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從音色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個的音素。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普通話共有32個音素。
音素可以分為輔音和元音兩大類,在發音的時候,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到一定的阻礙,這種受到阻礙的聲音叫做“輔音”。如:b、p、m、f、d、t、n、l、等都是。發音時,氣流振動聲帶,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如:a、o、e、等都是。
漢語拼音字母一共有26個字母。其中有a、o、e、i、u、ü、ê 七個元音。有22個輔音,其中有21個是聲母,只有ng不是。每個字母所代表的音叫“本音”元音字母發音響亮,所以元音字母就以本音為名稱。
輔音字母是念不響亮、聽不清楚的,稱呼起來很不方便,所以輔音字母必須附加元音作為名稱,叫“名稱音”。
聲母的本音不響亮,為了便于教學,在每個聲母的本音后面,分別配上不同的元音,這樣發出來的音叫“呼讀音”。
元音
一、元音的音色三因素:
舌頭的升降(發i時舌位最高、開口最小,發a時舌位最低、開口最大。)
舌頭的前后(發ü時舌位在前,發u時舌位在后,發o時在中央。)
嘴唇的圓斂(發i時為斂唇、發u時為圓唇。)
二、發音要點:
1、發a時咽喉用力,聲帶振動,口腔大開,雙唇放松;舌尖放平;軟腭上升,鼻腔通道堵塞。
發a時,對鏡子看,能看到嘴大開,牙齒全部露出來,上下齒間的距離較大,還能看到舌頭的位置及下巴的下垂。用手摸喉結,可以感到聲帶的振動,用手背放在嘴巴前面,可以感受到呼出的氣流微弱而且溫暖。
2、發o時,咽喉用力,聲帶振動;口腔半開,唇略圓;舌尖離開下齒齦,舌根稍微隆起;軟腭上升,鼻腔通道堵塞,空氣由口出;上下齒之間的距離比a時小一些。
發o時要特別注意唇形,兩個嘴角稍收攏,但不能太緊,以免發成u。
3、發u時,咽喉用力,聲帶振動;上下唇向前突出,盡量收縮成圓形,中間只留一個小孔;舌尖遠離下齒齦,舌面后部高高隆起;軟腭上升,堵住鼻腔通道,氣流由口腔出來;上下齒間的距離比發o時小一些。
發u時兒童能看到圓起來的雙唇,口內的舌位是看不到的;用手摸能感覺到聲帶的振動,和呼出的強氣流。
4、e是和o相配對的不圓唇音。發e時除嘴唇不圓以外,其他要點均和發o時相同;舌位都是在后,半升。
兒童能看到和用手感觸到的地方也均和發o時相同。
5、發i時,咽喉用力,聲帶振動;雙唇緊張,嘴角展開象微笑一樣;上下齒間的距離約1—2毫米;舌面隆起,接進硬腭,留下一條縫隙,整個舌頭肌肉緊張,舌兩邊抵在上齒犬牙背后;軟腭上升,堵住鼻腔通道。
兒童在發時借助鏡子可以看到:㈠好似微笑的口形。㈡上下齒之間的小縫隙和露在外面的外齒沿。㈢貼在下齒背后的舌尖和隆起的舌面前部份;用手能感觸到喉、胸肋、頭頂及下頜軟肌肉的振動。
6、ü是和i相配對的圓唇音,發ü時各種構音器官的動作除唇形以外均和發i時相同。發ü時上下唇收縮到一塊兒,中間留下一條平的縫隙。
兒童看到的唇形是圓的。牙齒邊沿隱約可見,用手背感觸到的氣流比發i時要強些,其他情況和發i時相同。
7、發ê時,咽喉用力,聲帶振動;口腔半開,上下齒間距離較大;舌尖接近下齒背后,前舌面半升,軟腭上升,鼻腔通道堵塞。
在北京話里,ê總是和i與ü兩個音素結合在一起,成為ie和üe兩個復合韻母。根據兒童語言障礙的具體情況,可以不必單獨訓練發這個音,只要教他們發ie和üe這兩個復韻母就行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