藥物。大量研究證實它是一種對兒童自閉癥有效和安全的藥物。最先研究維生素B6治療自閉癥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6年英國神經科醫生A.F.Heeley和G.E.Roberts對19個自閉癥患兒進行研究觀察,發現每天給30mg的維生素B6可使11名患兒尿中異常代謝物減少。1968年德國研究學者V.E.Bonisch報道,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6(每天100-600mg)治療16名自閉癥患兒,其中12名患兒有明顯行為障礙的改善,3名患兒開始第一次開口講話。從那以后,大量研究表明,大劑量使用B6,能使兒童自閉癥的癥狀獲得明顯改善,如眼睛目光對視增加,自我興趣減少,脾氣暴躁減弱,對外界興趣增加,語言交流增加等,并將種治療稱為“超劑量維生素療法”。但有研究報道,一些自閉癥兒童大劑量服用維生素B6后,出現尿失禁,聲音敏感增加等副作用。美國的Rimland研究發現如果配合鎂劑一起使用就可避免維生素B6的副作用[9]。后來他還發現使用這種聯合療法治療自閉癥比用其它藥物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相對低[10]。為什么維生素B6治療兒童自閉癥有效?是否維生素B6缺乏是自閉癥發生的原因?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SivaSankar(1979年)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血漿中維生素B6沒有減少,所以他認為維生素B6治療自閉癥有效的可能機制是維生素B6代謝障礙或它的直接生理作用所致[11]。后來一些法國學者研究表明,維生素B6聯合鎂劑療法可減少某些自閉癥患兒尿中高多巴胺代謝產物—3-甲基-4-羥基苯乙酸的含量,能糾正一些自閉癥患兒皮質誘發電位的不正常波形和振幅,推測維生素B6可能通過糾正自閉癥患者體內多巴胺的代謝異常發揮治療作用[12-14],具體機制還待研究。
2.2 汞 自從1998年英國腸胃病學專家Wakefield等在Lancet上發表文章認為自閉癥的發病率增加與嬰兒期廣泛接種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主要是MMR疫苗中的汞)有關的研究報道[15]以后,汞與兒童自閉癥的關系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一些國家,尤其是英國出現大批家長拒絕給孩子進行疫苗接種的浪潮,有的國家甚至禁止使用MMR疫苗,引起人們對兒童免疫疫苗的恐慌。后來又有研究認為孤獨癥和汞中毒癥狀存在很多相似點,如性格孤僻、精神障礙等神經精神癥狀為主的表現,因此提出了汞可能是自閉癥發生的原因之一。孕婦與兒童應該避免高汞暴露來預防兒童孤獨癥,人體汞的主要來源除了汞合金的接觸與含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的疫苗注射外,另外一個主要來源就是攝取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與海產食品。但也有觀點認為,魚、汞合金及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等不同形式汞所致的中毒與自閉癥的表現并不相同。目前許多研究表明,含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的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MMR疫苗)與自閉癥沒有確切關系。美國醫學界的研究結論也表明找不到MMR疫苗直接導致自閉癥的可信依據。要明確自閉癥與汞暴露及汞代謝的確切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3 維生素C 日本健腦食品研究專家坂野節夫提出自閉癥的重要原因在于維生素的不足,他認為大腦是人體器官組織中含維生素最多的組織之一,維生素C可維持腦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他使用大量攝入維生素C的療法對患自閉癥的孩子進行了治療,結果表明他們在語言和行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善,獲得了一定療效。
2.4 鐵美國的Padhye(2003年)提出飲食中過量攝入鐵會增加自閉癥的患病率。因為鐵是強的免疫調節因子,過多的鐵會使免疫系統功能過強,與未消化的食物肽發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釋放一些化學也會引起氧化應激或化合反應來使神經組織發生變性,并發表鐵螯合劑治療自閉癥的有效報道[16]。
3.酸性食物
國外有專家發現,兒童自閉癥的發生和發展可能與過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關。”酸性食物”是指富含磷、硫、氯等成分的食物,如高脂肪、高糖分和動物性食物。過量食用此類食物,會使其中的磷、硫、氯等在人體內形成過多的酸性物質,易使血液等體液酸性化,呈現”酸性體質”,破壞正常血液弱堿性(PH值為7.35左右)的”酸堿平衡”,導致體內的各種代謝功能失調,影響重要器官的正常發育或功能發揮。尤其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過食酸性食品,會漸進性地出現一系列癥候———手足發涼,容易感冒,皮膚抵抗力降低,??摁[不安,免疫功能亦下降,嚴重者殃及大腦功能。而且缺少鉀、鈉、鈣、鎂、鋅等堿性礦物質,即缺少了大腦發育和維持大腦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對兒童自閉癥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也可能是現代社會兒童自閉癥的發病率有所增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兒童營養專家建議,為了防治兒童孤獨癥,兒童應該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
4.小結
綜上所述,一些飲食和飲食習慣影響著兒童自閉癥的發生或發展,二者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聯系,但確切的關系和機制還不清楚,許多研究尚處在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或科學驗證。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應開展和加強兒童自閉癥的飲食病因的探討研究,因為這不僅會為揭開兒童自閉癥的真正根源提供重要線索,而且對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居民飲食特點的兒童自閉癥食療康復方案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因而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的病因展開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確切病因至今還沒搞清楚,多數人認為它是由先天基因異常與后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其中飲食可能是后天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為此,國外許多科學家對兒童自閉癥與飲食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此類研究報道還很少,本文對國外有關兒童孤獨癥飲食病因機制的研究進展作一概括性的介紹。
1.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飲食
Dr.FCDohan在1960到1970年間通過多個個案觀察發現,限制麩質和牛奶飲食會使自閉癥行為障礙有明顯改善和恢復,因而提出麩質和牛奶食品可能會加重自閉癥兒的行為障礙的觀點。然而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卻缺少生化依據[1]。1981年,挪威的Dr.KarlReichelt,用先進的實驗室技術研究發現,在自閉癥患者尿中存在有不正常的肽段,是蛋白質沒被徹底分解成氨基酸而形成的短肽片段。他還發現這些肽段大約由4、5或6個氨基酸組成,與類阿片活性肽氨基酸序列相似,這些類阿片活性肽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主來源于牛奶或奶制品)、谷蛋白(主來源于谷類食品麩質)[2]。后來,挪威EkJ等(1999年)的試驗表明,限制谷蛋白飲食可減少尿中短肽片段的含量,說明谷蛋白飲食確是尿中短肽片段的一個主要來源[3]。Knivsberg(2002)等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麩質和酪蛋白限制飲食對自閉癥患者的行為障礙恢復有療效[4]。1995年Buie對111名自閉癥患兒研究發現50%以上患兒有胃腸道癥狀,如食物過敏,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等,懷疑自閉癥患兒的消化道與腦功能異常之間有某種聯系[5]。1995年意大利的Lucarelli從36個牛奶喂養自閉癥患兒研究發現,停用牛奶8周后異常行為有明顯改善,同時血漿中出現明顯高于正常兒童的IgA抗體(抗酪蛋白、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和IgM抗體(抗酪蛋白),提出了兒童自閉癥與食物(如牛奶)過敏有關系的假說[6]。2002年Wakefield認為胃腸道的病理改變可能對自閉癥的發生及臨床表現起重要作用,很可能自閉癥這種腦功能障礙疾病是由腸道這種顱外因素引起,正象肝性腦病由肝病引起一樣,是伴隨免疫介導的中毒性腦病,而自閉癥兒童類阿片活性肽可能參于其并發癥狀的發生[7]。2003年Vojdani第一次研究發現,感染、有毒的化學物、某些食物肽段與淋巴受體和(或)組織酶結合是導致自閉癥患兒出現自身免疫性反應的重要因素[8]。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國內外研究人員一致認為,自閉癥患兒可能由于感染、有毒化學物或某種食物引起胃腸道炎癥或過敏,產生病理改變,不能將谷蛋白或酪蛋白徹底分解,形成過多短肽片段,這些短肽片段具有阿片活性。過量短肽片段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同時也可能伴有谷蛋白或酪蛋白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對大腦直接造成損傷。這樣最終導致大腦功能失調,出現兒童自閉癥的障礙表現。
2.維生素與礦物質
2.1 維生素B6 維生素B6不僅是重要的食物營養素,而且成為目前國內外治療兒童自閉癥的常用藥物。大量研究證實它是一種對兒童自閉癥有效和安全的藥物。最先研究維生素B6治療自閉癥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6年英國神經科醫生A.F.Heeley和G.E.Roberts對19個自閉癥患兒進行研究觀察,發現每天給30mg的維生素B6可使11名患兒尿中異常代謝物減少。1968年德國研究學者V.E.Bonisch報道,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6(每天100-600mg)治療16名自閉癥患兒,其中12名患兒有明顯行為障礙的改善,3名患兒開始第一次開口講話。從那以后,大量研究表明,大劑量使用B6,能使兒童自閉癥的癥狀獲得明顯改善,如眼睛目光對視增加,自我興趣減少,脾氣暴躁減弱,對外界興趣增加,語言交流增加等,并將種治療稱為“超劑量維生素療法”。但有研究報道,一些自閉癥兒童大劑量服用維生素B6后,出現尿失禁,聲音敏感增加等副作用。美國的Rimland研究發現如果配合鎂劑一起使用就可避免維生素B6的副作用[9]。后來他還發現使用這種聯合療法治療自閉癥比用其它藥物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相對低[10]。為什么維生素B6治療兒童自閉癥有效?是否維生素B6缺乏是自閉癥發生的原因?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SivaSankar(1979年)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血漿中維生素B6沒有減少,所以他認為維生素B6治療自閉癥有效的可能機制是維生素B6代謝障礙或它的直接生理作用所致[11]。后來一些法國學者研究表明,維生素B6聯合鎂劑療法可減少某些自閉癥患兒尿中高多巴胺代謝產物—3-甲基-4-羥基苯乙酸的含量,能糾正一些自閉癥患兒皮質誘發電位的不正常波形和振幅,推測維生素B6可能通過糾正自閉癥患者體內多巴胺的代謝異常發揮治療作用[12-14],具體機制還待研究。
2.2 汞 自從1998年英國腸胃病學專家Wakefield等在Lancet上發表文章認為自閉癥的發病率增加與嬰兒期廣泛接種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主要是MMR疫苗中的汞)有關的研究報道[15]以后,汞與兒童自閉癥的關系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一些國家,尤其是英國出現大批家長拒絕給孩子進行疫苗接種的浪潮,有的國家甚至禁止使用MMR疫苗,引起人們對兒童免疫疫苗的恐慌。后來又有研究認為孤獨癥和汞中毒癥狀存在很多相似點,如性格孤僻、精神障礙等神經精神癥狀為主的表現,因此提出了汞可能是自閉癥發生的原因之一。孕婦與兒童應該避免高汞暴露來預防兒童孤獨癥,人體汞的主要來源除了汞合金的接觸與含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的疫苗注射外,另外一個主要來源就是攝取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與海產食品。但也有觀點認為,魚、汞合金及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等不同形式汞所致的中毒與自閉癥的表現并不相同。目前許多研究表明,含工汞硫代水楊酸鈉的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MMR疫苗)與自閉癥沒有確切關系。美國醫學界的研究結論也表明找不到MMR疫苗直接導致自閉癥的可信依據。要明確自閉癥與汞暴露及汞代謝的確切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3 維生素C 日本健腦食品研究專家坂野節夫提出自閉癥的重要原因在于維生素的不足,他認為大腦是人體器官組織中含維生素最多的組織之一,維生素C可維持腦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他使用大量攝入維生素C的療法對患自閉癥的孩子進行了治療,結果表明他們在語言和行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善,獲得了一定療效。
2.4 鐵美國的Padhye(2003年)提出飲食中過量攝入鐵會增加自閉癥的患病率。因為鐵是強的免疫調節因子,過多的鐵會使免疫系統功能過強,與未消化的食物肽發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釋放一些化學也會引起氧化應激或化合反應來使神經組織發生變性,并發表鐵螯合劑治療自閉癥的有效報道[16]。
3.酸性食物
國外有專家發現,兒童自閉癥的發生和發展可能與過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關。”酸性食物”是指富含磷、硫、氯等成分的食物,如高脂肪、高糖分和動物性食物。過量食用此類食物,會使其中的磷、硫、氯等在人體內形成過多的酸性物質,易使血液等體液酸性化,呈現”酸性體質”,破壞正常血液弱堿性(PH值為7.35左右)的”酸堿平衡”,導致體內的各種代謝功能失調,影響重要器官的正常發育或功能發揮。尤其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過食酸性食品,會漸進性地出現一系列癥候———手足發涼,容易感冒,皮膚抵抗力降低,??摁[不安,免疫功能亦下降,嚴重者殃及大腦功能。而且缺少鉀、鈉、鈣、鎂、鋅等堿性礦物質,即缺少了大腦發育和維持大腦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對兒童自閉癥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也可能是現代社會兒童自閉癥的發病率有所增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兒童營養專家建議,為了防治兒童孤獨癥,兒童應該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
4.小結
綜上所述,一些飲食和飲食習慣影響著兒童自閉癥的發生或發展,二者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聯系,但確切的關系和機制還不清楚,許多研究尚處在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或科學驗證。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應開展和加強兒童自閉癥的飲食病因的探討研究,因為這不僅會為揭開兒童自閉癥的真正根源提供重要線索,而且對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居民飲食特點的兒童自閉癥食療康復方案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因而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