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沒有做過關于孤獨癥專門的整理和研究,但知道孤獨癥不是父母教養的問題,更多被認為是先天的。正如徐慧琳 老師所說,孤獨癥的本質也不是刻板行為,而是社交障礙。孩子沒法理解在什么樣的社會場合中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就可能表現出在我們看來怪異的行為,比如在教室里忽然站起來大聲說話,或者像這個案例中的咬人行為。另外,孤獨癥兒童很難理解他人的情感,缺乏共情能力,因此也很難對他人的情感做反應。
在這個女博士做的治療中,會不會有媒體夸大的部分,我并不清楚。這里想介紹一下女博士所用的“厭惡療法”。
有些孩子喜歡咬手,她就親自去咬孩子的手;有些孩子喜歡撞墻,她就抱著孩子的頭去撞墻;有些孩子怕高,她則把孩子吊在樹上讓他“恐高”……這不是恐怖片,也不是暴力片,而是針對自閉癥患兒采取的特殊訓練干預。創新這種教學方法的是學臨床兒科、有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賀小燕,她的“厭惡療法”,采取另類“暴力”施教,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和家庭。不過,這種使用“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教學方式,雖然贏得了許多家長的贊嘆,但卻惹來不少爭議。(7月11日《重慶商報》
正所謂,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因此,女博士采用“以暴制暴治療自閉兒童”的做法,看似“以毒攻毒”——非常殘忍,但在筆者看來,女博士治療自閉癥兒童的做法,看似無情,其實采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的厭惡療法進行治療,我們應該給予支持和寬容。
事實證明,對自閉兒童來說你,要想徹底糾正其身上的頑疾與毛病,僅用藥物治療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還可能根本毫無作用。那么,就應該采取創新治療方法,對其采取“非常手段”加以訓練治療。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治療兒童自閉癥,假如舍不得孩子“吃苦”,又何以能夠趕走“自閉癥”對孩子及家長的造成的痛苦與困擾
正因為如此,女博士才大膽,在征得孩子家長的同意下,采用看似是“暴力”手段,實則是暴力尺度“把握有度”,在不傷及孩子健康的情況下,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和治療。一個個康復的孩子,重歸家庭就是女博士對其治療效果的滿意答卷。
正如,厭惡療法和心理學上所述,醫學上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內容是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癥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而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它是通過附加某種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進行不適行為時,同時產生令人惡心的心理或生理反應,如此反復實施,結果使不適行為與厭惡反應建立了條件聯系,以后求助者進行這種不適行為時,就會產生厭惡體驗,為避免這種厭惡體驗,求助者的不適行為會減少或者終止。
所以,我們即使對女博士“以暴制暴療法”仍心有存疑,那么,也應該在尊重醫學常識和科學基礎上,對女博士的以暴制暴療法,多些寬容。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