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ㄒ唬褖?,男,10歲,孤獨癥障礙兒童,主要糾畫龍點睛問題,聲音小。
測得語言發育基礎條件:
口舌操:會主動模仿老師做不同的舌位變化,
聲氣結合:可主動執行(主動發音、聲母、韻母等)
氣流量:小,不會吹氣球
?。ǘ┱Z言理解及模仿能力相當于4—5歲水平。
以下就是對壯壯學吹氣球過程的分析:
二、訓練過程:
1、訓練師首先準備兩個氣球,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顏色,那么孩子會對這個氣球感興趣。
2、訓練師此時需要孩子看著自己從桌子上拿起氣球,并放到嘴巴中,同時發出指令:“壯壯,跟我學。”要求孩子模仿訓練師拿氣球放到嘴巴中。
3、訓練師示范用雙手捏緊氣球離口三分之一的部位,讓孩子去模仿捏氣球的動作。
4、訓練師做出很夸張的吹氣(鼓腮)動作,讓孩子過去模仿夸張的動作——鼓腮吹氣。
5、在以上每項過程銜接好以后,訓練師可以示范性的將氣球吹得很大,而后在對著孩子的嘴巴或臉頰放出氣球中的氣體。
讓孩子通過自身的觸覺去感受外界的陰力,也可以進一步達到消除孩子對氣球的恐懼心理。讓孩子在無意識中通過自己的鼓腮吹氣,去抵抗外界所帶來的阻力。
三、訓練記錄:
以上所講述的吹氣球過程,孩子均可在老師的協助下模仿完成,但最后的結果仍不像老師期望的那樣,吹的很大,也就是說為什么老師與學生向同樣的氣球中注入相同時間長氣流,老師能吹得很大,而學生只能一口吹起一點(2-3cm)呢?而且會馬上放出氣體呢?針對這一問題的出現,我在對孩子吹氣球的過程中觀察所得:
1、孩子即使在上述五點中可主動完成,但在模仿吹氣球的總是用牙齒咬住氣球的口,而且咬得很緊,你的氣流也不可能進入氣球里去。
2、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在吹氣球時,并沒有出嘴咬氣球的現象,但為什么還吹不起來呢?從觀察中發現,孩子在吹氣球的過程中,吹氣的口型動作做的不對,這樣使他們事倍功半,總也吹不起來,一般吹氣球的正確動作是:u字口型吹氣,但孩子們的口型都不是這樣,總是擴散性吹氣,也就是說氣流從嘴巴的左、中、右同時出來,但吹到氣球中的只有中間的試想可知;同樣的氣流量,有三分之二浪費,孩子能將氣球吹起來嗎?
另外,由于擴散性吹氣的方位不對時,氣球還容易被強大的口腔氣流吹掉。
我想了這樣一個方法:找來一要直徑為2cm的硬膠管,將氣球套在膠管的一頭,固定牢固,最后在按上述五步做的時候,前20分鐘模仿時比較被動,需要老師協助“捏嘴角”來防止渥氣情況,孩子表現非常好,20分鐘以后孩子可自己主動連續二口氣將氣球吹大3-4cm.
教師之所以這樣做:(1)是因為硬膠管的質地比氣球硬,不容易發生因牙齒而堵塞氣流進入氣球的通道。這樣上面的問題就解決了,(2)選擇直徑較大的管了是為防止口腔氣流的流失,這樣原因二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但一個小小的成功只能代表過去。在這之后我們迎接的是一個更為艱難的目標,我們只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古語,那就會有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的效果,只要量的積累足夠時,質的變化才會更好更大。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