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我的孩子很聰明,就是沒有耐心,凡事三分鐘熱度,為什么會這樣,該怎么管教他?!?
“為什么孩子這么膽小、愛哭,怎么辦才好呢?”
“學校老師每天都找我,向我抱怨孩子不聽教導、好動不安,可是我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就是沒效果,叫我怎么辦?”
孩子在每個家庭中都是寶貝,在日常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孩子軀體上的疾病明顯比以前要少,但是心理問題和各種各樣的綜合能力卻出現失調,這一部分的孩子數量正在明顯增多,醫院每年都要接診大量擁有此類問題的兒童,容易分心、活動率過高、自理能力極差、交往能力低等等都是他們的特征,醫學上把此類癥狀稱為感覺統合失調癥,又叫做小家庭綜合征。
南京三成兒童有感覺統合失調現象
據了解,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曾經對南京地區2486名6歲至11歲的學齡兒童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34.9%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癥,其中輕度失調兒童占24.3%,中度達9%,重度占1.6%。導致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不斷增多的很大原因在于“都市化”和“小家庭”。都市化的生活,使得孕婦緊張焦慮,合理運動不夠、姿勢不佳,影響胎位和分娩方式。在孩子出生以后,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孩子還不怎么會爬就要求他學走路,活動空間不足,使得發育期的孩子應有的運動量不足;現代化的高層建筑使孩子失去了在庭院玩沙、玩水的享受;生活方式改變,以學步車代替了強化平衡感的搖籃,自理還不會就開始接觸電腦游戲。孩子間缺少了滾、爬、跳、翻等合作玩?;顒訖C會,而都市幼兒在0~4歲間,幾乎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有的更到5~6歲才首次接觸到同齡的孩子。近30年出現的小家庭制度使孩子的成長環境圈子越來越小,小家庭在提供感官刺激上存在缺憾,往往過于單調,由于這些原因,感覺統合失調又被叫做“小家庭綜合征”。今年以來,僅中大醫院一家就接受了800多人次兒童的治療,其中男性兒童居多。
剖腹產孩子患統合失調癥幾率偏高
近幾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發展和無痛泵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使用剖腹產來生產。雖然剖腹產可以減輕痛苦,但是對于那些沒有特殊病痛的產婦來說,剖腹產并非是生產的最好方式,而且有可能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大醫院兒科主任唐洪麗表示,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皮膚是個非常好的觸覺器官,而剖腹產兒由于沒有通過正常的產道而出生,在出生時皮膚未經過正常的擠壓,因此可能引發以后腦功能的欠缺。從目前的臨床情況看,患統合失調癥的孩子中有50%是屬于剖腹產兒,不過這并不能代表剖腹產兒就一定會患統合失調癥,因為患病的原因是多種的,醫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凡孩子是剖腹產的家長應該更加注意孩子的成長動向,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了剖腹產外,早產兒得統合失調癥的幾率也較高。專家另外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存在遺傳的可能性,特別是如果孩子的父親在小時候有類似的現象,那么有20%的孩子也會有相同表現。
6 9歲的孩子最容易被發現
孩子一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那么會出現與年齡不符合的過度活動,動作不協調等現象,比如1周歲了還不會爬,不會自己穿衣服,或者長到七八歲了卻還不會跳繩等等,被家長誤認為是“缺乏體育細胞”。唐主任認為,感覺統合失調雖然近幾年的發生率在增高,但并非說以前沒有,只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程度比以前高得多,因此孩子有什么不對勁的話發現就比較及時,也愿意上醫院治療。從臨床上來看,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的孩子在3歲以后癥狀會逐漸明顯,而6到9歲的孩子則在臨床上最多,這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正是開始上學的時期,而9歲的孩子大多是讀三年級,學習壓力開始顯現,而感覺統合失調所帶來的一系列負作用體現得尤其明顯,學習成績下降在這一階段尤其明顯。由于感覺統合失調,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應該專心聽講的時候小動作不停。
唐主任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和“多動癥”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但并不是同一回事,需要做量表和神經測定才能確認。另外,孩子如果喜歡動來動去不安分的話,有些家長會認為是頑皮,但正常的“皮大王”在面臨自己喜歡的事物時可以很容易地投入進去,但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即使面對的是感興趣的東西,卻仍然無法集中精神。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異常狀況僅僅是一味地認為是頑皮,靠懲罰的手段來制止,所帶來的只能是摧毀孩子自信心的惡果。專家指出,9歲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很重要,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沒有在這一階段及時發現和治療,那么就屬于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雖然隨著年齡的增大,一些多動的癥狀會逐漸減輕,但所帶來的心理失調和人際交往欠缺會伴隨一生,比如自我管理能力一直很低,應該學習知識的時候沒有能夠抓緊,在學習上始終落后他人,自尊心、自信心低于常人和情緒容易波動等。至于到了十六七歲才被發現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青少年,專家認為已經不適合用普通的治療室和治療方法了,而需要轉向其他治療方式。
10歲孩子從未單獨下過樓
雖然是屬于大腦協調功能方面的疾病,但是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疾病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看上去都非常聰明可愛,而檢查顯示他們的智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行為上就像個永不停息的發動機一般,脾氣大都比較急躁,但膽子卻很小,做起事情來笨手笨腳。
唐洪麗主任曾經接診過一名8歲的孩子,在進入門診后,他不像普通的孩子那樣對陌生的醫院顯得拘謹,而是東摸西蹭,一會拿醫生的印章,一會又去開抽屜的鎖,而別人稍微一碰他就顯得極其敏感,認為是要打他。雖然已經是8歲大了,但是由于心理原因,從來沒有一個人下過樓,連鞋帶也不會系,除了學習成績很差外,和同學間的關系也很僵,是個非常典型的患感覺統合失調癥的兒童。除了先天的原因外,父親去世后和母親跟著奶奶一起過的家庭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病情。和這名孩子表現相似的是,另一名已經10歲的孩子也是從來沒有單獨下過樓,只要一踩到樓梯上就會摔跤,動作不協調的現象非常明顯。
一些家長偷偷帶孩子看病
由于有些家長并沒有認識到孩子的“頑皮”可能是種疾病,因此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會采取很極端的手法,比如一位母親就為了看住成天動個不停的兒子,而采取辭職在家24小時看守的策略。而更多的家長則采用打罵的方式,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心理創傷。
一名后來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告訴醫生,他上課不集中精神聽講一方面是自己實在控制不住,另一方面是他腦子里經常會閃現出爸爸拿皮帶抽他的情景,使得內心一直處于恐懼的狀態中,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其實孩子本身也很難過。而家長則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績上面,經常把自己孩子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孩子成績差了弄的自己也很自卑。因此不少家長都是偷偷摸摸地帶孩子去醫院看病,認為這是不光彩的事,有的甚至直接問醫生:“治療后我孩子能考幾分???”讓醫生哭笑不得。除了家長給予的壓力外,部分學校老師對感覺統合失調癥的了解也很少,認為調皮、成績差的學生就是所謂的差生,不但自己歧視,甚至還出現號召班里其他學生不要和“差生”玩的事件,這樣孩子的家長來求醫的時候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痛苦不堪。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