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行為矯正 > 瀏覽文章

腸促胰激素對自閉癥孩童

2006/9/26 16:39:05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療效的雙盲交叉評估
鄭信雄 高泉松1 李月卿2
(永春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自閉癥總會1 臺北市金華國民小學2)
目的:探討腸促胰激素(Secretin) 對自閉癥孩童療效的雙盲交叉研究.
材料及方法:在自閉癥總會宣導下,計有58名經各教學醫院診斷為自閉癥的孩童參加研究.參加孩童依性別、年齡、體重和語言能力加以配對后隨機分成兩組,采雙盲交叉實驗.第一次注射后觀察六星期,再交叉注射,再追蹤六星期.實驗采用日本衛材的Secrepan,成份跟Secretin一樣,采肌肉注射.評估使用異常行為檢核表(ABC),Baker量表,SOS整體量表,和家長每周記錄表.實驗組和對照組間采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和卡方測試,前測和后測間采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
結果:家長整體評估顯示:腸促胰激素對實驗組自閉癥狀有改善,80%達到輕度及中度的綜合療效(p < 0.05).實驗組和對照組都顯示自閉癥狀的嚴重波動性,每周惡化和改善的比率約在17%-20%.主改善癥狀為語言談話,較好的睡眠,眼接觸,和人際社交,其有效性持續六到十二周.主要惡化癥狀為情緒躁動不安,睡眠障礙,活動量大,和胃口不良.后者和腸促胰激素的副作用混淆不清.
結論:注射腸促胰激素對部分自閉癥孩童有輕度到中度的短期幫助.但這還不是針對自閉癥病因的根本治療,但它卻能改善自閉癥患者的局部常見癥狀,減輕教養上的阻力.
關鍵語:自閉癥,腸促胰激素,Secrepan
密集式感覺統合運動訓練對
國小學習障礙和情緒困擾學童的療效
鄭信雄 莊銘爐1 顏樂美1 劉濯甄
(永春文教基金會臺灣學習障礙研究所 臺北市大橋國民小學1)
目的:永春學障研究所實施密集式感覺統合運動訓練二十年來, 家長對療效反應一向很滿意.最近我們證實4項簡單的滑行板上的團體活動,短時間內就足以改善學童的好動分心,學習障礙,情緒困擾,和人際關系.需進一步了解改善了那些細項,和改善的比率,并積極加以推擴.
方法:1)全校學童的感覺發展量表,好動分心量表,學習障礙量表,老師8項評估等原始分數,都經轉換為標準T分數,再進行比較和篩選發展遲緩者,后者的標準是(即35分以下).凡是師長認有學障情困兩項以上的學童,其中最少有一項是由導師認為發展遲緩者是訓練治療的對象,單數學童是第一期訓練組,接受訓練三個月;雙數學童是對照組,第二期才接受訓練.2=永春學障研究所一年來有前測和后測的個別受訓學童,是為分析比較的對象.學校四項運動訓練由輔導老師和愛心媽媽志工帶隊,永春人員每周到校討論孩童變化和心理建設.評估采用SPSS的變異分析,配對T 檢定,和卡方檢定為探析的方法.
結果:學校3個月的團體訓練,家長評估改善學障情困達75%,導師評估改善達81%;永春個別訓練3-6個月的改善達93%;學校訓練學童三個月追蹤評估也顯示持續的改善.
結論:密集式感覺統合運動訓練,短期內可以改善學童的好動分心,學習障礙,情緒困擾,和人際關系,是整體性且極有效的改進.對大部分學障情困的學童,約在三星期內可看到安定專注,和情緒穩定的效果,療程約三個月或六個月.良好的感覺統合,是腦神經生理準備好接納「上課專注聽講,心理輔導,父母施教,校規家規的遵守,行為改變技術,知動訓練和認知學習,和人際關系的改善」等等的最基本能力,而不是取代的工具.希望老師和家長有所體認.
發達國家對自閉癥的矯治
王培實
(美國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雖然Kanner在1943年發現了自閉癥,但是對自閉癥的研究與治療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真正重視.在發達國家,各種治療方法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起來.
目前,在多數發達國家,自閉癥兒童可在2-3歲間就能鑒定出來(stone et al.,1999).甚至有些研究者認為自閉癥的一些行為特點,旱在1歲時便可以鑒定出來(Teitelbaum et al.,1998).在美國,對自閉癥的鑒定審核標準主要依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病手冊(DsM—IY,1994)》.在歐洲許多國家較普遍使用的則是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 10th )》.
自閉癥兒童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語言發展滯緩;(2)社交能力差;(3)行為古怪,呆板,重復,等等.
目前,發達國家對自閉癥的矯治分教育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
一,教育治療
教育治療有多種方式,比如,感覺統合訓練,行為治療,音樂療法,游戲療法,聽覺統合療法,等等.其中,值得注意和影響較大的是應用行為分析法,其創始人是,B.F,skinner.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方法才開始用于自閉癥兒童及其他有殘疾兒童的治療.其中對自閉癥兒童的治療最有影響的是Lovaas,Smith,McEachin. Lovaas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基分校的心理學教授.1987年,他發表了一篇震驚學壇的論文.Lovaas用59名自閉癥兒童作了為期3年的實驗研究,年齡在2—5歲之間,治療方法是每周40小時的應用行為分析.實驗兒童分為三組:實驗組N=19;控制一組N=19;控制二組 N=21.他的研究結果是"在實驗組中有47%的兒童完全恢復了正常智力,并進入普通小學.這些兒童中的IQ最低為94,最高為120,M=l07.他們在小學一年級與其他正常兒童一起就學,沒有什么區別."(Lovaas,1987).
1993年,Lovaas 對上述兒童又作了跟蹤調查,發現90%實驗組的兒童智商仍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M=84.5).
Lovaas及其同行的研究結果,轟動了整個自閉癥學術界.雖然學術界普遍認為,應用行為分析法矯治自閉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重復他的研究結果,有關的數據,方法和療效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二,藥物治療
A."大劑量維生素療法".在精神病學術界,有一部份學者認為,大劑量服用某些維生素可以減輕一些精神病癥狀,諸如精神分裂癥,弱智和自閉癥等.這里應當特別指出198l 年Gualtier et al和1978年Rimland兩個最有影響的研究.他們認為,每天大劑量(300—900毫克)服用維生素B6,可以減輕自閉癥兒童的某些行為癥狀.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只需服用2—4毫克維生素B6,就可以保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行.
臨床上發現維生素B6的藥效,完全是偶然的.許多家長報告說,自己孩子在服用了維生素之后,病情大有好轉.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確實服用了大劑量的維生素B6.法國也有類似的研究(LeLord et al.,1981,Barthelemy et al.,1988).他們認為,特別是那些年齡比較小,智商比較高,早期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實驗前高香草酸值(Homovanillic Acid)比較高的孩子,維生素B6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
這里要特別提醒,維生素B6一定要和維生素鎂(Magneslum)一起服用,否則容易使神經受損.
B.服用某些特殊食品
1975年,Feingold提出日常食品中常見的添加物,如人造食品的顏色,人造食品的味道,容易引發兒童的多動癥和學習障礙.
還有人提出,自閉癥兒童不能正常地消化和代謝牛奶中的酪蛋白(casein)和淀粉中的谷胺(gluten),所以,自閉癥有可能是由酪蛋白和谷胺引發的.一些相信這種理論假說的家長,不給孩子吃乳制品的食物,只讓孩子喝豆奶,多食用大豆食品;不吃面制品,用大米和玉米來取代面制品中的谷胺.
近十年來,特殊食品的治療深受家長的歡迎.因為這種療法無副作用,只需要改變某些飲食習慣即可.一時間,專門售賣不含酪蛋白和谷胺的食品店到處都有.
上述療法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也有爭議,尚有一些理論和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人類征服自閉癥,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學習策略及優勢管道探析
袁智麗
(臺灣永春文教基金會, 臺北 103)
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臺灣,這個以分數為唯一標的教育環境,潛藏了多少被犧牲的許多聰明且具特殊才能的孩子.他們成績(分數)不是頂尖,學習風格和老師(學校體制)無法配合,才能不受重視,幾次聯考下來,他們失去了信心,終日惶恐焦慮卻又找不到出口.
一個終日挫折沮喪的學生,沒辦法找出自己可貴的地方,可能對自己和整個社會生氣,因為社會上所訂定的價值標準,他無法達到.這些學生內心的憤怒日益增強,并且深植,使他走向危險的邊緣,從輕微的冒犯校規到處惹麻煩,到自暴自棄;自我放逐到自我虐待,甚至自殺.
我們可以由學習歷程的認知與探索,找出每個學生究竟屬于那種學習系統 如視覺學習,聽覺學習,觸覺動作學習,找出每個人的學習風格,并發現學習問題所在.使用最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式來教他,使教學活動有趣又有效率.
二,教導學習策略
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而不是父母老師希望的延伸,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惑,尊重他們的風格,教他如何去學習,而不是僅提供他們正確答案.由測驗分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弱點,為他制定學習計劃,利用他的優勢管道來學習,使學習事半功倍.
資賦優異學生的特性:
1.迅速獲取觀念 但迅速的學習未必被同儕,老師和學生本身所接受和認同.同學討厭他的不需努力就學會了,他自己也懷疑是否真的學到了,同時也對學校產生輕視的態度.
2.非比尋常的察覺能力 因此表現出反應極快和難以理解的領悟和發現,如此反而令老師和同學不自在.
3.充沛的活力 智力和心理活躍是人類探索與發明的來源,但體制內的教師認為這是對他(教師)的挑釁,使學生無法深究,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4.好奇心 到處有興趣,但因「為什么 」太多,而不受歡迎.
5.專注力 資賦優異學生比較能集中注意力,能持續的從事某一項事務,可是生活作息卻被分割成許多片斷,如一堂課45分鐘,他們的專注常被打散,持續中斷.
6.驚人的記憶力 過目不忘,過耳不忘,但有時卻忘掉應該會的,如九九表或認字規則,顯示不一致的記憶表現.
7.情感的敏銳 資優生對別人的感覺特別敏銳,如果他受歡迎,就會表現積極,正面;如果不被接受,可能即用負面的行為來搏取注意或故意搗蛋.
8.易受傷害 由于情感敏銳,他的創意不被缺乏想象力的同學欣賞時,會特別感到寂寞和自我懷疑.
9.高度的感受力 由于敏銳,易感和特殊的察覺能力使得資優生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但又不知如何來處理所帶來的情緒變化.
10.多元化的思考 能用各種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因而造成要求一致的班級教學所排斥.
三,學習風格
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就如同智力的指紋,一人一個樣.這是指一個人學習的方式,他的興趣取向,信息受納方式,補救方式,學習的進行型態.
有些人要靠看,閱讀來學習;有些人要靠聽到聲音才學得到;有的人一定要親自操弄,由做中學習.這些種種的不同,來自每個人不同的腦部結構,可以由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來解釋.學生使用某種方式學習是他天生神經生理上的關系,如果正好不符合老師或班級教學(要求統一,一致)的要求時,就有了障礙和麻煩.
四,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與學習差異(Learning difference)
后者給人比較樂觀的惑覺,學習差異會跟人一輩子,成為個人魅力的一部分.
五,學習風格的適應
為了非典型學習者的需要,負責學習計劃的人就要仔細設計,如何運用時間,機會來教,來補救教學.
補救教學可以是預防性的,也可以是治療性的,這時最重要的是適應個別需求的因材施教.用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方式)來教他.因此探索何者是當事人的優勢學習管道變得非常重要.
感覺統合訓練中兒童
注意力不足鑒定的量化研究
王樹茂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
在感覺統合訓練中,如何比較嚴格,精確的觀察,測量,統計,計算和表達兒童注意力不足狀況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長期以來,對于兒童注意力不足的鑒定,常?;诩议L和指導教師的經驗,直覺的描述,因而不能做出嚴肅的描述,說明,解釋和闡述,具有不精確性.因此既不能與同齡兒童的注意力狀況相比較,也不能描述和說明經過感覺統合訓練注意力改善的狀況,直接影響受訓練的兒童和家長的信心和堅持訓練的決心.如何找出和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指標,成為感覺統合訓練的一大難題.今年來,我們在兒童注意力障礙鑒定的量化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嘗試,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果.具體做法是:
1,在感覺統合訓練中,我們引進了心理學中常用的"7分鐘劃消測驗",給兒童提供一個由26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數字隨機表,要求兒童將每行中兩兩相鄰,其合為"10"的數字圈出來.這26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數字隨機表,共有143個兩兩相鄰,其合為"10"的數字.我們把漏劃的數字的數目作為鑒定兒童注意力的指標,用來鑒定感覺統合訓練的成績和注意力障礙矯治和改善的程度.
2,我們取消了原有的將漏劃的數字的數目50的定性為"注意力不集中"的等級劃分和評價標準.不用上述等級劃分和評價標準來評估兒童的注意力,進而為兒童的注意力障礙做結論.這種等級劃分和評價標準不完全適合兒童.
3,我們將"漏劃的數字的數目"作為指標,對兒童參加感覺統合訓練的前后進行縱向的比較,進而能夠比較嚴格,精確的鑒定出訓練的效果和注意力改善的細微變化.例如,N=50,經過60次的感覺統合訓練,注意力提高了40.4%(P<0.05),S由28.298降至21.266.
4,我們將這種"7分鐘劃消測驗"已開發成軟件,從而簡化了人工操作的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應當指出,這種量化的方法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這種方法不適合學前兒童,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現代科技發展給人的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王樹茂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雙刃劍.它不單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而且也是對人類,特別是對人的心理的一種挑戰和威脅.
一,網絡文化的沃野滋生出病理性的成癮人
互聯網是一個創造力和想象力爆炸性膨脹的天地.網絡文化在張揚人的創造力的同時,也滋生出一批網絡成癮者.由于長時間或反復使用網絡,造成人的心理或軀體上的改變,對網絡產生了病理性的喜歡和依賴.這種依賴與賭博,酗酒和吸毒一樣,具有成癮性,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癥,甚至采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全.網絡成癮會使人喪失時間感,循環往復,導致最后失去自制力.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人數的6%左右.網民在虛擬空間遨游時,不僅感到孤獨和空虛,而且人潛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會得以引發或強化,其中以喪失誠信最為嚴重.
二,分娩醫療化引發了諸多的心理障礙
產婦分娩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可是當今社會卻越來越多地把分娩醫療化,剖腹產率快速上升.剖腹產原本是解決一小部分無法正常分娩或高危孕婦難產不得已而為之的醫療措施,可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卻把分娩"醫療化",把以產婦為主體的自然分娩過程變成了以醫生為主體的醫療處理過程,從而嚴重破壞了分娩的自然性和正常性.據報道,在我國,大城市的剖腹產率竟然在50%以上,大大超過了國家衛生部提出的要把剖腹產率降低到30—40%的目標.
剖腹產不僅增加了母子感染的可能性,而且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系列近,遠期的不良后果.諸多,出現注意力綜合障礙;觸覺防御過強,以致于形成膽小,愛哭,不自信,不敢參加集體活動,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消極的性格.
三,造就一批早產兒和超未成熟兒
早產兒和超未成熟兒是運用現代醫療技術使之幸存下來的人類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早產兒是指在妊娠36周之前,比預產期早1個月出生的嬰兒.而超未成熟兒(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即EPI)不僅胎齡更小,而且出生時體重低于1000克的新生兒(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或very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美國也有類似的報道,到20世紀90年代,體重在1000-1500克的嬰兒有90%能存活.甚至連體重在750-1000克的嬰兒還有2/3能存活,體重在500-700克的嬰兒有1/3能存活.
誠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圍產醫學和新生兒護理技術的發展,使早產兒和超未成熟兒能夠存活下來,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但是,這對新生兒的父母來說也不完全是幸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孩子不僅給家庭帶來苦難,也給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福州市馬尾區農村6.5~12歲
輕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能力調查
陳達光1 王雪芳2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1 福州第十四中學2)
目的:①了解6.5~12歲輕度精神發育遲滯(MR)兒童的能力特點,以供弱智學校教育,訓練時的參考;②了解輕度MR兒童的智商(IQ)和適應能力商數(ADQ)之間的關系,以供臨床醫師診斷MR兒童時的參考;③在馬尾區農村小學中找出輕度MR兒童,以幫助建立該地區的弱智兒童輔讀班.
方法:在福州市馬尾區農村18所小學6.5~12歲學生3823人中,由各校班級老師認為學習成績較差的441名兒童作為調查對象,采用龔耀先,蔡太生修訂的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農村版測查IQ,姚樹橋,龔耀先編制的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農村版測查ADQ.
結果:18所小學6.5~12歲3823名學生中,學習成績較差的441名被測查,發現MR兒童76例,其中IQ在50~69間,且ADQ≤69確診為輕度MR兒童60例(患病率為1.57%).60例中ADQ高于IQ的36例;低于IQ的20例;相等的4例.在檢查的441名學習成績較差的兒童中,106例的IQ≤69,其中30例(占106例的28.3%)因ADQ≥70而不能診斷為MR,在30例中的25例,其IQ在65~69間.60例輕度MR兒童的智商結果與其4個分量表中的分類與填圖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42 和0.483,P0.05.說明前兩者在輕度MR兒童中與IQ關系較密切.在適應行為評定量表中發現,輕度MR兒童在感覺運動能力方面與同齡健康兒童無明顯差別,而生活自理,語言發展,社會責任等能力與同齡健康兒童差別較大(均小于第百分4位數).
結論:①IQ在65~69之間的兒童,必須檢查ADQ才能診斷為MR.②算術對鑒別健康與MR兒童有較好的作用,但對輕度MR兒童之間的能力高低區別較困難;但分類與填圖在輕度MR兒童中與IQ的關系則較密切.③根據適應行為評定量表的上述評定結果,針對輕度MR兒童的能力特點,應如何教育,訓練和矯治本文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精神發育遲滯 智商 適應行為評定量表 適應能力商數
城鄉學齡兒童個性特征比較
武麗杰1 劉愛書2 陳淑芬3 夏薇1 孫彩虹1 陳力1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 2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幼兒園3)
個性研究對于學齡兒童的培養,教育以及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意義,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與其個性關系也較為密切.近年來,兒童個性發育及其影響因素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但迄今為止,該方面研究資料大多集中于城市兒童,較少涉及農村兒童,尤其是關于城鄉學齡兒童個性發育的比較分析還未見相關資料.因此,有必要探討城鄉學齡兒童個性特征及其差異.
本研究采用龔耀先修訂的"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兒童版)",對哈爾濱市城鄉6~14歲學生共1961人(平均年齡為9.61±1.76歲)進行個性測試與評價.按照E(內-外向),P(精神質),N(情緒穩定性),L(掩飾性)各維度標準分將內-外向E維度分為內向,傾向內向,中間型,傾向外向,外向5種類型,將情緒穩定性N維度分為穩定,傾向穩定,中間型,傾向不穩定,不穩定5種類型;然后根據內-外向和情緒穩定性兩維度將兒童個性特征劃分為內向穩定,內向不穩定,中間型,外向穩定,外向不穩定5種個性類型,進行城市和農村兒童的個性發育狀況和個性特征的分組判定.
結果可見,城市兒童男女生E維度均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而N維度 ,P 維度均分顯著低于全國常模;農村兒童男女生E維度,N維度 ,P 維度均分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而女生與全國常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城鄉間比較,城市兒童E 維度均分無論男女均高于農村兒童,且有極顯著差異(P<0.01);城市女生P維度均分顯著低于農村女生,且有極顯著差異(P<0.01),而男生P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情緒穩定性維度得分城鄉間無論男女均未見明顯差異.
城鄉兒童E,N 維度各類型的分布比較:城鄉兒童內-外向性個性分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城市兒童和農村兒童都為中間型居多,但城市兒童傾向外向和外向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兒童;而農村兒童內向和傾向內向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城市兒童.而且,在城市兒童中,外向和傾向外向型兒童比例高于內向和傾向內向型,而農村則相反.城鄉兒童情緒穩定性分布有極顯著差異(P<0.01),分布仍以中間型居多,但城市組兒童情緒穩定性分布較農村組兒童離散,穩定型,不穩定型個性兒童所占比例均明顯高于農村兒童.
城鄉兒童個性類型特征分布比較:城鄉兒童個性特征分布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雖然就城鄉整體而言,以中間型居多,但城市組兒童個性類型特征分布較為離散,外向穩定與外向不穩定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兒童;而農村組內向穩定與內向不穩定兒童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城市組兒童.
以上表明城鄉學齡兒童個性特征明顯不同,多數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比較呈現外向型特征;而農村兒童則個性更傾向于內向,好靜,富于內省.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城鄉,均有一小部分兒童顯現出明顯的情緒不穩定和精神質傾向,表現出較強的易焦慮,抑郁和敵意,攻擊性等特征,而且農村兒童所占比例顯著大于城市兒童,尤應引起社會,家庭和兒童保健工作者的關注.
自閉癥兒童父母意識結構發展研究
周 菲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
一,問題的提出
自閉癥兒童在其行為上主要表現為孤獨性障礙,它屬于普遍性發育障礙.由于發病原因比較復雜,所以在治療與教育工作中存在著較大的難度.目前,心理學家們力圖使父母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并將其作為一種整體性行為模式,以考察其對自閉癥兒童的影響.然而,人們似乎沒有對自閉癥兒童父母教養方式的深層次問題——父母的意識結構引起充分地重視并進行深入地研究,進而乎視了意識結構對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本文力圖從自閉癥兒童父母意識結構的發展過程及健康意識結構的角度進行一些初步研究.
二,自閉癥兒童父母意識結構的發展水平
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意識結構比一般父母的價值取向水平表現為更深層次的心理認知結構.它有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意識結構通過教育與學習也在不斷地自我完善,使其向健康的意識結構發展.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意識結構發展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水平1——自我中心.父母高度的自我中心導致兒童產生孤獨感,或只考慮自閉癥兒童給家庭和父母自我帶來的消極影響,很少或不考慮自閉癥兒童的痛苦與教育治療.
水平2——習俗標準.父母按照習俗心理認識到自閉癥兒童是家庭的一員,他們應該得到應有的利益,他們有自己的需要與要求,父母要盡量公平地對待他們.
水平3——問題中心.父母采取積極的治療與教育手段,以自閉癥兒童的問題為中心,對其行為表現高度的關注;投入愛心與情感并盡可能地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水平4——交互發展.充分認識到自閉癥兒童的生存價值與個人權利.在教育與治療中能克服困難,取得明顯成果,父母在心理上與自閉癥兒童共同成長.
三,自閉癥兒童父母健康意識結構
當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意識結構水平發展到高水平時,其意識結構進入符合教育目標的階段,形成了健康的意識結構,表現如下:
接納與寬容意識.表現為父母對自閉癥兒童的出生以及由此帶來的家庭生活上的變化的接納,認可與情感體驗.父母對自閉癥兒童的個性及其行為能夠寬容與忍耐.
關注與教養意識.父母對自閉癥兒童的成長給予深切地關注,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從事日常的教養.他們具有對自閉癥兒童的發展,成長及教育的責任感,有期待孩子變化的目標.他們作為父母從不對自閉癥兒童產生分離感,認為孩子與自己是一體的,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因而從不放棄對他的愛,表現出較強的親子一體化.
權利與責任意識.父母能從普遍的公正原則出發,正確認識自閉癥兒童具有的基本權利:人權平等和尊重他們作為人類一員的權利等.父母具有較強的對自閉癥兒童的撫養責任,無論是對孩子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他們都認為自己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實現自閉癥兒童父母健康意識結構的途徑
1.明確父母角色,確定良好的教養關系.
2.改善親子關系,明確自閉癥兒童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3.遵守普遍倫理原則,尊重自閉癥兒童的個人權利.
4.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有效地運用教育或治療手段糾正自閉癥兒童的不良行為.
5.增強父母的自我意識,認識并體悟作為父母的人生重要階段中的自我發展問題.
學習障礙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干預研究
王 妮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
Ayres在1969年提出感覺統合的理論之后開始致力于訓練和矯治工作的研究,于1972首創感覺統合訓練,后成立Ayres診所,現在發展為"世界感覺統合中心"(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1983年臺灣鄭信雄醫師到美國的Ayres診所學習,首次將感覺統合訓練引進臺灣,1992年臺灣陳文德教授將感覺統合訓練帶到大陸.
自1998年以來,我們開始從事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臨床實驗研究,接觸一些感覺統合失調和學習障礙兒童,并對這些求治兒童實施了感覺統合訓練的干預或矯正.我們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即進行了理論探討,又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矯正措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在此基礎上,我們針對感覺統合失調和學習障礙兒童的特點,分別制訂了不同的干預訓練措施,并確定了四項訓練測試指標,即注意力,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聽覺記憶能力.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三個月的短期干預訓練考察干預訓練措施的有效性.為感覺統合訓練方法的改進和完善總結經驗,并為矯正學習障礙兒童的實踐提供參考.
我們對沈陽市內經過篩選被確定為學習障礙并伴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共15名進行了為期三個周期的感覺統合訓練,結果前庭失調,觸覺失調,本體覺失調在訓練后,三項成績均有提高,其中觸覺和本體覺失調的改善達到顯著性水平,而前庭失調未達到統計學意義的變化.這說明感覺統合訓練對被試觸覺和本體覺失調的改善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注意力,視覺空間統合能力,語言能力和聽覺記憶能力在訓練后,四項成績均有提高,但語言能力和視覺空間統合能力的改善未達到顯著水平,而注意力和聽覺記憶均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感覺統合訓練對被試注意力和聽覺記憶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學習能力,學習障礙,瑞文推理能力在訓練后,三項成績均有提高,但學習能力的改善未達到顯著性水平,而學習障礙測驗成績和瑞文推理成績的差異檢驗均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感覺統合訓練對被試學習障礙的減輕和瑞文推理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根據感覺統合訓練的研究結果,可的出如下研究結論:
1.對感覺失調的學習障礙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后,對被試的前庭覺,觸覺和本體感都有一定改善,尤其是觸覺與本體感的改善效果達到顯著性水平.
2.由于感覺統合能力的變化,給被試帶來聽覺記憶能力,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和注意力四種學習能力的改善,尤其聽覺記憶能力和注意力的改善效果顯著.
3.感覺統合訓練使被試的學習能力和瑞文推理能力均有提高,學習能力的改善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但瑞文推理成績的提高均達到顯著性水平.感覺統合訓練使被試在學習障礙測試上的得分均值有顯著的負增長.這說明感覺統合訓練對被試學習障礙的減輕和瑞文推理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學習障礙兒童 感覺統合訓練 干預研究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腸促胰激素對自閉癥孩童]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