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翠英正在給殘障孩子上課。本報記者 賀建東攝 |
本報記者 賀建東
在南寧,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所教的學生,或殘疾、或智障,行動、思維和理解能力與正常的孩子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為了讓這些特殊的花朵也能迎著太陽盛開,老師們以自己的愛心和耐心,默默地為孩子們服務著。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南寧市培智學校和南寧市盲聾啞學校,感受這些特殊園丁的無私奉獻。
自編教材
填補孤獨癥訓練空白
南寧市培智學校是一所專門為聽障、智障、孤獨癥和腦癱兒童提供醫療、教學康復服務的學校。1993年1月,吳翠英從其他學校走入了這所特殊的學校,走近了這群特殊孩子的世界,一干就是18年。
學校副校長黃飛告訴記者,培智學校的孩子,有很多患有孤獨癥。這樣的孩子很難和別人交流,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學校,很多護理工作由護理部來做,但只要吳翠英在場,總是和護理人員一起為學生穿鞋、換衣服、擦鼻涕、喂飯。在節假日,她還把離家遠的寄宿孩子帶到家里吃飯,帶他們到圖書市場買書,到電影院看電影,就像是孩子的親媽媽一樣。時間長了,有些學生干脆直接喊她“媽媽”。
為了摸索出針對孤獨癥孩子的教學方法,吳翠英用電子郵件與香港復康會、協康會及智障人士聯會建立聯系,學習治療孤獨癥的經驗。隨后,她推動學校與一家慈善機構合作,辦起了廣西第一家孤獨癥訓練機構,填補了廣西孤獨癥訓練的空白。沒有訓練教材,吳翠英帶領幾位老師自編了一套教材;沒有教學對象,她就拿自己的女兒當學生,一遍遍摸索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現在,吳翠英所在的培智學校已經收治訓練了幾千名患兒,成為全國小有名氣的孤獨癥訓練基地之一。她說,這些孩子已經夠不幸了,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精彩,是自己的最大愿望。
牽起小手
聾啞孩子“摸”到聲音
9月10日,記者在南寧市盲聾啞學校見到李雯的時候,她剛剛從上海領回了“交通銀行特教園丁獎”,她說:“獲此殊榮的在廣西也只有6個人,我的努力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也知足了?!?/p>
1987年,20歲的李雯從師范學校畢業,就來到了南寧市盲聾啞學校。她說,當時看到那些孩子活潑可愛,卻有口不能語,有耳聽不見,自己的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從那時候起,自己的人生軌跡就和這些孩子連在了一起,從此再沒有分開。
該校楊靜校長說,聾啞孩子交流的時候,有的發不出音,有的能發出音,但別人卻無法聽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發音時聲帶的顫抖,李雯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拉著學生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她手上會帶有粉筆灰,拉學生手的時候,這些粉筆灰就被帶到了學生的手上,又被學生的手帶到自己的脖子和臉上。經過如此反反復復的訓練,一堂課下來,李雯的臉上和身上,經常帶著五顏六色的粉筆灰。
李雯的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她善于利用實物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比如說春天來了,她會帶著孩子們認識校園里的花草樹木,讓學生體驗、感受春天景色,如此一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入,教學效果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記者和李雯聊了不到半小時,她就匆匆說抱歉,要去給孩子們上數學課了。在教室里,記者見到她不時地走下講臺,走到同學們身邊,和他們交流,伸出大拇指給他們鼓勵。
半路出家
圖書管理員成特教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記者跟隨共青團廣西區委赴南寧市盲聾啞學校慰問,盲聾啞孩子表演的課本劇《守株待兔》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影響。這些孩子聽不到音樂,卻能準確地按照音樂節奏,將好吃懶做的哥哥和勤儉善良的弟弟表演得活靈活現。9月10日,記者再次赴盲聾啞學校采訪時才了解到,當時在臺上表演的是華靜老師班里的學生。
華靜是1996年進入聾啞學校的,她在大學里學的是服裝設計,與特殊教育一點都不沾邊。走進聾啞學校的大門時,她甚至連手語都不會打,更不要說和這些孩子進行交流了。到學校后,華靜做了7年的圖書管理員,她發現,這些盲聾啞孩子雖然看不見、聽不著,但求知欲望卻不亞于常人,一些孩子經常鉆到圖書館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不到關門都不出來。孩子們對知識的執著讓她深受感動。于是她開始學習手語,逐漸能用手語和孩子們交流了,她的工作崗位也由圖書管理員變成了老師。
華靜告訴記者,當時排練《守株待兔》的時候,她和其他兩位老師要把舞蹈動作教給學生。由于用手語傳達要有一個過程,所以老師們按照音樂節奏,需要提前做手語動作,孩子們的步點才能和音樂合拍。排練的時候,扮演“哥哥”的許進翁同學每天要為一個動作重復多次,時間長了就產生了厭煩情緒。每當這時候,華靜就暫停排練,等許進翁的情緒恢復了,再給他講面對困難要咬牙堅持,不能知難而退的道理。最終,10個聾啞孩子都堅持了下來,經過一個月的排練,他們表演的節目獲得了南寧市中小學慶?!傲弧眱和澪乃噮R演優秀表演獎。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