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給孤獨癥的孩子起名叫“星星的孩子”,我覺得他們更像天使,干凈純潔,內心深處沒有勾心斗角,沒有爾虞我。我想我們真的該從這些天使的身上學到點什么,例如,怎樣使自己的心變得善良、簡單。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怎樣對孤獨癥的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教育訓練: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訓練的操作者多為家長和特教老師,訓練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家長和老師是否對患兒有愛心、耐心和熱心,與孤獨癥患兒交往,使患兒先對訓練者感受興趣,雙方能相互溝通,這一階段往往是最困難的階段。尤其在早期階段,把孩子交給“保姆”、“阿姨”是起不到治療作用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第二、把要學的技能分成若干個細小步驟來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都給他們。譬如教患兒正確使用筷子,先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勢展示給他們;讓他從數只筷子中拴出兩只并粗細端對齊;用手握住他的手保持在正確握拿狀態;反復進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術。孤獨癥患兒很容易因失敗而煩躁或放棄學習,所以,在訓練中要邊教邊做邊鼓勵。
第三、訓練時要動作、言語、獎勵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方法實際是行為治療中的“陽性強化法”。在教他們做某一技能時,要不斷講解每一步驟和意義,當完成時便給予患兒適當的物質獎勵(多為孩子喜歡的食品或玩具)。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孩子對訓練的興趣和減少不愉快情緒的發生。
第四、在教育訓練過程中,切忌操之過急,要有恒心。不可期望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能掌握一種技能。例如,“上廁所”對正常發育的兒童可能在很短時間內便學會了蹲馬桶、擦屁股、拉水箱、洗手等一系列動作,并理解每一步的意義,但對孤獨癥患兒可能要半年、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去掌握和運用。
教育訓練的目的是教會患兒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理生活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行為矯正:行為矯治的目的在于減少病態行為,如攻擊行為、自傷、刻不容緩板行為和在公共場院合引起家長難堪行為的發生,增加社會化行為。
在行為矯治的開始階段,很多家長對行為治療的原則和方法一點不知道,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有專業人員,如行為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特教老師等,把矯治方法教給家長。對每個患兒出現的每個行為,如尖叫、攻擊行為都要盡量去理解,在他每一個行為出現以前或即將發生時,家長就要猜到他可能會去干什么、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如有的患兒出現攻擊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喜歡的玩具堆放位置發生了改變,另一些患兒可能是對某種事件產生了恐懼的結果。
有很多人都在為孤獨癥患者在不同的方面做著不同的努力,每個人都在幫助那群天使,現在他們是斷翅的天使,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終有一天他們能展翅飛翔。天使不孤獨,我們一直都在你們身邊。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