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學發達的國家認為,右腦不夠飽滿的孩子,是終生會有情緒干擾的。因為右腦決定情緒,右腦飽滿的人,情緒穩定性要高。我們太重視左腦的理性 發展,太重視思辨了。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理性,讓他知道對錯好壞,讓他用線性的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結果是右腦沒有機會得到飽滿的發展。所以中國人容易產生 情緒障礙。而像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普遍認為他們是集體藝術水平比較高的國家。所以相對來講,他們卷入情緒問題要少得多…
人類建構的視覺模型對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好處,但也有很大的壞處
0—2歲是孩子的初始階段。孩子在初始狀態中,內心世界沒有完整的認知模型,沒有客觀判斷的能力,爸爸媽媽給他什么就是什么。從我們對兒童的研 究發展來看,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觸覺,在胚胎里就開始發展,然后是嗅覺、視覺和聽覺。為什么兒童要觸摸?因為他的觸覺發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觸摸也是交流。我 們不要以為和孩子講話就是交流,對2歲以前的孩子來講,說話是最不能交流的,因為孩子的左腦還沒有發展。
0—2歲的初始狀態,就是孩子的心智還是一個空置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樂刺激、圖形刺激去激發孩子智力發展是非常好 的。但前提是,過去我們用來刺激孩子發展的東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誰生成的?是人類。我們把人類的音樂、人類的圖片、人類的所有認知模型,像杯子、房 子、老人等所有的屬于人類建構的視覺模型去刺激孩子,這種刺激對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好處,但也有很大的壞處。原因是什么?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可交流的東西是 非常少的,“存在”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深邃的東西。比如說狗,狗的叫聲千差萬別,狗有很多的叫聲,在不同的情景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但可交流的狗叫聲在 人類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們只有“汪汪”這一個詞匯來表達狗叫聲。我們用人類生成的這些東西——知覺模型來教導孩子,試圖用“汪汪”來告訴他狗是 什么東西,但對孩子來講,他的大腦里面并沒有這些知覺模型,這會讓孩子對外界事物的了解變得狹窄。
當今的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共同研究出來的教育思想認為,過早地使用人類生成的音樂、圖形、知覺模型包括言語刺激孩子,是給孩子人化的 知識結果,這更適合和人交流,但是這種交流會讓孩子“變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狀況的智力迅速衰減。我們要記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費神的,但是只記住“汪汪” 卻很簡單,也就是說,我們過早進行人類文化浸染的結果是讓孩子記住了“汪汪”,卻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復雜性。
現在我們主張人類文化對2歲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過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們知道,在音樂當中不管我們的鋼琴彈得多么美妙也 比不上黃河、瀑布的聲響,鋼琴永遠不能模仿大海波濤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風聲永遠沒有真正的風豐富多彩、震撼。人類的衍生物是來自于自然,通過模仿自然來 逼近自然,但自然永遠比人類要真實、要復雜、要多樣化。在西方,很多媽媽會在孩子出生3天帶著孩子去大自然聞青草味,因為孩子的嗅覺發展得最快,所以帶孩 子去嗅各種各樣的味道。當他用觸覺、嗅覺感受風的吹拂、水的打擊,這些信息遠比過早給孩子提供一個分類信息好。
人類的文化是以分類的方式發展的,我們通過一個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類秩序,這個分類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后形成的。很多狗的叫聲我們 沒法交流,我們只能用一個詞匯“汪汪”來進行交流。人類文化和知識是用通約的方式傳播,因為它要通過我們的演繹,比如說,我們對深圳的感覺,我來到深圳感 覺到它的日新月異,但是這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我只能用“汪汪”這樣通約的言語去描述,但把感覺理解過來時它的特點就變得非常少。就像一個美味,它的感覺 是說不出來的,你想理解這個味道的時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語,而言語的蒼白性對“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2歲以前充滿飽滿的設計感。如果你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色彩專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給他看顏色卡片。神經系統有一個特征是當它能夠用最簡單的分類來處理時,它就用最簡單的而 不用復雜的。我們在神經分類里面測查圖形記憶時,就不能給一個人看可命名的圖形,假如這個是花,我們記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記住花本身,這是言語的使用給神 經系統和大腦帶來的衰退,當我們知道這個概念后不用關心這個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樣的。
兒童沒有言語時他的思維方式充滿復雜性,在孩子7~8歲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導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繪畫,看起來他會比別的孩子畫得更像,但 這是人類生成的文化模型,他會失去創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樂家,經常給孩子聽音樂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創造 性的音樂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話,那就不一樣了,人類的音樂充滿一種節律,我們音樂的模型是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們的音樂結構永遠是以這個為中心的結構體系,但是大自然的聲音不是音律的結構,音律是人類模仿自然結構的一個象征性的逼近產物,所以海濤永遠是不 可演奏的。如果一個孩子在2歲以前飽受了do re mi fa so la si do的音樂刺激,結果是他對其他的音樂就失去了感受力。西方的研究已經證明,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腦中每個細胞都在待命,大腦有幾十億的神經細胞,它要處理 的是復雜信息,大腦細胞對差異敏感,對一致性信息不敏感。
我們在研究兒童孤獨癥時發現,兒童孤獨癥是因為他沒有分類和抽象的能力,他會把每種花當成獨立的花來記憶,而不會把月季、玫瑰當成一種花來記 憶,這就是2歲以前孩子的智力類型,他們的每個細胞都在原地待命,當任何細胞對某一種差異產生了反應,它終身都會對這個差異產生反應,不再對其他信息進行 反應,因為大腦的交流是無序的,是信息流的交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