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和行為發育異常有關的疾病,很多孩子出現自閉癥是由于家庭的不良環境因素引起的,臨床也有發現,腦發育部位有異常者多有自閉癥的情況,具體的自閉癥的孩子會和哪些因素有關。
(一)指導患兒抗拒自我刺激。
當患兒出現自我刺激行為時,要求他用另一行為代替和抗拒自我刺激。例如:對玩弄舌頭的患兒,讓他張開嘴巴(亦可進一步指導患兒做舌體操練習,配合發音訓練)等等。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但應注意使用頻率和使用后的行為觀察和適當的行為補充練習,以防患兒造成新的固執行為或出現的麻煩。如令其將手放在桌上適當時間后,應適量給一些手工活動做為補充練習。
(二)獎勵良好行為。
有的患兒是想利用自我刺激來逃避訓練功課或其它活動。如果要減少患兒的逃避意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他能合作的時候給予獎勵。在獎勵患兒時,必須要告訴他為什么會得到獎勵。最好是在良好行為出現的同時提供特定的獎勵。獎勵辦法應更多的使用有形獎勵,同時也可使用表揚、贊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強化物,則需充分考慮強化的時間、形式和應強化的行為,切忌亂用。
(三)適當妥協。
當患兒出現自我刺激行為,而在指導環境上受到極大限制時,我們可作適當妥協。在矯正自我刺激行為過程中,患兒可能產生新的自我刺激行為。要是新行為比前一個行為好,那就暫時讓他作新行為,以免增加矯正的難度。這是對新行為的暫時妥協。
(四)語言指導。
在進行訓練活動之前,對患兒給予特定的口頭指示。即讓患兒明白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好了該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該做的事會得哪些獎勵等等,而且家長在活動中要抓住機遇充分贊揚其良好行為,這樣就可以預防自我刺激行為。
(五)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
這里的“社會”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社會”的含義。它泛指自閉癥患兒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環境。即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讓患兒學習與家庭成員相處原則和習慣、待人接物禮儀、飲食起居等;讓患兒學習學校課堂常規、教育教學活動規范、集體行動規范等;讓患兒學習社會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等。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