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語言訓練 > 瀏覽文章

學說話,從兒歌開始

2004/8/21 1:00:36 來源: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新爸爸、新媽媽們最盼望的事莫過于自己的寶寶早點開口說話,可是根據我國部分地區的調查結果,我國嬰幼兒語言障礙的發生率大約是4.62%。不少父母失望地發現,當同齡的孩子都能說三四個字的句子時,自己的孩子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他們迫切想知道,孩子說話晚是“病”嗎?怎么幫助孩子盡早開口說話呢?

  9—12個月的孩子能有意識地叫爸媽

  孩子學說話要經歷一定的過程:從發音到亂語;從發單音到詞,再到詞組和句子。通常孩子在6—7個月時會發唇音,如無意識地發出類似“papa”、“mama”的音;9—12個月時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14—22個月時能說3—5個字的句子;24個月時會說簡單的句子、會用代詞;2—3歲時能說出姓名、能講3—9個字的句子;4—5歲時可以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6歲時能流利地說話并且語法正確。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有差別的,說話早晚與性別、性格、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一般女童的語言發育略早于男童,能說50個詞的女童的平均年齡為18個月,而男童則為22個月。獨生子女因為更多地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教育,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說話要早。這都說明孩子說話晚不一定是“病”,家長不必過于擔心,但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遲于上述年齡段應達到的程度,則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語言障礙的問題了。

  別無意中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

  語言發展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健全的大腦、良好的聽力以及完好的發音器官。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都會影響兒童的語言發育。例如:大腦負責語言中樞的部分發育不良會導致孩子說話延遲,同時伴有智力低下;發音器官畸形,如口腔唇、腭裂、舌系帶過短或舌體畸形等會使孩子言語不清,不過他們經正規治療、訓練,絕大部分可矯正;聽力器官損傷會使兒童無法感受聲音或只能部分感受聲音,從而失去聲音的刺激,語言發展受到限制;患有某些發育性障礙疾病,如孤獨癥的孩子很少將詞匯用于交往活動,所以一般語言發展遲緩,語言運用也和其他兒童明顯不同。

  良好的語言環境也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必備因素。缺乏語言的刺激或刺激不當同樣會壓抑兒童說話的積極性。例如,當一個家庭中同時存在兩種及以上的語言或方言時,一些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模仿哪一種語言,索性就不說話了。

  此外,父母和其他撫養人的不當行為會在無意中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有的父母對子女語言發展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往往操之過急,逼迫孩子說話,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他們發生語言障礙。有些撫養人因為不了解孩子的說話規律,當孩子還未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撫養人已明白了他們的意思,馬上滿足了他們。漸漸地,孩子會放棄表達需要的機會,也就“金口難開”了。

  給孩子講故事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不能只在盼望中等待孩子說話,而應采取積極措施影響他們。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以下情況:突然說話但口齒不清;既不理解他人的語言,自己也不會說話;雖能理解他人的語言但自己不會說話或很少說話;別人說話時根本沒聽;語言表達過于簡單,所問非所答;情緒異常,如愛發脾氣等;行為問題多,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沖動、攻擊性強等,家長應盡早帶孩子到醫療部門進行相關測評,明確病因,配合醫生參與矯治工作,耐心地訓練孩子。

  家長應抓住學語言的最佳時期(2—4歲),注重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給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在不可避免的雙語家庭環境中,應要求家庭成員對孩子使用固定的同一種語言,同時要求孩子也用同樣的語言說話。

  家長平時說話時也要盡可能準確、流暢,鼓勵孩子把話說清楚、完整,不強迫孩子重復同樣的詞語,不要求他們說話的速度過快,隨時糾正他們在發音、語法上的錯誤。此外,多教孩子學兒歌,給他們講故事,多鼓勵孩子與他人交流,都能提高孩子語言表達的興趣和能力。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學說話,從兒歌開始]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