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動作異常的處理
一、不正常反射動作的干擾
發展障礙幼兒多因腦部功能受損,常使嬰兒期應消失的反射動作一直保留下來,或一些該存在的反射動作為出現,而影響口腔動作,常見問題有下列幾種:
1.過強作嘔反射
特征:正常者當碰觸舌頭后半部,會引發作嘔,即為作嘔反射。過強作嘔反射系為碰觸舌頭前端或前舌面時,即引發作嘔反射;嚴重者,進食時湯匙碰到舌頭或刷牙時牙刷的碰觸都可能引發作嘔,而影響喂食或刷牙。
處理建議:
1.喂食時,食物放在湯匙前端,且湯匙不可喂得太深入,以免碰觸舌頭,而引發作嘔反射。
2.若個案有口腔過度敏感情形,應作減敏感手法及口腔按摩,來使口腔感覺正?;?。
二、搜尋反射 (Rooting Reflex)保留
特征:每個嬰兒都有搜尋反射,即當嬰兒肚子餓時,碰觸嬰兒一邊臉頰,嬰兒的頭會轉向被碰觸一方。正常嬰兒搜尋反射在四、五個月大時會慢慢消失,而發展障礙幼兒常沒有消失,所以是不正常的反射。如果一位腦性麻痹的孩子保留搜尋反射,則常轉向被碰的一方,造成擺位困難、肌肉張力的不正常。
處理建議:
1.正確擺位
2.喂食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臉部碰觸,以免引發搜尋反射。
3.若個案有臉部過度敏感情形,應作減敏感手法及口腔按摩,來使臉部、口腔感覺正?;?。
三、吸吮吞咽反射 (Suck -Swallow Reflex) 保留
特征:初生嬰兒的進食多以吸吮吞咽反射方式進食,但到了六、七個大以后,吸吮動作和吞咽動作漸漸可以分離,使吸吮成為可以隨意控制,而終生保留吞咽反射。發展障礙個案若保留吸吮吞咽反射進食,則會造成無法咀嚼固體食物、食物一進入口腔立即吞下的情形,當然他們也不會有「含」住實物的動作出現。
處理建議:
1.訓練「含」的技巧:若個案雙唇閉合不錯,訓練「含住空氣」的游戲,當孩子懂得「含」的意思,再訓練「含水」動作,漸次誘發吞咽反射分化。
2.個案若仍以此反射動作進食,則不宜食用固體食物,以免發生哽嗆。
四、咬合反射 (Biting Reflex)保留
特征:咬合反射是指當物品(湯匙、牙刷或手指)碰觸到個案的牙齦時,孩子的牙齒會緊咬,當你想抽動湯匙或牙刷時,孩子會咬得更緊。
處理建議:
1.使用有軟膠套之特殊湯匙喂食,以免引發咬合反射時,傷到孩子的牙齦。
2.利用下頦控制手法(注1),協助口腔開閉。
3.喂食時,湯匙不要伸得太里面,以免引發咬合反射;喂食時湯匙最好放在雙唇位置,協助孩子用「抿」的方式抿下食物;湯匙避免碰觸孩子的牙齦。
4.若孩子的咬合反射已引發,切忌用力抽出湯匙,因為會導致咬得更緊。應用「下頦控制手法」,先將下頦往上推,待個案顳顎關節變松后, 再順勢將下頦下推,使嘴巴張開,拿出湯匙。
五、不正常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異常情形分成:
1.肌張力過高──即為「痙攣型」,這類孩子關節僵硬,張力很高。若肌張力過高的情形影響到口腔,會造成舌頭活動少、嘴巴開閉困難、頭部控制可能過度后仰或過度彎曲,而造成喂食困難。2.肌肉低張──肌肉張力低即為「遲緩無力型」,這樣的個案動作無力,嚴重者 軟趴趴地無法產生動作。
3.徐動型──這類個案的不隨意動作過多,動作穩定度差。
處理建議:
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作適當擺位、姿勢控制及一些處理手法,使個案肌肉張力能維持在較正常狀況。
一個適當而及早的「喂食指導」及「口功能訓練」,對有口功能異常的發展障礙兒童是很重要的??诠δ苡柧殤獜男¢_始,在早期療育工作中,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由于篇幅限制,下期將繼續介紹「口腔動作異常的訓練」及「特殊口功能異常的處理」,敬請拭目以待。
(作者為資深語言治療師 現任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療總督導)
【備注】
1.下頦控制手法系為利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三指來控制個案的下頦,以促使嘴吧的 開、閉。下頦控制手法可分為:
A.側面控制法
B.面對面控制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