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闇誓繕?/strong>
在你著手改變孩子的行為之前,必須首先想清楚你究竟想糾正孩子的哪些行為。簡單地給孩子下定義,說他們“討厭”、“粗野”、“固執”或“不聽話”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些說法太空泛,你無法改變如此抽象的行為。因此,你必須具體、理智地分析和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
孩子究竟做了哪些事或不做哪些事使你感到不滿意?你到底希望他能多做什么或少做什么?你可以把孩子做過的有始無終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列出來,如:從不把玩具放好等等。你不能對付抽象的“有始無終”,但你可以想辦法糾正他一些具體的毛病。
準備一張紙,在左邊寫上“少做”,在右邊寫上“多做”。把你希望孩子能逐漸改掉的行為和習慣寫在左邊,在右邊一一對應地寫出同左欄相反的行為,也就是你希望他能多做的事情,也就是你要和他一起努力的目標。例如:
少做 多做
頂嘴 講話有禮貌
賴著不動或回嘴 立即按要求去做
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把衣服放在洗衣盆里
?。ǘ﹤€個擊破
當你確定好要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后,你也許會狠不得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你應該克服這種急于求成的情緒,一次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問題,采用個個擊破的戰術。
把孩子的問題按嚴重程度依次寫出來,然后確定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不一定從最嚴重的問題開始,或許,你習慣于從最頑固的或最使你惱火的行為開始,這樣雖然很好,但是,有時候先解決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可能更好,可以使你增強信心。
當你的計劃進行了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之后,你也許會發現情況有了變化,新問題出現了,而老問題得到了解決或者變得無足輕重了。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將對他產生全面的影響,這將使孩子變得更好,也就是說,你在使孩子變得易于合作方面又前進了一步。因此,個個擊破的戰術能使你和孩子都會對自己更加自信,對你們之間的關系更加滿意。
?。ㄈ┳⒁馕⑿〉倪M步
孩子的行為問題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糾正過來。無論孩子還是成人,他們都只能逐步地改變自己。如果一個以前根本不肯練琴的孩子,現在每天能彈上10分鐘的琴,你應該感到高興,而且要讓孩子知道。因為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進步。你的表揚會使孩子增強信心,不斷增加練琴的時間。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不肯起床,上幼兒園老遲到,你就應該對他連續兩天沒有遲到的成績而高興。這時,就不要再指望他早上能自己穿好衣服這些細節了,那是以后的事情。你和孩子能為每一點微小的進步感到高興,要比因對孩子要求過高而垂頭喪氣好得多。
?。ㄋ模┦冀K如一
如果你想取得最后的成功,你就必須做到持之以恒:說到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說,確保夫妻態度一致。你在采取一個行動之前,首先要在夫妻之間取得一致意見。如果你能同保姆、教師、家庭成員以及任何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的人采取一致的行動,你的計劃會順利很多。
每一種方法都要采取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有些父母很容易泄氣,他們的孩子們很快摸透了這一點。說話不算數的父母不會有威信,孩子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不聽父母的話,只要自己又哭又鬧,又嚎又叫地抵抗一段時間,就可以達到目的。因此,一旦你決定采取一項措施,就不要舉棋不定或半途而廢(當然,你的規定要合乎情理)。例如,你決定孩子在超市鬧著要糖果時不理會他的哭鬧,但是你兩次去商店都因為抵擋不住他的哭鬧、糾纏或者受不了其他顧客的白眼而對孩子做了讓步,你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正是你的做法,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評價和記錄孩子的進步有助于你做到始終如一。這些進步可能不如你期望得那么大,但他確實有了進步。例如,孩子經常發脾氣,你每天把他發脾氣的次數和持續的時間記錄下來,幾天之后,你會驚奇地看到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減少了,每次持續的時間也短了。當你看到成效時,就容易堅持下去了。
如果你采用的方法確實沒有效果,你可以換用其他的方法。
?。ㄎ澹┍頁P為主
用肯定的態度看待孩子的整體行為。你并不是討厭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只是不喜歡他做的不好的行為。對孩子行為上的問題,你應該一個一個去解決。同時,你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你是愛他的,他對你很重要。要記住隨時表揚孩子的好行為。例如,孩子在餐館里又吵又鬧,當他不再吵鬧時你要告訴他,你很喜歡他現在的表現。一句簡潔的表揚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要充分看到表揚的作用,尤其是對孩子。任何一個孩子,無論年齡大小,也無論他們處于哪個成長階段,都渴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贊揚。然而有時,孩子的這種愿望幾乎讓我們覺察不到。
讓孩子知道你希望他怎樣做 當你決定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以及所要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后,同孩子談一談,把你的計劃告訴他。不要用警告的口吻嚇唬孩子,你要做的只是使他了解你的計劃。
你要用孩子容易理解的語言對他說明你的計劃。我們發現,父母們常常用大人的語言對孩子講話,他們告訴孩子要有“責任心”、“誠實可靠”或“善于合作”。對孩子來說,聽這些話無疑像聽天書。不要使用抽象的概念,對孩子講話要具體,告訴他要準備怎樣做和你最希望他怎樣做。“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求你自己把臟衣服收拾起來,放在洗衣盆里。”讓孩子明白你希望做哪些事情和不做哪些事情。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