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孤獨癥是一種嚴重而廣泛的發展障礙,在出生3年內發病,表現建立人際關系的愿望和能力的嚴重缺損。嬰幼兒孤獨癥發病率很低,一般認為約0.4%左右,有些調查者(RIMLAND,1971)仔細地把孤獨癥與容易與之混淆的兒童精神病患兒區分開后,發現實際上孤獨癥兒童只占嚴重精神障礙兒童的極少部分,他認為嬰幼兒孤獨癥的發病率約為0.05%。雖然孤獨癥兒童十分罕見,但是它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對它的研究關系對兒童發育過程和兒童精神異常的認識,對研究人的認識和情感活動的內在機制也將有所啟發。1993年夏,我曾在北京一家孤獨癥兒童訓練中心參與臨床實踐,觀察接觸了一些孤獨癥兒童并觀察運用行為矯正技術對孤獨癥的治療過程。下面我想從自己的體驗,從近來讀到的有關文獻出發,大致介紹一下嬰幼兒孤獨癥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嬰幼兒孤獨癥的定義與癥狀
嬰幼兒孤獨癥是一種廣泛的發展障礙,特征是對人的反應全面缺損,言語發展有質的缺損,和對環境的異常反應及特有的異常行為。發病在3歲前,起病緩慢。發病早的患兒從未能發展言語和社會性行為;發病晚的患兒開始會有基本正常的發展出,但是在發病后言語和社會性交往能力重新喪失。
嬰幼兒孤獨癥的癥狀具體表現為:
1、社會交往障礙:
不能與他人(包括父母)建立情感聯系和社交關系。不能應用非言語交流以如眼神、表情、姿態和手勢進行交流。事實上,患兒明顯回避與人對視。沒有對人的依戀。一個患兒家長說:“我騎車帶著他出門,不小心摔倒了,渾身是血,他看了無動于衷?!被純菏軅笠膊粚ふ野参亢蛶椭?。拒絕父母抱他或對被抱冷漠。與同齡兒童沒有伙伴關系。
2、言語交流障礙:
早發的嬰幼兒孤獨癥口語發育會極為遲緩,少數患兒直到7、8歲只能說幾個字。2歲多發病的患兒會把已學會的言語交流能力喪失掉。更多見的情況是:患兒能夠說出許許多多的詞句,甚至可以似乎很“流利”的說出一長串詞句,但是這些話不是用來與人交流的。他們常?;芈暿降闹貜蛣e人說過的話。而且,他們也不努力學習語言,不試圖用手勢等手段作為語言的代替。
3、行為異常:
常見某些儀式性或奇異的動作,例如用某種特殊方式扭轉手指、用腳尖走路、快速旋轉等?;純嚎梢猿掷m幾小時的做這些動作。同樣他們常常沉迷于一些單調的活動,如沒完沒了的反復開關電燈泡。他們往往會對某一物或某一種與人無關的活動產生強烈興趣,以至于長時間地玩弄這個物體或做這種活動,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某個患兒對算術感興趣,不斷練習以至于對加減法極度熟練。還有一點,患兒從不做象征性和想象性游戲。
嬰幼兒孤獨癥產生的原因
1、心理社會學方面的研究
早期對孤獨癥病因的解釋是,他們的母親或者說父母是冷漠的不關心人的,這導致嬰幼兒在情感遠離父母,退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因此,孤獨癥是對一個冷漠的、危險的外部世界的逃避。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KANNEER和BETTELEIM(RIMLAN在964)(BETTELHEIM,1974)KANNER提出孤獨癥兒童的父母是“冰箱型的父母”,這種父母的交往方式總是冷淡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家們也持類似觀點。(CABNTWELL,BAKER和RUTTER,1978)行為主義者也提出,孤獨癥是父母對孩子的強化不適當的結果。孩子微笑、發聲時父母沒有獎勵,結果孩子就沒有發展出正常語言和社交行為。
但是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觀點。有研究者比較了以后發展為孤獨癥的兒童和正常兒童的家庭交往的錄相,結果沒有發現兩種兒童與父母的交往有明顯差異。從另一方面講,即使嬰幼兒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有冷漠表現,它也可能是父母對冷淡的孩子的一種反應,是嬰幼兒孤獨癥的結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還有一些研究者指出過分選擇性的注意是孤獨癥的原因。孤獨癥患兒表現出對一些無關的刺激過分注意。例如,在說話時用詞的微小差異甚至發音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這樣他們反而難以形成應有的語詞概念。
2、生物學的研究
現在,嬰幼兒孤獨癥的病因是遺傳或生物學異常這樣一種觀點已被廣泛接受。支持這種解釋的研究有很多。
首先,從表現上看,許多孤獨癥患者在一出生就表現出對人的冷漠。因此很難說他們的行為是受父母行為影響的。
再有,雙生子研究也證實了遺傳因素的影響。RIMLAND(1971)報告說在同卵雙生子中,如果有一個是孤獨癥,另一個幾乎百分之百也是孤獨癥。FOLSTEIN和RIUTTER(1977)的研究則發現,同卵雙生子中一方如果是孤獨癥,另一方有36%是孤獨癥。而異卵雙生子中一方是孤獨癥,另一方無一是孤獨癥。由此可見,孤獨癥在相當大程度上受遺傳影響。
研究者已經找出正常兒童與孤獨癥兒童的許多生理生化差異,包括腦電波活動、腦電圖類型、氨基酸結構、兒茶酚胺與羥色胺水平的差異。(CAMPLBELL等,1974;GOHNSON等,1974;RITVO,1976)但是沒有發現哪一種生理生化異常是所有孤獨癥兒童共有并且獨有的。由此可推斷,多種生理生化異常都可以導致孤獨癥。
: 中國家庭網 > 教育頻道 > 育兒芳草地 > 科學育兒百寶箱
嬰幼兒孤獨癥的治療
目前,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主要是應用行為療法。
應用行為療法治療孤獨癥時,針對不同的具體目的要選用不同的具體技術。主要的技術有以下幾種:
1、暫停強化法(TIME—OUT),指每當一種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就把他從強化物邊移化一個確定的時間,或把強化物移開一段時間。暫停強化法可用于消除各種不適當行為。
例如,患兒DICKY吃飯時從其它孩子盤里抓飯,把飯到處亂扔,同時吃手指。治療者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他吃手指,就把他的飯盤拿走。如果他扔飯或抓別人的飯,就把他從飯廳里拉出去?!苯Y果有效消除了他的不良行為。
再如,患兒SAM常用頭撞墻、撞地或撞硬東西。治療者采用暫停強化法:“一旦他自傷,就三秒鐘完全停止對他的關注?!苯Y果自傷行為大大減少,微笑和其它良好行為增加。
2、懲罰,指用厭惡性刺激作為手段消除不適當行為。例如患兒SAM自傷時,就對他施加一次電擊。
3、強化適當行為,指用強化物增強適當行為出現頻率。強化適當行為常與教導適當行為相結合。此方法可用于幫助孤獨癥學習語言。(CARR,1985)學習社會化拔巧、學習好的飲食和排便方式等。
4、塑造,(SHAPE)指先強化與目標行為稍有相似的行為,然后再強化與目標行為更相似一點的行為,最后逐步引向目標行為。
例如,患兒DICKY需要戴眼鏡但他不戴。治療者先強化他用手抓眼鏡,再強化他把眼鏡帶在身上,如此一步步引導他戴上眼鏡。這種方法適用塑造各種適當行為。
5、鏈條法:指把一個要教給孤獨癥兒童的動作分解成一系列局部動作,然后一一教會他并強化他。此法適于教孤獨癥兒童一些實用的自助技能,例如教他穿脫衣服。(WATSON,1973)
雖然行為療法在治療孤獨癥上有一定效果,但是總的來說,孤獨癥的治療是困難的,效果有限的。
以往在國外,嬰幼兒孤獨癥患兒往往是在特殊學校受教育的?,F在國外趨勢是盡量讓他們進入正常學校,以增加他們與正常兒童的交往機會,促使他們向正常兒童學習。
在國內,許多孤獨癥患兒未得到治療,也有許多患兒被誤當做智力遲鈍或聾兒等。在北京,94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孤獨癥的康復學校:星星雨孤獨癥康復中心。該校運用行矯正方法治療孤獨癥,亦取得了一定效果。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