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問題
2007/4/18 15:52:09
來源:香港教育城www.hkedcity.net
作者:佚名
字體: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了解行為問題 自閉癥學生的行為問題其實是與他們先天的發展障礙息息相關的。這些障礙導致他們的行為表現往往與別不同,令人費解。如果明白他們的行為是由于一些隱藏的障礙,便能夠體諒他們的窘境。 一些學者認為,自閉癥學生有一套與別不同的「文化」,他們很難理解我們日常溝通方法。他們好像有自己的語言,需要別人來詮釋。以下是自閉癥學生的典型障礙和可能出現的行為表現: |
面對的障礙 |
行為表現的例子 |
給人的印像 |
難于解讀別人行為 |
未能明白老師面部表情及非語言的指示, 只顧進行自己的活動 |
不合作、冷淡 |
難于理解社交規范 |
缺少眼神接觸,與人談話時站得太近,不停的提問, 難于結交朋友 |
不禮貌、令人尷尬、不受歡迎 |
難以明白自己的感受 |
緊張、煩躁 |
容易發脾氣、情緒不穩定 |
想象力較貧乏 |
不明白別人的觀點或事情的后果 |
可能有不可理喻的行為舉止、斗氣、不合作 |
難以理解言語, 特別是不明白比喻、笑話及幽默 |
只理解字面意思,「你可不可以打開窗門?」 他們會誤以為是問題,而不是一項請求或指示 |
不合作、愚蠢 |
行為偏執 |
拒絕接受改變;重復某些動作或常問同樣問題;嚴守規則,常告發別人不遵守規則 |
偏執、令人煩擾 |
知覺上的異常 |
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對某些聲音或情況有過度的反應,甚至產生恐懼 |
容易分心、大驚小怪 |
行動笨拙 |
上體育課或活動課時可能手腳有欠靈活 |
滑稽、可笑、容易被人取笑 | |
教師必須明白及體諒自閉癥學生的障礙,才較容易應付他們的行為問題。自閉癥學生的行為問題,其實是上述核心障礙的表征。解決了一個表征行為問題后,另一個表征行為又可能會出現。教師宜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嘗試減低學生面對的障礙,但無須因為行為問題不斷出現而感到氣餒。 |
處理行為問題 |
 |
集思廣益 常言道:『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慌c其它教師、學生輔導主任/教師、學校社工、家長、心理學家或其它專業人士商談有關問題,往往會令你有所啟發,也可能會幫助你訂立一個更好的計劃。 |
 |
發掘專長 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會放在學生的問題行為上,因而忽略了他們的專長、能力和其它方面的才干。隨之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焦慮、忿怨和擔憂,甚至對問題的了解也有偏差,令介入工作更難順利進行。因此,老師應在問題行為開始妨礙教學時,嘗試透過發掘學生的專長、興趣、喜好和能力,例如記憶力強和拼字能力較佳,從中加以鼓勵,使學生能有更多正面的行為。 |
 |
鑒定問題 透過對行為的描述來鑒定問題會較為清晰,對介入工作亦較有幫助。對行為的描述越具體和仔細,便越能準確地反映問題所在。 |
 |
培育「替代行為」 對于處理自閉癥學生的問題行為,可采用「替代行為」策略?!柑娲袨椤故且哉娴氖址ü膭钭蚤]癥學生作出其它行為,藉以代替有問題的行為,這種做法較直接阻止問題行為更為有效。先考慮自閉癥學生的專長、興趣、能力和喜好,嘗試以他們喜好的事物作為獎勵,引導他們以適當的「替代行為」來表達自己。 |
 |
有意義的獎勵 揀選出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事物,作為獎勵。獎勵如要奏效,必須讓學生明白個中的意義,并知道所得的獎勵是可靠和可預計的。 |
 |
循序漸進 自閉癥學生的固執,往往令他們難于適應轉變。因此,要改變他們的行為,最好是循序漸進。例如,小明每逢集會時間都會尖叫,教師可以先嘗試找出小明尖叫的原因,例如禮堂的人數眾多而為小明帶來壓迫感。教師初時每逢集會時間可陪同小明在禮堂外遠處看書。過了一段日子之后,教師逐漸拉近學生與禮堂入口的距離,直到小明能安坐于禮堂內的邊緣。 | |