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主動說出的語言。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語言,然后才會說話。但是,孩子并不是生下來語言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從小和狼一起長大的狼孩,七歲時也只會嚎叫,而且語言很難再發展;從小生長在無人關注的環境中的孩子,語言能力也很貧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0~7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沒有及時的刺激和訓練,最容易產生語言障礙,影響將來的心理發展。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特別重要,要去逗他、和他笑、和他溝通,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忙于工作,交給保姆就完事了。
第二個重要的事是:在孩子一歲之內,要讓孩子有哭的時間,比如在吃奶之前、訓練他爬行的時候、他要抱的時候等,可適當地讓孩子哭一段時間,因為哭是孩子鍛煉肺活量、聲帶發音、表達意愿的途徑,你不讓他哭,就是沒給孩子機會去練習表達。研究發現,很少讓孩子哭的結果,孩子容易出現說話晚、話少、表達能力差、聲音小,繼而容易出現社會交往障礙和性格障礙。
第三,對于一歲之內的孩子要多跟孩子說,有些家長過早、過多地給孩子聽古典音樂、外語、故事等,孩子先發育了聽覺理解功能,表達功能的發育反而滯后了,因為孩子能力發育有一個通道,有先后的問題,我們在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時候要合理安排,先從最基本的對孩子發聲、說話開始,適當地有一些聽的訓練,但是說的要多。
第四,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吸吮的訓練,孩子是通過吸吮來鍛煉口腔肌肉,不要把奶嘴扎太大、太多的眼,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來鍛煉吸吮。
第五,在孩子出牙以后,要讓孩子逐漸有機會去啃東西,來鍛煉牙、牙床和嘴唇的靈巧性,就是訓練嘴皮子的功夫。不要老給孩子特別軟爛的東西吃。
第六,要多帶孩子串門、戶外活動、和小朋友一起活動,不要總是和大人在一起,多去大自然環境中,孩子腦子里有豐富的積累了,說話才有材料。不要把孩子限制在自己家里。
孩子會說話以后,家長不要只滿足于教他們認字、背詩等,應注意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因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雖然話多,但大多說話無條理。本體感差的孩子,動作拖拉、笨拙,大腦對聲帶、舌頭、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維快于語言,而形成大舌頭、口齒不清、口吃等。
有些語言障礙是由于智力障礙造成的,如說話晚、發音不清,這就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智能訓練和開發。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協和啟迪心理咨詢中心 楊霞
心理熱線:
65132928,65281604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