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當3歲半的小軒含混不清地喊出“爸爸媽媽”時,武漢劉先生夫婦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望子成龍心切,拼命“早教”,自閉的小軒不得不接受干預治療。經過一年努力,小軒病情好轉,基本達到3歲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
據劉先生介紹,兒子小軒1歲前,能夠認人,嘴里也時常有“媽媽、爸爸”的音冒出來。意識到兒子要說話了,他每天多次反復播放英語DVD給小軒,還用大把的時間帶小軒玩電腦、看電視學說普通話等。而爺爺奶奶因為一口標準的武漢話,也被禁止在孫子面前開口。但小軒到兩歲半時,還不會說話,也不愿跟他們目光交流,被醫院診斷為“自閉癥”。
不愿接受這一診斷,劉先生帶著小軒來到中南醫院兒童心理門診。范靜怡副教授通過家長描述和細心觀察后發現,雖然小軒符合自閉癥的兩大核心癥狀:語言和社交障礙,但并非典型的自閉癥,而是早期教育不當引起的語言發育倒退和與年齡相匹配的社交能力不足。范靜怡說,“拔苗助長”式的盲目早教,過度注重兒童智力發育,忽視其心理和行為健康。英語和普通話交替的語言環境,讓正在學說話的小軒產生語言混亂,久而久之,導致其語言發育遲緩。而終日與錄像和電腦為伴,小軒也無法發揮其社交能力。
得知是盲目早教惹的禍,劉先生夫婦追悔莫及。一年來,他們按醫生要求積極調整教育方法,強化語言訓練和親子教育,并帶小軒去特殊教育培訓機構做社交能力培訓。經過一年的密集干預,小軒已能含混不清地說話,也愿意與人對視和交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