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協調的涵義
動作協調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極其普遍,如走路、用筷子吃飯、拿筆寫字、騎自行車上街等,無一不是動作協調的表現。心理學上的動作協調是指人在完成某種活動時,身體各有關部位的各個動作之間能夠協調配合,順利而連貫地進行。當完成某種活動的各個有關動作之間沒有達到協調之前,則活動時常常會覺得特別費力氣、緊張,動作姿勢也往往不正確,注意力總是只能集中在某一個部位上,而不可能顧到其他方面,因此常常出差錯。當完成某種活動的各個動作之間達到協調時,活動起來就感到不那么費力氣與緊張,注意力也能分配到其他方面,各個有關動作能一個接一個地順利連貫地進行,而且差錯大為減少。
動作協調的實現
動作協調是在各個動作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逐步地學習訓練、反復練習而達到的。如小孩學會走路,看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這是依賴身體許多部位的動作發展,才逐漸學會達到的。學會走路首先得依賴頭部能豎直;身體能豎直,直立,并保持平衡與穩定;雙目朝前看;雙臂能自由擺動;雙腳能分開,向前移步;當雙腳移動時,腰部、腿部及整個軀體動作應相應地跟上,使身體保持挺直、平衡的姿勢。這些動作都是隨著嬰兒出生后,在家庭的養育下,一個接一個地發展起來的。到孩子1歲左右時(假設為正常孩子),即開始學習走路,進而學會走路,達到實現這一活動的動作協調。
動作的發展,又是與人體的肌肉力量、骨胳和筋腱的發育成熟程度密切相關。如當孩子的雙腿肌肉、骨胳和筋腱沒有充分發育成熟時,就不能教孩子學走路,因為他們在生理上還沒有足夠的基礎來學會走路。如果硬學硬練,反而還會造成孩子種種畸形的軀體發展,如脊椎彎曲步態不正等。在一般嬰幼兒的養育中,家長應注意不要過早地讓孩子學走路,應先讓孩子練習坐直、站立等動作,使軀體和雙腿的肌肉、骨胳和筋腱有相當充分的發展,以便為學走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兒童實現某些動作的協調,依賴于身體各部位發育成熟的條件。
孩子動作發展和動作協調的實現,與感知覺的發展是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在動作過程中,身體中筋腱、肌肉會產生許多動覺,使大腦對身體各部位的狀態產生感知覺,如感知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平衡、穩定,雙臂是否伸直,雙腿是否酸脹疲勞等等,并通過這種感知覺來調整自己的動作,以達到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動作協調的實現,也依賴于孩子其他感知覺的發展,如用眼看指導者示范動作的每一步;聽指導者對動作要領的口頭指導;以某些外部信號(如音樂、圖示符號等)來調節自己的動作,使之協調正確。在感知覺的發展過程中,人本身也必然伴隨著相應動作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對兒童感知覺和動作協調的訓練,必須結合起來安排,不能完全割裂開來。-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