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穿衣訓練
飲食、睡眠、穿著、排泄等生活技能是一個人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滿足需要的根本,更是培養「人」在生活上建立自立性及獨立性的基礎。對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而言,經常是透過模仿、扮演、社會適應,以及關鍵期的練習,而在成長過程里將各項不同的生活技能,一點一滴類化,進而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學習運用過程,往往是生活中潛移默化即自然可學會的能力,不需要父母、老師太費心或過度地擔心;然而對某些發展較慢的孩子而言,則需要大人從旁給予適度的協助,來引導他們養成正確且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技能。
要訓練個人處理自己身邊事務的能力,最好的策略便是借重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事件來訓練,不斷地在情境下重復練習。訓練發展障礙幼兒的生活自理技巧,必須在練習前,先將欲訓練的項目「步驟細分」,之后「逐步教導」孩子正確的步驟,待「技能定型」時,則加強孩子的「情境反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反復練習」。透過這種連續循環的學習訓練,即稱之為「生活訓練」。
在本篇中,筆者針對生活技能訓練中的「穿著」部份,例舉一般孩子穿著能力的發展,以及提供協助孩子學習穿著技能的引導方向。其中所提及的能力發展,雖然是以年齡為分界加以描述,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展或快或慢,很難有絕對的標準。家長或老師在提供孩子練習機會時,只要參考年齡順序,誘發孩子下一個發展步驟,即可配合其能力按步就班地使孩子練習適合其能力的生活技能。
正常幼兒穿脫能力的發展
訓練幼兒學習穿脫衣物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項目;穿著能力包括穿脫上衣、褲子(包括內褲、長短褲)、裙子、襪子、鞋子等。這些穿著技能,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借著這些穿脫技巧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達到下列目的:
1.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減少對大人過度的依賴;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4.建立幼兒手部操作能力及精細動作的發展。
生活技能及個體習慣的養成,必須建立在發展成熟的基礎上,因此掌握發展的年齡、順序,是提供有效訓練目標的依據。在幼兒穿著能力的發展上,由于延續嬰兒時的本能反應,穿脫時會有舉起雙手、手或腳內縮的動作,因此穿脫衣物的動作,均先學會脫而后學習穿。
一般嬰幼兒穿著能力的發展為──
1-2歲:一歲前的幼兒由于身體的平衡、四肢的協調運用發展未臻成熟,所以,大人在幫寶寶穿脫衣物時,幼兒可以伸出手腳來配合穿脫動作,但沒有自己穿脫的能力;一~二歲時,身體的粗大動作已有良好的發展,有良好的坐姿平衡,手眼協調及具備足夠的抓握能力,此時孩子會脫下簡單的衣物,如鞋子、襪子、短褲等。
2-5歲:兩歲后,隨著手指動作的精進,開始會嘗試穿一些簡單的襪子、鞋子,及有黏扣帶式的鞋子。
5-6歲:雙手的運用及協調能力已發展相當好,而且手部的精細動作發展也愈見成熟,此時孩子多能獨立穿脫一般衣物及解、扣扣子。
6歲后:此時幼兒已可自行綁鞋帶,辨別衣物的前后、里外的位置。
詳細的幼兒穿著能力發展,請參考下表所列:
訓練方法
在訓練幼兒的穿著能力時,如前所述,必須先將欲練習的項目「步驟細分」,并依所細分的步驟「逐步教導」。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逐步教導時,可以用逆向的步驟進行練習。例如,在以下所舉的「穿褲子」例中,家長或老師先幫孩子將1-5的步驟做好,只讓孩子練習6的拉拉煉、扣鈕扣動作;待孩子此動作熟練了,大人則做1-4的步驟,讓孩子練習5、6的動作,依此類推。當然也可以使用一般的正向步驟教法,也就是將欲教導幼兒學習的穿著項目細分步驟,循序漸進地教導后,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以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大人要漸漸放手讓幼兒練習,直到幼兒學會為止。逐步教導的方式,特別適合于困難度較高的訓練項目,可以讓孩子在一開始練習時就有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穿脫訓練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幼兒要練習穿褲子及穿上衣之前,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
1.有良好的坐及站立的平衡能力。
2.有足夠的身體與上肢關節獨立活動的幅度。
3.有良好的手部抓握能力。
4.有良好的雙手配合運用能力
5.手眼及腳的協調能力。
6.有身體形象,位置概念。
7.聽懂簡單指令和模仿概念。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