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商報"愛心面對面"欄目報道了安徽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及在那里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那些與疾病苦苦抗爭的孤獨癥、腦癱、聽障兒童和他們的家長渴望得到社會關注,渴望得到心理援助的愿望見報后,許多愛心人士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11月6日下午,安徽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內歡聲笑語不斷,心理咨詢師林林老師帶領合肥學院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蜀山奇俠"玩具工作室的胡申經理兄妹、林育幼育·香格里拉幼兒園師生,以及數位讀者代表,帶著孩子們喜愛的各種益智玩具、口琴、鈴鼓、衣物、圖書等愛心物資來到康復中心。心理咨詢及心理援助志愿者與家長傾心長談,進行心理疏導;幼兒園的小朋友還為康復中心的小伙伴帶來了文藝表演。
●殘疾孩子家庭:需要物質幫助更需要心理關懷
安徽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個綜合性的殘疾人康復機構。中心副主任王永明坦言,由于殘疾人特別是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要特定的設備、非常專業的指導,康復中心目前只能滿足一部分殘疾兒童的康復需求,比如孤獨癥康復這一塊,就存在著十幾個孩子在上課,但還有兩三百人排隊申請的情況。
"可以說,能來到咱們康復中心的孩子,都是非常幸運的,他們中的一部分,還享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提供的康復項目。盡管如此,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家長的艱辛,在一個家庭中有這樣一個孩子,家長就背上了兩個承重的包袱,一是經濟包袱,另一個是精神包袱。"王永明說。
康復的過程是那么漫長,期間,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讓家長和老師們欣喜不已。對于殘疾兒童的家長們來說,面對孩子的病痛和艱辛的康復訓練,他們承擔了更多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在這些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中,他們要比普通家長付出更多但得到更少。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注,需要溫暖的雙手幫扶、需要貼心的話語鼓勵。
●心理專家:今后將定期來開展心理輔導
在當天的活動中,家庭教育指導師、我省首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林林,帶著8位合肥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到康復中心,為家長們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家長們排憂解難。
林林說,目前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孤獨癥(自閉癥),在中國約有150萬孤獨癥兒童,這種聽上去有些陌生的疾病就在我們身邊發生,但很多家長并不了解這一疾病,錯過了早期的最佳治療時期。"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孤獨癥的真正病因目前在醫學界仍無定論,但是醫學界一致認同,早期干預對于改善孤獨癥的癥狀極其重要。父母如果發現2到3歲孩子有自閉癥的傾向,如不說話、不與人親近、行為刻板等,應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目前確診孤獨癥主要通過了解發育指標、心理量表測試、感官測試等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如果錯過了早期的最佳治療時期,孤獨癥患兒就可能一輩子生活在封閉的自我世界里了。"林林說。
孫燕是合肥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四學生,她告訴記者,作為專業學習的一部分,她也曾和同學們走訪過中小學、戒毒中心等,這是第一次與孤獨癥患兒的家長接觸。"能感覺出來,家長們的心理壓力很大。如果孩子的康復成效不是非常顯著,有的家長也會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希望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參與進來,幫助孤獨癥患兒,幫助患兒們的家長!"
林林和大學生們都表示,今后,將定期來康復中心,為孩子和家長們進行心理輔導。
●愛心讀者:讓孩子們擁有同樣美好的未來
在上周日關于孤獨癥患兒的報道見報后,讀者們紛紛為患兒奉獻愛心。"蜀山奇俠"工作室的胡申和哥哥一起,帶著大大小小上百個毛絨玩具來到康復中心送給孩子們。記者了解到,熱心公益事業的胡申,在2005年就參與到格?;ㄎ鞑恐鷮W活動中去,作為志愿者負責助學活動西藏片區的捐助工作,她還捐助了兩個西藏山南地區的貧困學童。
在本報愛心面對面欄目前期的活動中,我省著名兒童作家伍美珍捐贈了大批嶄新的兒童讀物。這一次,本報工作人員也從中挑選幾十本低齡兒童畫報,送到康復中心的孩子們手中。此外,根據孩子們的康復需求,讀者們還捐來了口琴、鈴鼓、橡皮泥、掛圖、識字卡、點讀機等一批物資。
"希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能對這些孩子們多一些關注,關心他們現在的康復治療,關心他們成長中的教育銜接。我相信,通過社會、家庭、康復中心、學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這些孩子們同樣能擁有美好的未來!"胡申說。
●幼兒園小朋友:送上親手制作的小禮物
5歲的何映谷和6歲的胡妍蕓來自林育幼育·香格里拉幼兒園,在了解到同齡人的不幸遭遇后,他們花了整整一個中午的時間,在老師的幫助下,用創意泥制作了十余件色彩繽紛、造型各異的小禮物,"我祝小朋友們早日康復!"何映谷說。
在活動現場,何映谷和胡妍蕓為新伙伴們演唱了一首動聽的歌曲。隨后,康復中心的小朋友顏顏也大大方方地走到臺前,為大家朗誦了古詩,她吐字清晰,語調抑揚頓挫,這對于一個聽力障礙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也是通過報紙才了解到康復中心的情況,因為時間太緊張,幼兒園也同時在舉行著全園小朋友參加的一個參觀活動,所以,這一次先安排兩位老師和兩個小朋友作為代表來到這里。"李雅慧老師表示,"這里的孩子和我們園的孩子年齡相仿,這里的老師為了孩子們的康復,付出了更多的愛心和耐心。以后有合適的機會,希望孩子們之間、我們同行之間能進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活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